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笔记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

58个笔记

希腊人以多蓄奴隶为荣。在公元前5世纪,平均每个自由人有3名奴隶。

现在以有房为荣,每人都想有不止一套房产。

>> 希腊人以多蓄奴隶为荣。在公元前5世纪,仅在雅典就有8至10万奴隶,平均每个自由人有3名奴隶。

苏格拉底式思辨方法:

1、确认常识性的“论点”;

2、思考是否存在“非”的场景;

3、罗列“非”的论据;

4、考虑以上例外再精准细腻的表达最初的论断

5、对于补充论据,循环一轮上述操作;

6、实行以上操作的核心原则为:理性的思考胜过直觉的判断。

>> 在战场上退或进都可以是勇敢行为。

有钱人只有财产取之以道才可称为有美德;而有些无钱的人可能有美德,因为其处境使美德与赚钱不能两全。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我们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从小就教育我们应该怎么生活。活着而不作系统思考就好比制作陶器或制鞋而不遵循技术程序,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技术程序。谁也不能想象单凭直觉就能做出好的陶器或鞋子来;那为什么认为过一种比这要复杂得多的生活,就不需要对其前提和目标进行持续的思考呢?

>> 理由很简单,他们没有用逻辑审视他们的信仰。

美诺和两位将军的观念不健全,因为他们没有先论证其逻辑性就全盘吸收了流行的规范。苏格拉底打了一个比方来指出他们这种被动态度的不合理:活着而不作系统思考就好比制作陶器或制鞋而不遵循技术程序,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技术程序。谁也不能想象单凭直觉就能做出好的陶器或鞋子来;那为什么认为过一种比这要复杂得多的生活,就不需要对其前提和目标进行持续的思考呢?

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实际上不认为生活有那么复杂。某些困难的活动从外表就看得出很困难;而有些同样困难的事物却看起来很容易。

哲学家总会要你对一个东西清晰定义,不断发问界定

1、什么是勇敢

男人上战场杀人,遇到危险不后退

2、有些战役后退后再前进取得胜利、勇敢标准是多么

勇敢是种坚韧精神

3、如何界定勇敢,勇敢和胡来的区别

还要有知识

>> 这个问题也许看来很小,但是其意义深远。如果在此之前,一位将军所受的教育是命令部队撤退就是懦夫行为,尽管撤退在当时是惟一明智的策略,那么重新定义勇敢之后,就使他的选择余地有所拓宽,并且有了应付批评意见的依据。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还有一则苏格拉底同一个对一种常识观点极端坚信的人的谈话。美诺是一名专横跋扈的贵族,从他的故乡塞萨利亚到阿提卡来访问,他对金钱与美德的关系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向苏格拉底解释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十分富有,贫穷总是由于个人有缺陷,而不是出于偶然。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城邦大约24万人口,午后闲逛与素不相识的过客闲聊。

公元21世纪,中国十八线小县城大约城区人口二十几万,午后大爷大妈也在广场上面闲坐聊天。

太阳底下无新事

>> 大约24万人居住在雅典城内

>> 。任何人,只要有好奇心、思维正常,有意对一种常识的观念进行评估,就可以随时在街头同一个朋友开始对话,仿效苏格拉底的方法,不到半小时也许就会得出一两个开创性的新思想。

岁月是流淌的,人性是不变的

>> 许多人关心的事弃置不顾——赚钱、经营房产、追求军职或文职的荣誉,或其他权力地位,或参加政治团体以及本城邦的政党。

>> 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

>> 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我们往往忘记,偏见与妒忌消退是需要时间的。

>> 哲学家预言,雅典人最终会同他一样看问题,的确如此。这样的报应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往往忘记,偏见与妒忌消退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故事鼓励我们,在自己与世不合时不是通过当地陪审团的讥讽的眼神来解释何以故。苏格拉底被500名智力有限的男人审判,他们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而心怀非理性的疑虑,被告的样子又很怪。但是他仍对更为广大的法庭抱有信心。我们虽然在某一时间住在某地,但是通过这一范例,可以在想象中置身于有希望受到更加客观的审判的时代和地域。

