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路上的三点痛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愁的感觉才深有体会!育儿道路上的诸多无奈和心酸,相信每个妈妈们都多少感同身受。


除了作为母亲所带来的身体变化,日常琐事所带来的疲劳感,以下几个问题常常刺痛我的内心。



第一,育儿观念的不一致。


我们这代人可以从多个方面,途径获得最新育儿知识。但是我们的上一辈,往往是按照传统的育儿经验带娃的。不管是生活习惯上还是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极大差异。


生活上,比如喂母乳,不需要额外喂水,宝宝每天都要补充足量的奶和维生素D以及辅食不添加盐,尿不湿不会导致O型腿等等。这些问题都常常能引起两代人之间的小摩擦,一个凭借经验说教,另一个凭借科学知识反驳。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做体检。因为是夏天,穿了一件单层的纱布和尚服。婆婆虽然不赞同,但也随我了,可当在场的老一辈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一个好心的大妈开始质疑你穿的特别少,其他人就纷纷附和,说小宝宝怕冷,关节不可以露出来等等,婆婆也跟着说质疑的话。这种七大姑八大姨式的说教不仅仅出现在催你结婚生子的情况下!

而且,我之前在家全职带娃,但因为遵循科学育儿,很多时候对孩子有要求,而奶奶宠爱孩子,经常与我反着来。两个孩子都更喜欢奶奶,跟我不亲近,这让我莫名的失落,疑惑自己坚持的观念是否正确。


教育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各种兴趣班多少开始接触学习。可老一辈就会觉得这样做无非是没事找事,既觉得孩子这么小不应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也觉得浪费时间精力金钱。甚至自己的老公也受到上一辈教育影响,不理解现在的教育方式。这些让我常常觉得教育之路是孤独之路。

图片发自App

第二,教育资源的整体不平衡。


教育的好与坏我觉得对孩子成长来说至关重要。除去家庭教育,目前好的教育资源一般都集中在城区。小城市跟大城市相比,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会更加的优质。真的不希望差距越拉越大。

我家住在乡镇,去市区上学,学习兴趣班,路途遥远不说,有户口有房是现阶段评定能否上一所心仪学校的硬性标准之一。虽然培养孩子还需要根据自己家自身条件来看,但是,那种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影响了孩子的选择,甚至以后的整体教育方向的内疚和自责感常常刺痛我的心。

图片发自App

第三,整体基建设施和育儿科普的缺失。


我们国家,虽然近几年对孕产妇包括妈妈,孩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但是目前整体的母婴类基础建设都普遍不足。如母婴室,哺乳室,公共儿童活动场所等等。一些一线大城市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但普遍缺失。

图片发自App

另一方面,在科普育儿信息上存在很大的不对称,不及时,不更新情况。家长方面如此,职业代表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很多表面上比较权威的职业代表都不能提供科学育儿的建议和指导,甚至以专家的身份批评指责。比如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基本不清楚最新的护理治疗方法。记得有一次,大宝因为穿开裆裤引起了尿路感染。带到乡镇医院去看的时候,医生很严重的跟我说,可能肾脏有问题,需要送到大医院去检查,当时真的如鲠在喉,不知道如何是好,眼泪止不住流。火急火燎送到市中心医院之后,看了专家号,但是老专家虽然指出尿路感染问题不大,可随后指责是因为尿不湿穿着不好,不透气引起的。这话让随行的婆婆觉得我之前给他们科普的内容都是不靠谱。尽管做了很久的科学育儿思想工作,但因为老医生的一句话全盘否定,甚至让他们觉得我所说的都是谬论,或者觉得我都是照本宣科的照顾孩子。

我深知从医者角度看,孩子父母长辈的知识程度跟经验都会影响诊断,本身当孩子是患者时工作难度就会加大很多,有的家长会要求开药,有的不相信医生诊断。所以现在遇到孩子生病,在确保精神状态好的前提下,我都基本会选择在家先观察,而不是马上就带到社区医院去检查。因为每次去常常在没有明确病症的情况下就配抗生素以及各种各样的中成药,带回家之后我还得把这些药藏好,免得大人们偷偷的喂。经历过几次小病小痛后,验证了科普文章中的一些知识点,我的信心足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去跟别人理论,因为我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他们的资历。

图片发自App

这些问题我知道不可能马上解决,但是我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变通来缓和。做妈妈之后,我总是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的路上不断摸索。因为我明白这也许不是一条最好的路,但一定是一条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的路。努力了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之路上的三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