《逻辑学导论》读书笔记:番外与预告——科学家和侦探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时候,他的一个叔叔,告诉他几何学和探案是比较像的,解开了一个几何谜题的乐趣,是和看侦探小说发现犯人的蛛丝马迹的乐趣是相同的。爱因斯坦长大后,也没有放弃探索和解迷的乐趣,后来做出了很多不错的贡献。尽管传媒把爱因斯坦塑造为一个理论体系的颠覆者,但是我想,爱因斯坦只是颠覆了一个知识体系,但是就他重构这个知识体系的所用到的逻辑推理,和他的前辈,开普勒,伽利略,以及牛顿,还有法拉第没什么区别。这个逻辑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下面这个我们从高中就开始接触到的“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只是些原则,然而实施到具体场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还是需要一定的训练的。比如说,其实刑侦推理剧就是个雅俗共赏的训练方式。当然,这很考验编剧功底的。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比较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在实践中往往意识不到“科学方法”的存在,在日常的实验中,我们熟悉可能是很多技术,以及学到的,听到的各种概念。 这时候,训练的方式,就应该是阅读文献了。虽然21世纪的科学家自嘲现在的科研是为了将文章发表到Nature, Cell, Science,但是读 Nature, Cell, Science的文章的时候,如果你照着下面这个 思维导图的逻辑思考里面得出高大上结果的证据链,你会发现这 上面的研究,还是符合这种推理模式的。

即使在所谓数据驱动的现在,你读CNS里的组学文章,我们依然离不开观察,与提出假设。

关于可证伪性以及验证,再补充下。科研界里有句话,叫做where is assay, there is a way 。历史上很多重大的 科学发现,都是在有好的科学检测手段下做出的。有的是计算与数据分析,有的是纯粹的实验观察(对照加上实验组),不过往往是两者结合。有些assay是需要天才们1%的灵感的。不过大部分,还是需要平常踏实积累。

这其实是个预告,《逻辑学导论》的第三部分就是归纳。分别是

第十一章:类比推理;

第十二章:因果推理;

第十三章:科学假说;

第十四章:概率。

这个到时再谈。


图片还是来自实验万事屋 https://mp.weixin.qq.com/s/WW-RTFyhDrMoRU003puHkg
图片转自实验万事屋(不知道它们转自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学导论》读书笔记:番外与预告——科学家和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