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新气象

图片发自App

黄河之北,有一座小城,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麦丘邑,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遗址位于古城村,内有点将台,跑马道,校场,城海子,城墙上下野草离离,各类陶片,俯首即拾……

他的名字叫“商河”,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有一种民间舞蹈,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表演者众多,由古代战阵演变而来,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 是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他与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并于1999年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

这就是“商河鼓子秧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个民间传说,叫“刘秀走南阳”。我们那的好多村名便起源于这个传说。比如问王村,据说是汉光武帝刘秀走南阳时,向村里一个姓王的村民问过路,因此得名。再比如四羊雾村,据说是刘秀路过时,刚好大雾弥漫,他隐隐看到一个人赶着四只羊放,由此得名。


华北平原肥沃宽广的土地,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商河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河人,勤劳,勇敢,朴实。农忙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农闲时,村村组织秧歌队,跑秧歌,惟恐落后。

上小学时,我们只有寒假四周,没有暑假,另加麦秋假两周,秋收假四周。寒假是为了过年,两个秋假是为了让孩子帮家里干农活。有时也要去帮老师干活。小学的老师多数是民办教师,家里种着地。忙不过来时,便让学生们去帮忙,学生们也喜欢这种集体劳动。二十来个孩子,在田野里边干边玩,逮个蚂蚱,捉个蛐蛐,摘朵野花,比上课自由得多。

学校门前是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排大柳树。夏天天热,老师便让学生们把桌椅搬到大树下上课。池塘边,树荫下,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柳树和荷塘成了天然温度调节器,担起了风扇和空调的任务。

学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大柳树上刚好生出新叶儿,与诗的意境出奇合拍。后来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跑去荷塘看,竟然真有一只蜻蜓落在新生的荷叶之上。从此,我往荷塘边跑得更勤。

我小学毕业时,毕业照的背景便是荷塘,十几个少男少女或坐或站于大柳树下,身后的荷塘中朵朵粉色莲花绽放,浑圆的荷叶层层叠叠。

小时候,村里年年组织队伍“跑十五”。

村里人称鼓子秧歌为“跑十五”,这个俗称更形象易懂。鼓子秧歌全场都在跑动,一个“跑”字便将这种粗犷豪放气势磅礴的舞蹈活灵活现地描摹出来了。“十五”指的是正月十五,是指鼓子秧歌的表演时间,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至今,每年正月十四全县几十支秧歌队都会齐聚县城,集中表演。每年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也是一种闹元宵的形式吧。

每年大年初一,便将大鼓抬到街上,大鼓敲起来,铜锣打起来。锣鼓声传出几里之外,犹如战鼓轰鸣,闻之令人振奋。这锣鼓声同时拉开了“跑十五”的序幕。之后,便有人出面组建秧歌队,在村里集训几日后,队伍便去邻近的村子表演。记得上初中时,我还参加过“跑十五”的队伍,跟着哥哥姐姐们走村串巷的表演。


如今,荷塘却只能存在于我的回忆和梦里,现实中早已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不知何时,荷塘被填平,村民在上面建了一排砖瓦房,学校也早已废弃。荷塘的命运并非个例,以前村村有池塘,养鱼,种莲藕。随着人口增多,村里的宅基地越来越紧张,多数池塘都被填平。池塘是湿地的一种,湿地面积的减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村里的鼓子秧歌队,也消逝了影踪,多年没人组织。

外村情况也差不多。概因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正月十五之前,很多人便已离乡。由于缺少人手“跑十五”的村日渐稀少,早已不复当年村村“跑十五”的盛况。

鼓子秧歌这种起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亦遇到了新的挑战。

也许终有一日,鼓子秧歌也会由专业舞者来表演。

不论如何,我记忆中的鼓子秧歌永远是充满活力,振奋精神的战鼓。


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离乡近二十年,在商河呆的时间屈指可数。可是,每次回去,总会有新的发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商河发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据说现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地热存储地。2004年,第一眼地热井开发成功。如今,温泉成了商河人的财富和骄傲。

前两年,商河陆续通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京沪高速可直达北京和上海。随着高速和铁路的开通,入驻开发区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商河大地,已是一派繁华都城的景象。高楼大厦林立,商场超市众多,绿地公园建了一处又一处。与我以前所熟知的小城形象早已相去甚远。

最近又有报道说,商河正准备修机场和高铁。

正月十四的鼓子秧歌汇演,年年举办,每个镇都有代表队参加。从服装到表演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商河鼓子秧歌的明天,只会越来越好。

商河,这个久经考验的千年古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新焕发着青春的光辉,脚步坚定地前行。

因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年古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