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屠城吗?生与死是最考验人性的两件事,一件是考验人性的善,一件是考验人性的恶
而屠城就是人性中的极恶。屠城这件事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但实际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说起这个词,就感觉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历历在目。
很多人都疑问,屠城是杀光所有的人吗?如果横竖都逃离不了命运魔掌的话,为什么人们不奋起反抗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单方面的碾压呢?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什么叫屠城,单看字意的话,所谓屠城就是灭掉一个城市的人,这个解析比较贴切,但难免有些浅显。
真正的屠城往往要比我们所理解的更加残酷。如果大家尝试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屠城这两个字的话,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算作是历史的常态。
这个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别的地方就算了。儒家不是讲究仁义道德吗?为什么在没有外族侵略的情况下,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会不断的出现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呢?
在古代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尤其是战乱年代,有人口才会有士兵才会有劳动力,才能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
既然如此,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非要针对一些手无寸铁的居民呢?
说实话,真的想象不到,其实屠城这事的产生原因不在于屠城本身,而是作为一种奖赏。
为了激励前方的将士才展开的,这个事特别矛盾,难道前方的将士愿意参加屠城吗?
人这种生物存在一种特别的意识。这种意识导致我们会十分厌恶同类相残,当然也不排除以此取乐者,不过再怎么心里扭曲,他也会感觉神经疲劳,毕竟大多数人的心肠都是肉长的。
虽然屠城并不会让人感觉快乐,但钱财却会,尤其是在战乱年代,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是由穷人组成的。
他们之所以赶赴战场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和权。
尤其是在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会让他们对钱财有着无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会让人蒙蔽双眼,甚至忘记人性。
有人会觉得成王败寇,他们的嚣张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努力换来的。也有人说,阶级差异,这个就是无奈之举。
是的,他们有错,但真正的错不在于他们,而是在于成王败寇这个可怕的规则。
在清朝有一本叫做《扬州十日记》的书,就很好的还原了屠城这件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屠城就是灭城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动刀,可以用火攻,可以用水淹。那他们为什么非要用刀呢?
“扬州十日记”是一个事件,明末清初时多铎带领的清军攻破了史可法坚守的扬州城。
破城后,十万清军整整屠了十日城。王楚秀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含泪写下了这本《扬州十日记》,甚至到今天还被称为是“史地十大奇书”之一。
这个奇不只是在内容,而是没想到这种书竟然还能流传下来。
其实屠城本身的目的并不是屠城。
1654年4月25日,扬州城破,多铎下令屠城十日封道,所以被称为是扬州十日。
虽然说是屠城,但清兵入城的第一天并没有大开杀戒,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们不想杀人,但是谁又能抵挡金钱的诱惑呢?
士兵要的是钱,他们只想捞钱。所以在第一天时,清兵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扬州城的各个角落,挨家挨户的砸门索要钱财。
其中记载:“始知为逐户锁今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
刚开始的时候,清兵只是索要一些小钱,如果百姓不给,他们就持刀恐吓,但也仅限于恐吓,并不会伤人。
况且对清兵来说,百姓没有什么坏风气,毕竟在他们进城时,百姓已经夹道欢迎、跪接王师了。
这个时候扬州城百姓有百万余人,而入城的清兵差不多就十万余人。
既然这样,为什么百姓不反抗呢?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想到会有屠城这个结局。
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是没有上限的。十万清兵平均分下来,每人能勒索到十人,每按照四人一户来计算的话,也就大概两到三户。
在这种情况下,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已经全部勒索了一遍了,但他们会就此罢手吗?不会。
仁爱这个词只出现在和平年代,现在他们只会变本加厉。这个时候的清兵心里很清楚,狼多肉少。
扬州城虽大,但入城的清兵太多了,慢慢薅羊毛的话,自己可能连汤都喝不到,不如直接把羊宰了吃肉。
所以很快第二遍勒索就开始了,你不抢,别人也抢,你不杀就要让别人杀。
比金钱更重要的就是生命。所以用生命要险,才能最大程度上拿到老百姓藏匿起来的财物。
我不管你把钱藏在哪里了,你埋在土里也好,你藏在墙里也好,你不给我,你就没命。
而这种想法发展到极致的时候,这一户的人家可能就全部殒命了。
如果一整户的人家灭亡,都没人能给出更多的钱,那就证明这一户确实是没钱了。
屠杀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却是最快的做法。
钱没了就珠宝,珠宝没了,就饰品饰品没了,连夫人身上好看的衣服也要夺走,要搜刮的一滴不剩予妇衣饰置两瓮中,倒置阶下,尽发以供其取,凡金珠之类莫不取,而衣物择好者取焉。
既毕,视儿项下有银锁,将刀割去,去时顾予曰:“吾不杀你,自有人杀尔已。”
连孩子身上的银锁也不放过。士兵一般都是男人,对他们来说,女人也算是一种财产。
仅仅三天的时间,男人与样貌普通的女人已经被屠杀一空了,有姿色的女人让人玷污之后又被聚集了起来。
毕竟在那个年代,把这些女子运到后方,也能换一些财物,这些女人的结局就好吗?
