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博弈》——保罗·扎克

        这本书是在2018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初看这本书的书名——《道德博弈》,我就猜想这可能是跟著名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类似的,将在某个场景下的人性的道德博弈。然后,事实告诉我,我还是太年轻了,《道德博弈》一书主要是讲了在我们的体内主导“善”与“好斗”的化学激素,作者把这些可以导致道德行为的化学激素称之为道德分子。

        作者花了全书的笔墨,着重讲述了“催产素”和“睾丸素”这两种道德分子所导致的道德行为。一个人体内的催产素水平越高,人类将表现得更加的慷慨;而与之相反的,一个人体内的睾丸素的水平越高,人类将会表现得更加的自利。说不清这两种激素那种更好,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叫作博弈论,而讨论博弈论就不能不提到纳什均衡。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经济模型往往都是屏蔽了人的情绪影响,但就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能避开情绪,即我们所做出的决定在某方面上还是受制于情绪。作者为了验证“催产素”这种道德分子能够使人更加的慷慨,他设计了一个金钱的付出与回报实验。实验证明,无论是付出还是回报的人,体内的“催产素”水平都较平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信任与被信任的程度也往往超出了想象。看到这个实验的结果,让我想起了德菲尔神庙的神谕——人呀,认识你自己。人类这种生物,一直依赖都是矛盾的。能为就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牺牲,也能为了点蝇头小利就伤害自己的亲人。为了弄清楚这巨大反差后的原因,多年以来,各大学科都在不断的研究,可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答案。而作者所提出的假设就是——人类的道德行为在很大情况下是由体内的激素所决定了。

        这个假设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得到APP上听过的一本书,书名忘记了,有一段内容是在探讨在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与人类很有没有什么区别?有很多人都说,人类的思考能力和情绪变化是机器人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的,这也因此就成为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得天独厚的能力。可是,就近几年的科学研究看来,情绪变化由激素决定,当将激素加载到机器人的系统中后,机器人也能做出和人类一样的情绪反应,甚至,比人类更加的人性化;而关于思考能力,自从世纪谣言——人类的大脑只利用了10%被粉碎之后,我们平常用来自我安慰的话都化为虚无。这么看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思考以及计算能力上那是在吊打人类了。如此一来,机器人和人类到底有没有区别呢?这真是细思极恐呀。

        《道德博弈》一书在豆瓣的评分为7.1,按照豆瓣向来的评分来看,这属于合格的书。个人觉得,这个评分还是挺客观的,全文的逻辑线有点混乱,实验设计得也有些片面,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比起探讨道德分子的‘正文’部分,我更加喜欢在结尾作者对于定制化媒体的论述——定制化媒体使得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现实,但这些现实未必与他人的现实有交集。看到这句话时非常的激动,这是我一直想表达但是一直没能组织语言表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制化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一次次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就固化这份喜欢,最后演变到已经看不进别的东西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是最可悲的一幕。对于此,先人们在就警告我们:兼听者明,偏听则暗。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兼听者,莫做偏听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博弈》——保罗·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