>> 我们往往忘记,偏见与妒忌消退是需要时间的。

>> 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Ⅰ 快乐,一张需求清单

>> 充足的钱财,靠利息的利息就能生活。

每个人都期盼自己被看见。

>> 朋友的许多小小玩笑,透露出他们知道我们的弱点,并且予以容忍,从而认可了我们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问他们:“他是不是很可怕?”或者“你有没有感觉到……”这样的问题,能够得到善解人意的回应,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不知所云的回答:“不,没特别感到。”——这种回答使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感到像北极探险者一样孤寂。

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

>>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或者在谈话中说出来,其主要内容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其实质之后,我们即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

>> 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 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

快乐的要素和非要素

对那些不会赚钱而又怕失去钱财的人来说,伊壁鸠鲁的三分法的关键意义是说明,快乐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与心理有关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东西的依赖相对少一些。除了满足温饱和栖身之处所需之外,他为那些把快乐等同于庞大的财务规划、愁苦等同于低收入的人设计了一套发人深思的排行表。

>>

>> 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筵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

>> 必须把下列诘问法用于一切欲望:

如果我们所渴望的得以实现,对我会怎样?如果实现不了,又会怎样?

一方面是被刺激出来的不必要的欲望导致经济强大的社会;另一方面是伊壁鸠鲁式的社会,提供基本的物质需要,但决不会使生活水平超过维持生存的起码标准。在伊壁鸠鲁的世界里不会有辉煌的纪念碑,不会有技术进步,也极少与远方进行交易的动力。一个需求有限的社会,也将是资源稀缺的社会。但是——如果相信这位哲学家——这样的社会不会不快乐

>> 一个需求有限的社会,也将是资源稀缺的社会。但是——如果相信这位哲学家——这样的社会不会不快乐。卢克莱修已经道出了他的选择:在一个缺少伊壁鸠鲁价值观的世界里:

人类将永远是无意义的牺牲品,一生都在无谓的烦恼中度过,因为他们永不满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乐的增长是有限度的。

而与此同时,

人类将永远是无意义的牺牲品,一生都在无谓的烦恼中度过,因为他们永不满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乐的增长是有限度的。

>> 正是这种永不满足驱使生活不断向上,远航海外……

我们可以想见伊壁鸠鲁的回答:不论我们觉得海外探险多么了不起,最终衡量其价值的是它引起多少快感:

我们最终诉诸快感,用这一感觉来判断一切善。

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足以保证快乐随之增进,伊壁鸠鲁就会说,昂贵物品所迎合的需求并不能作为快乐的基础。

>> 卢克莱修哀叹: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

Ⅱ 塞内加挫折词典

>> 这是最幼稚的冲突。我们找不到遥控器或钥匙、道路堵塞、饭店客满,于是我们摔门,拔花草,大吼大叫。

>> 对不公正抱怨的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信念: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

何必为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

>> 塞内加第一次向尼禄递了辞呈之后就开始写关于自然的书。他获得了3年时间。然后,公元65年4月间皮索反对皇帝的阴谋败露了,一名百人队队长受命来到哲学家的别墅。他对此是有准备的。上身袒露的保丽娜和她的侍女们可能泣不成声,但是塞内加已经学会顺从地跟着车子走,没有抗议就割了手腕。正如他在马尔恰痛失爱子时劝过她的:

焦虑和痛苦可以促使我们去改变现状,而不是忍辱负重默默忍受,改变能改变的,接受实在不能改变的

>> 但是如果我们随后不能实行改良,如果我们失去了平静却不能改变河道,那这一阵阵的难受就毫无意义。所以,塞内加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地区分何处能够凭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

斯多葛派还用另一种形象来比喻我们的生存状态;有时能实行一些变革,但永远必须服从外在的必然。我们就像拴在一辆不可捉摸的车子上的狗。绳子的长度足以让我们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但是决不允许随意到处跑。