实际上结局都一样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数名女子轮流被玷污。万般逢迎只为留下一命。“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事后统计,扬州城百万余人,最后还剩下二十多万。最让人绝望的是,这种屠城并不是瞬息之间的事,而是不断的给你活下去的希望。
然后再一次次的掠夺你的希望,十天的时间让你每日都只能在恍惚和绝望下度日。最后可能身虽在,但灵魂已灭,精神崩溃了。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明白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为什么会出现屠城?
是因为战争。
有人说,只要人类存在,就会出现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这话也不要说的这么绝对。
应该说是利益,在准确点来说是个人利益,只要存在个人利益,就会出现战争,这是自然发展规律,资源是有限的,人心万般恶念都是出现在这个“争”字上。
我们有办法杜绝战争吗?大家可以翻阅一下历史。
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只有329年是和平年代。
而对我们来说,和平持续最长的时代就是宋朝。
人至善就会无恶吗?还是人至恶就会无善呢。显然都不会,因为决定争斗的本身不是在善恶,而是在于利益。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生在物质世界相互比较,资源多少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身上是如此,动物身上也是如此。
面对利益,我们是无法脱离的,就算没有国家之分,也会有区域之分。
就算是没有区域之分,也有家庭之分,个人之分只要存在分别,不管资源存在多少,都会变得有限。
有人拿得多就有人拿得少,有人拿得少,就有人拿得多。
既然利益和资源无法调和,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不争。
这也是道德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在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八章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六十六章提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之争。”第七十三章提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战争是资源分配不均的最大化,而最小化的还有很多。
比如说我们现在常说的内卷,躺平。这些都是,既然资源和分配无法调和,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是不争。
有人就说了不争不就吃亏吗?
这一点我们要分清楚了,不争不等于不自强。
不争的最高境界是无为,不主动去争抢,不主动去干扰的同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这个世界是存在一定发展规律的。这个我们要相信,当我们的野心触犯的规律底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反噬,就像是黄帝四经中轩辕氏和大臣的对话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去打败蚩尤呢?
我们不用主动去打败他。治善则恶,至强则弱。世界物极必反,天道自然就会倾覆他。
大家想一下,无为的本质是架空了暴君与暴民,他们尽量不推崇珍贵的货物,不建立一个高的标准,不激发人们心中的欲望,让每个人可以遵从自己的个性发展。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争斗和比较的地方,延迟了战争的到来。
人性是什么呢?在屠城这件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人性是本善的,每一个小孩都是天真无邪的。
但是他越贴近现实的规则,越早长大就会越邪恶。
所以有人说,成功的资本家属都沾满了心血。慢慢的我们开始麻木,开始以恶为乐,只要有钱,再大的恶都是善,直到善恶不再分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为”了。
以上解析只代表我个人观点,请大家仔细斟酌。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内容未经证实,请理性观看或当故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