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直在等《圆桌派》第四季的最后一期,后来由于某些不知名原因不播了,索性先将第四季的观后笔记发出来。
非常推荐圆桌派的节目,有一帮好友,在一起推心置腹的聊天,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四季基本上是同步追的,每一期看完必写观后笔记,因为集数较多,我比较推荐以下几期:
第3期讲“执生”:刷新了我对王晶导演的认识。
第4期讲“打工”: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劳动再生产理论,要注意不要因为工作而产生内耗,竭泽而渔。再生的条件:一是热爱,二是职业精神。
第7期讲“原生家庭”:学点心理学总是好的,有助于你拥有解释生活的能力。
第15期讲“偏激”:推荐父母们去看一看。
第17期讲“流量”:这一期我被马家辉圈粉了,每种存在都有其价值,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第25期讲“游历”:罗朗给人惊喜。
以下是分集笔记:
1. 我们:陈坤&周迅
从大数据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人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发挥自己的价值。
2. 高配:隐形穷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被媒体夸大的话题。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在内,都是非常理性的消费。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各种商家都在怂恿着年轻人去买东西,但是有多少东西是真正值得买的,如何区分出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被媒体无限放大了。我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会随便浪费钱,相反还会特别省钱,当然这和行业也有关系,我觉得程序员并没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
另外,如何抵御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去找到自我。只有自己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建立起满足感和人格自信,才不会陷入买买买的漩涡,被他人和社会带着走。
3. 执生:王晶和电影
香港有一个词,叫做“执生”,最早出现在演员表演中,意思是随机应变,是香港人引以为豪的强项。
另外王晶导演真的是由智慧,不拐弯抹角,接地气,听他讲话扩大了我的世界认知。
看完这一期后,真的感到王晶导演是有智慧的人。他对电影行业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对什么是好电影也有自己的界定,对喜剧电影也非常有研究。
总之,这一期节目突破了我好多过去的认知,我最大的收获是,看问题不要看表面,要看他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对于如今这个时代什么是好的电影,王晶的标准就是票房,只要有人愿意买单就是好电影。
中国是一个差距非常大的社会,底层人口和上流社会相去甚远,虽然在一线城市生活,但我们不可忽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力量,很多消费潮流都是由他们带动的。比如说抖音快手,至少在我身边,我发现玩的人很少,但是放到三四线城市,可能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今天的世界观又再一次延展开来,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尝试去剖析其中的服务人群,去了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的心态,你也许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
4. 打工
996,真的是讨论不完的话题
梁文道老师提出了一个“劳动再生产”的角度,我觉得很有启发。
“所有上班的人,都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老板,出卖自己的薪水,获得奖金。
劳动力这个东西,不是无限供应的,人不是机器,劳动力是需要再生产的。
劳动力怎么样才能再生产呢?比如说我要有充足的睡眠,我要吃东西,我要休息,我要维持跟家人的健康关系,我有我的业务爱好,让我这个人才能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充沛的劳动力。
好,现在996这种东西的问题在哪儿呢,就在于它剥削掉你生产你自己劳动力的时间。就是老板要你卖劳动力给他,他连这个生产劳动力的时间都把你拿掉,那么这样长久下去呢,比如说干了5年,10年,身体不行了,如果一个员工最终真垮掉了,或者说因为他劳动力再生产跟不上,那他劳动表现就不会好,绩效也不会好。这时候你知道什么结果吗?炒掉他,换一个年轻力壮的生产力还足够的人,这才叫是最大的问题,是一种剥削。就是说你一个员工,被你压榨了几年之后,他的劳动力再生产,可能就恢复不过来,恢复不过来的时候,对老板来讲的办法,就是把他弄掉,换一批,这才是残酷。”
至于什么样的996才是值得的,过去我一直没想明白,我觉得现在可以用劳动再生产的理论来解释,当一份工作,能让你保持进步,不断的优化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创造出新的劳动生产力,构成良性循环,我觉得就是好工作。
而如果只是每天在消耗精力,获得不了进步,30岁之后还面临淘汰风险,劳动力用尽,没有再生产的能力,我觉得就不是值得做的工作。
5. 自在
求不要再请明星了,一直在谈自己
6. 情绪
请明星的这两期质量实在太差
7. 原生家庭
首先是自制自律和他制他律,在我们中国社会,由于小孩子从小都是他制他律,所以他们容易被控制,比如沉溺电子产品,而在国外提倡自制自律,小孩子拥有独立意识,也更容易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反观中国的孩子,在大学时很苦,一到大学就开始放纵,浪费四年黄金时间。
苦情社会,中国是一个寻母社会,在我们的文化里,父亲往往是缺失的,而相比于国外,却有很多父子之间的剧情。对于寻母社会来说,由于重男轻女的影响,女性只有当了妈的时候才拥有权力,所以也造成了对子女的控制。