这一比喻是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和克里西波斯创造,罗马主教希波吕托斯报道的:

>> 理性使我们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我们的愿望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命令我们甘心情愿地,而不是怨恨满怀地接受必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某些事态,但还是有自由决定对待它们的态度。正是从自发地接受必然之中,我们找到了明白无误的自由。

>> 蒙田就是在这里从由马尔西里奥·菲奇诺翻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文本读了苏格拉底(“古往今来第一智者”)向不耐烦的雅典陪审团所作的坚定不移的讲话;在这里,他通过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和1563年德尼斯·朗班编辑的卢克莱修的《自然颂》读到了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也是在这里,他一再地读1557年巴塞尔新版的塞内加作品集(这位作者“特别对我脾气”)。

>> 我摆脱百无聊赖之苦,随时助我从烦人的应酬中脱身。它能磨钝痛苦的刀锋——只要不是那无法抵御的剧痛。无以解忧,唯有读书。

>> 人生至乐在于绝智。——索福克勒斯

你可曾见自作聪明的人?疯子可能比他略胜一筹。——谚语

最确定不过之事唯有不确定,最可悲而最骄傲者莫过于人。——普林尼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圣经·传道书》

>> 自知说了或做了蠢事,那不算什么,我们必须吸取的更加充分而重要的教训是:我们都是大笨蛋。

Ⅱ 性缺陷

>> 这个器官(普遍的)不听话,我们不要时它不知趣地勃起,我们最需要时它却又不配合。

Ⅲ 文化的缺陷

我是人,凡属于人的于我都非异类

>> Homo sum, humani a me nihil alienum puto.

蒙田骑马周游列国,同时发挥想象力,他建议我们摒弃地域偏见和自我分界,而代之以局限性较少的世界公民的观念。

当我们被指责为不正常时,还有一种慰藉是友谊。朋友总是能善待我们,把我们看做比一般人心目中更为正常的人。我们可以向朋友倾诉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看法,通常这些看法会被指责为太刻薄、张扬性欲、让人绝望、狡猾、软弱——友谊是一种小小的阴谋,用来对付一般人所谓的合理的事物。

蒙田和伊壁鸠鲁一样,认为友谊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里这样写到:“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一个社会认为奇怪的事物可能在另一个社会受到欢迎,认为合理而正常。

异国他乡可能使我们恢复被本土狭隘的傲慢踏灭了的信心和希望;可能鼓励我们变得让自己更满意。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域关于正常的观念——不论是雅典、奥格斯堡、库斯科、墨西哥、罗马、塞维利亚还是加斯科涅——都只能容纳我们天性的一部分而不公平地把其余部分都归入野蛮和怪异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可能体现人的全部特性,但是看来没有一个单个的国家能容忍这种人性的全部复杂性。

在蒙田刻在木梁上的57条语录中有一条是泰伦斯的: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中超越边界。

蒙田的书房里摆满了帮助他超越偏见的局限的书。有历史书、旅行日记、传教士和船长的报告、异域的文学,还有穿着奇装异服的部族吃着不知名的鱼的图画集。通过这些书,蒙田能够为自己身上那些在当地罕见的特点找到合法性——罗马性、希腊性,更接近墨西哥人和图比人而不是加斯科涅人的一些方面:宁愿有6个妻子,或剃光背上的毛,或一天洗12次澡;他只需求助于塔西陀的《编年史》、冈萨雷斯·德·门多萨的中国历史、戈拉特的《葡萄牙史》、勒贝尔斯基的《波斯史》、利奥·阿弗里卡纳斯的《非洲游记》、卢西尼亚诺的《塞浦路斯史》、波斯特尔的“土耳其与东方历史丛书”、明斯特的《宇宙志》(其中还有关于“稀有动物”的图片),就能稍慰自己这些方面带来的孤寂之感。

任何社会自己确定的关于正常的定义似乎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总是不公平地排斥大片实践的领域,视之为异端。

