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生动的山水画仿佛跃然纸上。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比中了解画中景物的特点,感受古诗的趣味性。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三、理解反义词。四、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通过两个小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第一个是:“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第二个是一首谜语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手、风。我看到很多同学脸上都流露出兴奋的笑容。我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认真听讲。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老师读,思考古诗描述的是什么。我刚一读完,就有孩子大声说,“画”。我没有急于揭示谜底,而是让同学们继续带着问题听我读。第二遍,我让孩子们认真听古诗的节奏,看看哪里有停顿,在书上用斜线画出来。第三遍,我让孩子们圈出自己觉得容易读错的字。读完三遍后,再解决上述问题。这一次,大家都一起回答,古诗的谜底是“画”。我接着请同学们站起来分享自己觉得容易读错的字,相机正音。“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惊”是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有一个同学把“春”读成了“chōng”,我重点纠正了这个读音。对字音进行纠正后,我再让同学们自己读诗,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经过我的三次范读后,我发现同学们在自己读的时候,都能注意到节奏,并且字音准确。

        2.学习课文时,我先出示课文挂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明确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填空。这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图画。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我在读“远看山有色”时,站在教室的后面,读“近听水无声”时,走到画面前。通过我在教室的走动,帮助孩子理解“远”和“近”。我再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远看山是什么样?近听水是否有声?通过对比,让孩子们再次明确画的特点。最后两句,我请全班同学齐读,边读边看画面,感受春去花还在的生机勃勃及人来鸟不惊的和谐之美。最后,让同学们试着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改编诗歌,再次强化画的特点。“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通过对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画中景物的特点,感受古诗的趣味性。

学习完古诗内容后,我再让同学们找出古诗里的反义词。远——近,有——无,来——去。经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这几个字的理解更清楚了!同时,再次复习语文园地四学过的反义词。大——小,上——下,南——北,男——女,开——关,      正——反。我又即兴说了一些,让孩子们对。长——短,黑——白,宽——窄。

3.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偏旁归类识字:带“辶”的字,表达的意思多与路或走路有关。如:远、近、还。

换一换:借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如:“天”换笔画成“无”。“近”换偏旁成“听”。“爸”换偏旁成“色”。

借助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远——近,有——无,来——去。

形近字比较。云——去,还——不。

组词法。声:声音,水声。来:回来,来去。

        4、书写汉字时,重视范写。着重强调水和不的书写。水的笔画是:竖钩、横撇、撇、捺。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一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和其它笔画不粘连。

        接下来我谈谈本次授课的一些不足之处:

        1.诗歌的朗读还需再加强。应该让孩子们多读几遍,通过朗读来体验诗歌的音韵美。可以采取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等方式。

        2.二类字的组词练习得有些少。应该再分配多一些时间,进行组词训练。个别字可以指名读,多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

        3.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大多是“你真棒”,“表扬”一类,应该再多针对孩子的特点,说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话,能够促进孩子优化答题思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对《画》这一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