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属于社区的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读书的缘故,即将在 LSE 进行秋季学期的 MBA Exchange,未来 3 个月都要在英国度过了(当然还是会远程打工的)。

9 月 5 日落地伦敦,9 月 6 日我就马不停蹄地去了 Civo Navigate Europe,然后是 9 月 7 日 - 8 日的 DevRelCon London(导致我现在时差还没倒过来)。同期国内也很热闹,有 Google I/O Connect China,Google 开发者大会,以及蚂蚁的外滩大会(外滩大会中有开源的版块)。美国湾区也在进行 SaaStr Annual 的会议,感觉各种大型活动都扎堆在了这个忙碌的金秋。

一边满怀期待与好奇地品味着伦敦的社区活动,一边远程关注着国内的动态,不禁思考 —— 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活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I. 伦敦参会体验

首先,谈谈我在伦敦参加社区活动的几个很强烈的感受。

1. 多样性

参加 DevRelCon 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 DevRelCon Community 的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国籍/种族/肤色,到不同厂商背景,以及年龄甚至性别……

在活动第一天的 Welcome Session 中,主持人用了很多种不同于语言和大家 Say Hello,也请不同国家的参会者起立和大家打招呼,我们看到了从欧洲各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以色列、韩国等等多地前来的参会者。

从公司层面看,在国外看重 DevRel 的企业更多,不像国内更多是几大云厂商巨头作为 DevRel 会议的主要参会者,这里有非常多来自不同厂商、创业公司甚至是不同行业的参会者,AWS、Twillo、AppWrite、Google、Directus、Infobip、Salesforce、CommonRoom、Spotify、Digital Ocean、Atlassian 等等等等。

年龄上说,从尚在校的大学生到 60 岁以上的白发老者;性别来说,从男性、女性到非二元性别;从饮食偏好上,会照顾到食物过敏、素食偏好等等不同的人群。

我们常常在社区里说 “拥抱多样性”,但我们是否真的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是否愿意照顾哪怕是极少数人的需求,以及是否有包容不同偏好人群的会议基础设施,才是真正的问题。

image.png

会后,一位参会者在 Twitter 上抱怨没有 no gender neutral toilets

2. 以参会者为中心,回归会议的本质

以参会者的核心需求出发,什么是会议的本质?

2.1 内容品质

首先,对于渴望通过会议来学习、提升自我、开拓思路的参会者而言,会议的内容品质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一个高品质的会议背后一定要有的是开放的CFP高质量的定向邀请最合适的讲师,和会前对于演讲内容的追踪 & 专业的修改建议

印象很深的一点是,DevRelCon 上对于具体做事的方法论的讨论非常深入,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演讲者都是一线的开发者关系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公司 DevRel 的负责人、Community Manager 或 Advocate,他们有第一手的工作心得,自然能带来有实际 takeaway 的高质量内容。相较于国内很多活动沉迷于邀请 CXO、高 P 们甚至这两年开发者大会的院士云集,我会觉得对于关注 DevRel 的人群而言,那些才是最合适的讲师。会比空谈战略、泛泛而谈,甚至拿着学生帮忙制作的脱离行业思考的 slides 不知所云,强太多。

我也曾经对讲师的 title 有执念,但在今年年初筹备 Dev.Together Summit 的时候突然醒悟了,review 完所有投稿,我还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去解释 “为什么看似第二届 Dev.Together Summit 没有第一届‘阵容强大’了”。放弃对讲师 title 的执念,不以年龄资历论短长,找到最合适的演讲者,是我觉得国内活动组织者们一个很需要反思甚至纠偏的问题。

说到会前对于演讲内容的追踪,就要谈谈一个会议主席/出品人/会议编辑的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据我了解,绝大多数会议的组织者只做了发送 PPT 模板、催收 PPT、提醒讲师行程的工作,彩排前都不曾打开过讲师的 Slides,甚至连彩排都没有。这是对会议品质、参会者体验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

DevRelCon 以及很多国外大会都没有 PPT 模板,实际上精美统一的视觉并不是参会者最 care 的内容,相反,一个负责任的大会编辑应该仔细 check 每位讲师的 Slides 确保他们的演讲内容符合大会主题、有货有料、文题相符。以我的经历举例,Hoopy 的 CEO Matthew 就亲自写邮件给我,询问我是否要更换一个演讲题目,他认为 Working with Developer Communities in China 这个题目会更有利于吸引海外参会者的注意力,我也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会场上,有 2 位来自苹果和 AppWrite 的同学就主动找到我,说他们专门圈出了我的演讲,很期待听到这个内容。

一个属于社区的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_第1张图片

2.2 Social 体验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参会者之所以会选择 in-person 地参加一个活动,而不是躺在床上看直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在社区里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因此活动的社交体验非常重要。

这一点,DevRelCon 和 Civo Navigate 都做得非常好。

DevRelCon 有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 Unconference。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 schedule 一个话题讨论,并使用便利贴把内容填进 timetable 中。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好时间随时加入,这给了参会者围绕某一个话题自由讨论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 unconference 的 speaker。

Civo Navigate 没有特别去策划 unconference,但自由开放的氛围下,只要你有有趣有料的内容,何处又不是舞台呢?

89e030cfbf2ab63be3ecc695e689b87.jpg

当然还有海外技术活动常设的 Hacking House。开发者们最好的社交活动大概就是喝着啤酒切磋代码了吧?