>> 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风俗习惯,不但不为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认为野蛮、怪异。

当然,铁炉或者壁炉都没有任何野蛮或怪异之处。任何社会自己确定的关于正常的定义似乎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总是不公平地排斥大片实践的领域,视之为异端。蒙田向那位奥格斯堡的先生和加斯科的邻居指出,铁炉和明火壁炉在可以接受的取暖方式的广阔天地中都有其合法的一席之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拓宽读者对何谓正常的狭隘的地域观念,而追随他最喜爱的那位哲学家的脚步:

>> 他们一离开自己的村庄就好像鱼离开了水。无论到哪里,都紧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外国的方式骂个不休。遇到一个同胞……就当作喜事来庆贺……他们郁郁寡欢、小心翼翼地旅行,把自己紧紧裹在大衣中,保护自己免受那陌生地域的感染。

>> 书商是孤独者最好的归宿,有那么多书都是由于作者找不到人倾诉而写的。

Ⅳ 智力的缺陷

有个梗“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 蒙田努力要我们回归自我:

我们会说:“西塞罗如是说”;“这是柏拉图的道德观”;“这是亚里士多德的ipsissima verba”。但是我们自己要说什么呢?我们作出了什么判断?我们在做什么?鹦鹉学舌也不比我们差。

用鹦鹉学舌来形容写评论可不是学术语言。可以提出一连串的论据说明注解柏拉图的思想或是西塞罗的伦理学多么有价值。而蒙田却偏要强调这种学术活动的怯懦和沉闷。

>> 一个人如果有大智,就会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适合于自己的生活这把标尺来衡量一切事物的真价值。

只有能使我们感觉更好的东西才值得学习。

>> 学问与智慧。在学问栏目下他罗列的题目包括逻辑学、字源学、语法、拉丁文和希腊文。在智慧的栏目下,他列出的是远为广阔而更难捉摸、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一切足以使人生活得更好的——蒙田的意思是生活得快活而合乎道德——的知识。

>> 伟大的书本对那么多题目都避而不谈,所以我们如果听任它们来划定我们好奇心的界限,就会阻碍我们思想的发展。

>> 他的引言、定义、分节和字源学吞噬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如果我用一个钟头(那在我是很多了)读他的书,然后再回想我从中得到了什么精髓,多半如一阵风,空无一物。

努力过的也仅仅是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想到以前自己干的事情,这么傻,怎么能做这种事情,蠢哭了!丢了很宝贵的东西。

>>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 “如果生活是一种享受,那么人人都会不情愿进入无知觉的睡眠状态,而会欣然再醒过来。但是事实正相反,人人都愿长睡不愿醒。”

Ⅱ 一则当代的爱情故事加叔本华式的注释

人生本身就是苦的,甜很少,所以才珍贵

>> 其实只要他们堕入情网时抱着正确的期待,就决不会那么失望了:

少年之所以烦恼和忧愁……皆因其坚信此生必定会得到幸福而孜孜以求。经常为希望所欺而生怨悔皆由此而来。我们梦中模糊的希望以变幻无常蛊惑人心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盘旋,撩拨我们去追寻其源头,最终归于虚妄……如果年轻人能及时得到忠告和指导,从头脑中根除对这个世界抱很大期望的错误观念,他们将获益良多。

>> 我们也许不得不继续挖地洞,但是通过创造性的作品,至少能获得片刻的顿悟,洞察我们的苦难,从而可以免于苦难带来的震惊、孤立(甚至受迫害)之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艺术与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

>> 1876年的10月底,他望着那不勒斯海湾日落,一种新的、非叔本华的对生存的信念在心中油然升起。他觉得他从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后一刻得救,使他感动落泪。