最后,在家庭结构里,权力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摆脱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觉醒后的小孩可以从小事做起,慢慢的让父母觉得自己成长了,子女才能够在权力关系中未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权,活出自己的人生。
8. 熟人社会
看了后,对潮汕人还是挺佩服的,广东人有很多勤奋努力的特质。
9. 血拼
关于买买买的那些事,文涛在节目里的那段粤语非常高能。
10. 赌女
这一期没啥感觉
11. 星婚
生活的乐趣和利益绑定在一起,那肯定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12. 沪生
想要了解上海人的可以看这一期。给我的感觉是,上海人精明、细致。为什么垃圾分类要先在上海试点,因为如果上海人都做不好,那么全国就都做不了了。
13. 日本
任何民族都有他的文化传统,日本民族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谨、认真、细致,然而在日本依然会有很多不满足于约束的反叛者。
我们去了解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会更加认识我们的民族,从而有一种把自己置身于宇宙之中的感觉,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儿都不是事儿了。
日本文化里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这是我想用来做总结的。
14. 乐迷
这一期有张亚东老师坐镇,主要讲的是中国乐队,有很多专业的观点。
15. 偏激
非常喜欢的一期,推荐所有父母去看一看。
我小时候就因为父母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人格一直是残缺的。“父母皆祸害”。
对待小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他站在一边,然后去引导。我觉得如果我能够成家,我未来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父亲,在中国所有90后父母中有着重要的表率作用。
16. 睡梦
这一期聊睡眠,请到了王蒙老师,我觉得这一期的质量挺高的。从失眠的话题入手,聊到了很多违反我们认知尝试的东西。或许,失眠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已。在古代,没有谁规定必须11点睡觉,睡满8小时,在现代,失眠或许也是劳动对人类异化的一种表现。
17. 流量
重点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马家辉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逐渐分化成两种,一种是追逐流量派,他们利用最新潮的媒介,利用人性的缺陷,去为自己谋利。另一种坚守内心派,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流量,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是意义,什么是真善美。
这两类人都没有对错,也不要互相瞧不起对方,都是存在的一种方式。
你选择哪一种?
18. 防身
这几推荐女生看。
19. 买单
感觉参考意义不大
20. 汉字
很有文化的一期,收获很大。王蒙老师常来。
21. 拖延
马家辉:生命的过程正是一个拖延的过程。
这集从拖延引申到了生命的意义,真不容易。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明智问题发生也不会想对策,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
22. 肉味
陈晓卿:食物是最好的桥梁,它们能让我们彼此了解更多。我们通过食物能读懂这个星球。
吃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外国嘉宾罗朗也非常不错。
梁文道:很多美食博主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吃。
23. 误读
周轶君:人脑的智能是小数据,人工智能是大数据。
马家辉: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24. 斜杠
梁文道:我不能让我吃饭被唯一的东西所绑着。
马家辉:生命最困难的不在选择,而在放弃。
窦文涛:永不放弃?永远放弃
窦文涛:欲望和理想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有结果的是欲望,热爱过程的是理想。
窦文涛:不是做你最想做的事情,而是做你最能做的事情。
窦文涛:掌握度,才能达到心安。
25. 游历
罗朗:旅行就是那个目的,就是体验。
窦文涛:一线大城市是江湖,二三四五线城市是道场(修行,找体验)。北上广的年轻人反而忙着生存,二三四的年轻人反而精神世界需要填补。
罗朗:你想住博物馆吗?
蒋方舟:城市无故事
罗朗:你要寻找的,永远都在你心里,但是如果你不出门,你永远发现不到它。
蒋方舟:不是要活得更好,而是要活得更多。
26. 亲情
谈父母的一期,我感觉每个人的出生不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不同。
27. 分手
窦文涛:别人拒绝我的时候,编了一个谎言,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面子,我应该感恩。
蒋方舟:如何让别人没法拒绝?送一个东西,让别人是无法退还的。
窦文涛:考虑到别人,考虑到别人的心,体贴,thoughtful,这个总应该赞美的。马家辉:亦或是一种保护。
看到一句弹幕说,考虑到别人,怎么会觉得累,这只是一种情商的自然输出。
28. 独居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周轶君:一个人去旅行,常常有一个非人的伴侣。
叔本华:才思卓越之士,往往都是偏好孤独。
其实,这一期并没有让我感到有很多收获,可能几位比较年长,和我不是一代人了吧。我选择独居,一是习惯,二是宿命。
29. 菜市
陈晓卿:你看一个城市的菜市场,你和这个城市才有了肌肤之亲。
看了这一期,感觉成为美食家是有条件的,我自己就属于晓卿说的食冷淡的类型,原因可能是从小对自己欲望的克制,使得我能够极力克制自己过上一种低欲的生活。或者说,我的快感来源不在外界,在内心寻找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