还有较国内活动更密集的 coffee break,以及厂商赞助的 Reception,都是极好的交流时间。(本社恐人士其实非常发憷这个环节,不过社区里的朋友都非常友好,会主动问我从哪里来,带我吃吃喝喝聊天)

DevRelCon 今年的讲师欢迎活动也很有趣,居然是打保龄球!啤酒+聊天+运动,真的丰富了我在伦敦的人生体验了。

2.3 整体会议体验

最后是整体的会议体验,这个说起来非常笼统,具体来说就是我待在这个会场里是否舒服。

有很多细节之处,比如热情攀谈、提供帮助的工作人员,比如照顾不同饮食偏好的餐食,比如整体的氛围让我感觉到我真的属于这里 …… 简而言之就是,细节之处主办方是否懂我

我很难给到什么具体的建议,但作为活动组织者,我相信如果你把参会者体验放在第一位。在筹备各个事项的时候有去认真思考这是否是我们的 target audience 需要的,大概率会议体验就不会差。相反,太看重领导的体验、尊贵的赞助商、C-level 的 Speaker,就会难以避免牺牲掉一些参会者的体验。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能力和认知问题,而是我们主动选择放弃了参会者们(下半句是:那他们也会放弃你)。


3. 社区认同感

这是一个有关社区认同 & 归属感的话题。

在 DevRelCon,每位 Speaker 上台前,所有参会者都会全体起立鼓掌、欢呼(这个行为让我压力很大,但又很温暖)。这样的社区氛围是我在国内没有体验过的,也是在我有限的海外参会经验中的第一次。

人们为什么会这么热情?我想不仅仅是求知欲,还有众多参会者作为 “社区的主人” 希望给到演讲者的温暖

在 DevRelCon 活动的第二天,我上台演讲前,我隔壁的小姐姐问我 “你现在感觉如何?”,我说 “我其实很紧张”。她立刻开始安慰我,告诉我这里的人们都很 nice,这是一个非常包容、友好的社区。这一刻我很受触动,不仅仅因为她的 kind words,更多是感受到了她对于自己归属于 DevRelCon 社区的荣誉感,和对社区的认同。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

我想,这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社区的核心组织者带头,然后用热情感染热情,有更多人加入,加之 DevRelCon 一直以来的优质口碑,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就像此刻,我也觉得我属于 DevRelCon 社区了。

我其实一直很希望在国内去做一个 DevRel 的 Community,今年依托 Dev.Together Summit 的参会者群,我们修改群名为 Dev.Together Community。但我一直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我可真能给自己拆台)。社区的核心是 “共识”,我觉得我们的共识还没有形成,大家也尚未形成 “我属于这个社区” 的社区认同感,更谈不上荣誉感。

我们可能需要更共同的目标把大家团结起来,我还会继续探索。

II. 看看上周国内的几场活动

上周同期,在国内也有多场技术相关的活动,我主要关注了两场活动,一个是 SegmentFault 有深度参与的 Google 开发者大会,一个是蚂蚁的外滩大会(开源版块)。

好消息,这两场活动都让我真正觉得他们是懂开发者的,懂社区的。

今年 Google 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又一次和 Google 合作了一场 SegmentFault Hackathon。在我们的影响下,其实越来越多厂商的开发者大会会设立 Hackathon、Codelabs 和 Coding Workshop 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525cc0926e55dd1d99b793733d3b756.jpg

厂商办会最厌恶的往往就是 “不可控”,然而 Hackathon 的魅力所在其实就是它的 “不可控” 带来的诸多惊喜 —— 保证不了每组选手都一定会顺利完成产品的开发,没办法提前预知他们会做一个怎样的产品、用到哪些技术…… 虽然厂商往往会通过提前收集产品创意、或者增加一些特别的限制和变形等等让情况尽量可控,但我也已经感受到,大家为了给开发者营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了。

而一个真正属于开发者的活动,怎么能没有 CODING 和 Live Demo 呢?

ae61b4bec3b5ddb7c3a11077662be64.jpg

ee3ddfc436b30b8b68c8e00e8fd4b52.jpg

刚刚说到厂商办会最厌恶的往往就是 “不可控”,所以更不可能 Live Demo 的就是新产品发布。而谁能想到呢?它就真真切切发生了,在蚂蚁外滩大会的开源舞台上。

a8d4d3f22e0b9843dc394d4f80d6d3c.jpg

26c2cd73d5449f6abe4ea47f9fc58e5.jpg

边 sir(蚂蚁开源办公室负责人)居然就真的坐在了舞台上,打开电脑开始 Live Demo。不畏惧不可控,不畏惧偶发的 bug,不畏惧工程师已经在台下汗流浃背了。

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开源剧本杀、圆桌的 Podcast 式组织、营地摆摊、闪电演讲……

会后我看到旭总(Kata Containers 的作者,蚂蚁开源委员会副主席)在朋友圈的小作文,他说他们 “在努力营造一种项目和开发者为中心的‘集市感’”,他说希望 “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开源,特别避免那种我们在做‘先进能力输出’的‘虚无感’”。

看到边 sir 在朋友圈写这是 “一份给社区的礼物,也可能是大航海船刚离港的那种‘我们终于开放了一点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的感觉”

我想,他们做到了,蚂蚁是懂社区、懂开发者、也懂年轻人的。再往深了说,我觉得让开发者、让混过社区的人来做开源、管开源,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开发者懂开发者。

最后我想说,当大厂都开始营造以开发者为中心的‘集市感’了,社区还摆什么傲娇的架子呢?

III. 所以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活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洋洋洒洒几千字,最后留这个问题给大家一起思考。

我想或许,我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5ad1b172f75b31188af5167b096b999.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发者关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