>> 这几个人有许多共同点:富有好奇心、有艺术天才、对性爱精力旺盛。尽管有阴暗面,他们都开怀大笑,不少人还常跳舞;他们热爱“温暖的阳光、鲜活的空气、南方的菜园、海风的气息,还有肉、蛋、水果快餐”。其中有些人具有与尼采十分相近的绞刑架式的幽默——从悲观的内心世界发出的欢快而恶毒的笑声。他们发掘了自己的才能,他们具有尼采称作“生命”的东西,那意味着勇气、野心、尊严、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独立性(与之相平行的就是没有故作正经、人云亦云、怨天尤人和谨小慎微)。

XIII

>> 拉斐尔的才华并非天成,他之伟大是由于对自卑感做出了明智的反应,而不如他的人就会因自卑而绝望。

XIV

仇恨、妒忌、贪婪、权欲等情感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经营中的基本要素。

>> 爱与恨,感激与复仇,温良与愤怒……是不可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必须同时表达出来,应该说,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负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结果。

仇恨、妒忌、贪婪、权欲等情感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经营中的基本要素。

如果把所有的负面的根砍掉,也就等于扼杀了可能在枝头结出的正面的花果的元素。

使我们感到窘迫的不应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无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

XV

只有对极度的艰难困苦作出明智的对应才能实现自我完成。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直视,困难面对他而不是逃避现实。

>> 只有对极度的艰难困苦作出明智的对应才能实现自我完成。性情浮躁的人很容易干脆拔掉一颗臼齿,或是刚到科尔瓦奇山峰的低坡处就弃之而去。尼采力主我们坚韧不拔。

XVII

功利主义的标准也会随时代而变化么,以前衡量一种行为对错的标准是快乐现在是金钱

>> 功利主义者的论点是,在一个充满了道德模糊的世界上,衡量一种行为对或错的标准就是它带来多大的快乐或痛苦。

XIX

真实的世界有时很痛苦,无法直接面对,痛苦也承受不了,宗教提供了一种方式,能够缓解压力。能够抱团取暖,能够放过自己不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有地方去倾诉,有一个虚无的精神依靠。

而尼采对生活的态度是正面“刚”么,直面生活,即使痛苦也要以痛苦为养料在上面开一朵花儿。

>> 据尼采说,基督教是从罗马帝国的卑怯的奴隶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没有勇气去攀登山峰,所以创建出这样一种哲学,硬说他们所居的底层很让人喜欢。基督徒也希望享受自我完成的真正的内容(地位、性爱、智力超群、创造力),但是没有勇气忍受这些享受所必需经历的困难。所以他们就制造出一种伪善的信仰,谴责那些他们心里想要而又无力为之奋斗的东西,称赞那些他们本来不想要而正好拥有的东西。无力变成了“善”,卑下变成了“谦恭”,屈从自己所恨的人变成了“顺从”,还有,用尼采的话来说,“无能复仇”变成了“宽恕”。每一种脆弱感都给封了一个神圣的名字,看起来像是“自愿获得的成就,是原来想要的,自己选择的,一项业绩,一项成就”。基督徒们迷恋于“安逸的宗教”,于是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把容易得到的而不是应该向往的置于优先地位,这样就把生命的潜能抽干了。

XX

>> 当我们对于内心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淡然时,我们就都变成了基督徒;当我们貌似轻松地说我们不需要爱,或是世俗的地位、金钱、成功、创造,乃至健康时,我们却恨得嘴角都歪了;我们默默地向我们公开放弃的东西开战,从墙垛后面打枪,躲在树上放冷枪。

点评

点评:

本书通过“对与世不合的慰藉”、“对缺少钱财的慰藉”、“对受挫折的慰藉”、“对缺陷的慰藉”、“对伤心的慰藉”和“困难中的慰藉”6章,分别对应介绍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6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内容清晰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入门。

苏格拉底以前怕不是一个杠精,反复诘问很容易得出出乎意料的答案,要独立思考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

塞内加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蒙田智慧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书中只是节选的部分,接受自己,都是会打嗝放屁俗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空翻一下。

尼采直面人生的痛苦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方式都不同,自己喜欢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感受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必须怎么样,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过程舒适,最终的结果不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的慰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