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

    这段时间在阅读关于……主席的采访实录,在阅读《……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5岁的幼小年纪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从首都北京插队到了陕北的穷乡僻壤一个叫梁家河的村庄。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青年来说,到这样的地方算是人生的至暗时刻了。面对残酷的现实,对很多知青来说是无法承受之重。他们迷茫、彷徨,到最后自暴自弃。年幼的…也不例外,最开始他也感到迷茫与彷徨。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速速的挑战自己,把人生的至暗时刻活成了人生的黄金岁月。

    从城市青年到了穷困的农村,要适应农村的衣食住行,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插队到农村的知青要么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要么想法设法逃离那片土地。但青年习不仅顺利跨过了农村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严峻考验,并扎根陕北农村七年。从来时的15岁懵懂少年到离开时22岁的成熟的青年,习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陕北农村大地。他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失去的7年,但青年习却把他过成了人生的黄金7年,累积的7年。正如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最让人动容的是,习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不忘读书。贯穿他七年知青岁月的主线就是学习,他向书本学、向老乡学,向实践学。学习真的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习现在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能引经据典,对典故能信手拈来,这个跟他在艰苦岁月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优秀的人和常人重要的区别确实是体现在对待困难的态度。常人把困难看成是埋葬自己的坟墓,优秀的人把困难看作是自己突变之前的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