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一章

20211129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

霍妮


霍妮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 生平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Blankenese)。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19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哥哥。

第二节 理论观点

1.人性观

霍妮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2. 人格结构

对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lf-image),即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

Ø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即个人的实际面貌。

Ø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即人格发展的潜力。

Ø 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

霍妮指出,理想化的自我不同于真正的理想。很多神经症患者由于内心的冲突与焦虑,会以否认和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用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如认为自己胜于他人,或是自己十全十美)。这种态度使人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阻碍人的成长。同时,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在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霍妮用“‘应该’的暴虐”来形容他们的自我破坏。他们在太多的“应该”下越来越远离自己。理想化自我与现实自我常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冲突,当神经症患者真正意识到自己远远不及理想化的自我时,会陷入更深的自卑。(有时,人们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过程;而有时人只会模糊的感觉到。)对这些人进行治疗时,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重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放弃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急于求成的态度,从现实出发改变自己。

第三节 研究主题

霍妮将研究主题指向于人类的焦虑上,焦虑会导致神经症,她进而提出了神经症理论。

1. 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

基本焦虑,对潜在危险的反应。儿童对父母的一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心理学家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

关于基本焦虑:

霍妮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显性焦虑,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

二是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前者引起情境性神经症,后者引起人格性神经症。霍妮把神经症看作是人际关系失调所引发的,这种失调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

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与恐惧感,以及敌意导致的内疚感等,使他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对父母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基本焦虑使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的危险。基本焦虑成了滋生神经症人格的肥沃土壤。

霍妮把父母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basic evil)。这些行为的实例有:

对子女的冷漠

拒弃子女

对子女怀有敌意

明显地偏爱某个子女

奚落

羞辱

怪癖的行为

不守诺言

拒绝子女与其他儿童接触

一个被父母滥施以上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子女都会对这种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感。那么,这个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的处境中。既然儿童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她为了生存,就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视。儿童的这种敌意的压抑是由无能、恐惧、爱或内疚的情感所激起的(霍妮1937,第85页)。由于无能的情感而压抑基本敌意的儿童可能会说:“我必须压抑对你的敌意,因为我需要你”(霍妮1937,第86页)。由于恐惧而压抑基本敌意的儿童可能会说:“我必须压抑我的敌意,因为我害怕你”。

降低焦虑策略

(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获得爱和赞美

(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需要依附于某个保护他免遭危害,满足他所有需要的伴侣

(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非常保守,为了避免失败而无所欲求

(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崇拜强权、蔑视弱小

(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害怕别人占他的便宜,但把自己得到的好处视为理所当然

(6)对社会成人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最高目标是获取威望

(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被人奉承与恭维。他们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与他们理想化的自我意向一致

(8)对抱负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对成名、发财、地位均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不顾后果

(9)对自足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极力回避对任何人承担责任,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不惜一切代价免受他人奴役。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力图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因而对批评极为敏感。

2.神经症理论

霍妮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但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内,破坏性力量占优势,表现为神经症需要和神经症冲突。

2.1神经症需要

个体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深,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就越强烈。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个体常会采取一些病态的策略来避免焦虑,被称为“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强迫性的、被过分夸张的、极端化的、永远无法满足的。

①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极其希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因而会不加选择地取悦他人,主动迎合他人的期望,并遵照这种生活。习惯性的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视他人的意愿高于一切,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敌意,也害怕自己对别人产生敌意。

笔记:类似讨好型人格。

②对支配自己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完全以伙伴为中心,希望他主宰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承担所有责任,害怕被抛弃,害怕背叛、无助、孤独,觉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笔记:类似边缘型人格。

③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相信强权的力量,渴望支配别人,盲目追求权力,享受别人对自己的顺从,不尊重人性,蔑视弱者,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了局面,害怕自己软弱无力。

