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帮助行为读书笔记一

     

还记得在四川大地震中帮助其他小朋友脱离险境的林浩吗?还记得一批批到震区救灾抗灾的志愿者吗?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回报的情况下,关心帮助他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这么做呢?用理论解释现象。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把帮助行为看做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人们在做错事后,通常会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悲伤的人也倾向于做出帮助行为。最后,存在着显著的好心情一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也是乐于助人的人。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同样要求人们帮助他人。互惠规范促使我们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责任规范召唤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们值得帮助,即便他们不能回报,我们也无所谓。处于危难中的女性,部分原因是她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因此通常会比男性接受到更多的帮助,特别是来自男性的帮助。

      演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假定,有两种形式的帮助行为:有亲缘关系的人和有互惠关系的人。然而,很多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自私的基因比自我牺牲的基因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因此,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同时,生存的成功来源于合作。人们同时表现出克服自私的多重机制。

        这三种理论将亲社会行为描述成基于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或无条件的帮助行为,我们可以据此对这三种理论进行评价。虽然每一种理论都有循环论证和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它们也提供了一致的框架,以概括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结果。

        真正的利ta主义。

        除了由内部和外部的回报所驱动的帮助行为,以及为躲避惩罚和痛苦而做出的帮助行为以外,还存在着真正的、基于同理心的利他主义。由于同理心的唤起,许多人被驱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处于痛苦中的人,即便他们的帮助是无人知晓的,即便他们的心境不会受其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帮助行为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