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称他是“千古奇丐”,清廷还赏他黄马褂,民国为他立碑塑像

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伟人,他被冯玉祥称为“千古奇丐”,他就是武训,原名:武七。

武训

武训在他七岁时,他的父亲便不幸离世,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一家的男丁死了,那么这个家就算彻底完了,更别说一个普通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他父亲的去世,他不得不以乞讨为生,求学不得。

在他年满14岁以后,就经常离家在外做佣工,由于他无依无靠,是个文盲,屡屡受欺,他的雇主因他是文盲还做假账相欺,谎说三年的工钱已经付清,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雇主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三天不吃不喝,病倒三日。

吃尽文盲亏的他,决心自己办一所义学堂,深知自己没有依靠和技能,咸丰九年他21岁时,做了乞丐,走上乞讨办学之路。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边乞边佣”,他的足迹遍布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武训就像这样攒钱办义学

他每次将讨得的衣物或事物都转手卖掉攒钱,自己却吃些发霉,馊掉的东西充饥。他还自己编歌谣边唱边做小丑,以博围观的人一笑,施舍点小钱。不仅如此,他有时还像江湖杂技之人一样还当众吞石头,吃毛虫蛇蝎,胸口碎石。他为了办义学,不怕苦,不怕痛,不怕没尊严。

​他乞讨多年攒下一笔不小的钱财,他没有居所无法存放,于是到本县为人正直的富裕人家,请求存放。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之不见,他一跪就是两天,最后主人被他感动,他不但同意他的想法,还要帮他办学。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干了下来。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武训传剧照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山东巡抚张曜得知武七义举,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并赐名武七为武训。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你可能感兴趣的:(冯玉祥称他是“千古奇丐”,清廷还赏他黄马褂,民国为他立碑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