④对剥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与人交往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根据是他的可利用价值,以剥削和利用别人为乐趣。一切东西(包括思想和情感),都可作为剥削利用的对象。特别看重金钱,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最害怕自己被别人利用。

⑤对地位和尊严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完全依照被别人赞许的多少来评价自己,依据社会声誉来评价别人,极度渴望获得声望和社会承认,不惜以反传统的方式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赞扬,害怕失去社会地位。

⑥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自恋,过分夸赞自己,需要被别人恭维,依靠别人的称赞生活,不依靠真实的自我形象来赢得赞誉,害怕失去别人的称许。

⑦对非凡成就和个人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执着地追求至高无上的成就,生活目标就是击败别人,成为最强者,担心失败,害怕被别人超越,以不如别人为耻辱。

⑧对限制自己人生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很容易满足于一点点成就,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在人群中不喜欢引人注目,总是保持沉默、谦虚,甚至贬低自己的才能,以保持从属的地位,生活节俭,压抑物质欲望,害怕向别人提要求,害怕自己产生或者表达出任何奢求。

⑨对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追求绝对的自由,拒绝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束缚,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不受别人影响,习惯于疏远和逃离人群,害怕需要别人,害怕约束和亲密关系。

⑩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追求完美,不能忍受自己的缺点,以形象的完美无缺来维系自身的优越感,对于可能存在的缺点会反复地思索和自责,害怕出错,害怕受到批评和指责。

以上十种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症的表现,但是因为有些人盲目且偏执的追求,陷入一种强迫的、不由自主的、无法自拔的地步,且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变更或者修正自己的目标,才成为了神经症的表现。

2.2神经症人格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的人格,具有某种神经症需要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

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

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2.3人生取向

自谦:是一种“爱的渴求”的生活取向,表现为贬低自己,自卑,渴求爱,对应于亲近别人的行为方式。

夸张:是一种“征服一切”的生活取向,表现为美化自己,自信好胜,希望征服一切,对应于反抗别人的行为方式。

退却: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表现为放弃努力,逃避冲突,寻求自给自足,追求自由,对应于逃避别人的行为方式。

2.4神经症冲突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

行为方式的冲突

3.心理顺应方式

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逃避,犬儒主义。

4.理论应用

4.1女性心理学

当霍妮还是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名讲授正统理论的教师时,她开始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并试图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去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虽然起初她尝试从内部去修正精神分析学说,最终她还是向这一学说的许多前提条件提出挑战,继而发展了她自己的理论。

霍妮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彻底脱离了弗洛伊德“解剖构造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霍妮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霍妮采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指出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霍妮亦指出当男性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尽管霍妮将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女性心理学的写作,她仍于1935年放弃该选题。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

她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当前不可能真正地区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4.2健康人格模式

自我探索和生活的自助功能。

4.3神经症的治疗

释梦,阻抗和移情,自我分析。

5. 理论评价

霍妮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点,但坚决反对把人的无意识冲动理解成性本能的冲动。她认为人不是受所谓快乐原则统治的,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所支配的。

她在进一步论述如何满足寻求安全、解除焦虑的冲动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霍妮认为儿童寻求安全、解除焦虑主要是在家庭这一天地中进行的,儿童能否满足这方面的冲动取决于家庭、双亲对儿童的具体态度。假如儿童从家庭、父母中得不到温暖和情爱,就可能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这种顾虑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焦虑;相反,假如儿童从家庭中的父母那里得到了温暖和情爱,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就不会产生焦虑并导致精神病。与此间时,儿童也必定要对来自家庭的影响作出自己的反应。儿童正是在对家庭的影响作出的反复的反应中形成了人格。由于出身于不同家庭,儿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霍妮比阿德勒、荣格更尖锐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她更强调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这说明她的理论比阿德勒、荣格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进步。

讨论问题

1.霍妮把父母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你知道具体包含哪些罪恶吗?说说各自的现状。

2.你是怎么理解自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格心理学-第三篇-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