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rm of UK Financial Regulation

1986年撒切尔夫人积极推动的“金融大爆炸”放松了金融监管,允许金融机构多样化经营,出现于大量的多元化金融集团。当时英国采用的是分业监管机制,;一共有九个机构分别监管金融业。 

后来根据FSMA(Financial Service and Market Act 2000,《2000年金融服务市场法》, FSMA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将原先的9个监管机构合并为了FSA(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金融服务管理局),成为所有金融业的监管机构,即“超级监管者”。而BOE,则专注于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该法案的诞生以及之前的法案可看下列链接:

“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研究(上)”

http://www.financialservice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468

Reas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FSA

1. 政治原因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BCCI (1991) and Barings (1995) ‘affairs’, which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Bank’s competence as the banking supervisor, and from the numerous financial scandals (e.g. Blue Arrow, Robert Maxwell, Guinness, the mis-selling of personal pensions, endowment policies, home insurance bonds, etc., etc.), which suggested the need for a thorough overhaul of investment business regulation.

2. 经济原因

(1)Benefits of separating monetary policy function from banking supervision:

- reduces the risk of reputational damage to the monetary authority arising from inevitable bank failure (‘poisoned chalice’)

- reduces tensions arising from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especially in respect of interest rate setting)

- allows the central bank to focus on its inflation remit

- may elicit a much-needed change in supervisory culture

-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 the hands of unelected officials

将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分开的好处:

降低因不可避免的银行倒闭而造成的货币当局声誉受损的风险(“中毒的圣杯”)

减少因潜在利益冲突引起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在利率设定方面)

允许央行关注其通胀率

可能会引发监管文化急需的变革

减少未经选举的官员手中的权力集中

(2)Potential benefits to be derived from the creation of a single regulatory body:

-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e.g. due to the mor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supervisory resources, the pooling of supervisory expertise under one roof, the elimination of supervisory overlap, the provision of a single port of call for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seeking authorisation, the merging of support services – such as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nd documents – and the rationalisation of computer systems);

- introduction of a harmonized approach to compensation and Ombudsman schemes;

- better able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arket place (e.g. to the provision of more complex financial products and towards financial conglomeration and universal banking);

- reduce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facilitates regulatory co-operation;

- removes opportunities for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regulatory ‘capture’;

- facilitates the delivery of ‘regulatory neutrality’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consistency of treatment of regulated firms and the harmonization of rulebooks);

- increases the transparency of regulators for consumers/investors;

- increases the accountability of regulators (e.g. for performance against statutory objectives, for the regulatory regime, for the costs of  regulation, for disciplinary policies and for regulatory failure); and

- the creation of a new supervisory culture unashamedly concerned solely with delivering cost-effectiv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statutory objectives.

创建单一监管机构可能带来的好处: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例如,由于更有效地分配监管资源,在一个屋檐下汇集监管专业知识,消除监管重叠,为寻求授权的金融集团提供单一停靠港口,合并支持服务 - 例如人事,行政和文件 - 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合理化);

采用统一的赔偿方法和监察员计划;

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例如,提供更复杂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集团和全能银行业务);

引出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相关的问题,促进监管合作;

消除监管套利的机会,减少监管“捕获”的可能性;

促进“监管中立”的实施(因为受监管公司的待遇一致性增加,规则手册的统一);

提高监管机构对消费者/投资者的透明度;

增加监管机构的责任(例如,违反法定目标,监管制度,监管成本,纪律政策和监管失败);和

建立一种新的监管文化,毫不掩饰地只关注根据法定目标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监管和监督。


然而在08年金融危机重创英国金融市场之后,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信任危机。

英国银行业以劳埃德银行(LLOYD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巴克莱集团(BARCLAYS)、汇丰集团(HSBC)四大本国银行集团为支柱,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暴露了很多经营弊端,面临着诸多问题。1.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英国银行业,2. 在银行业混业经营中投资银行因过高的杠杆率、过高的风险头寸,会将风险连带给零售银行,3.银行业高管因持有较高的薪酬而受到了公众持续不断的质疑和批评,4. 在以利润为主导的理论下,银行操纵市场利率,违规销售贷款保险和金融产品导致监管部门的罚款。

摘自“变革、改革中的英国银行业”

http://gjs.mof.gov.cn/pindaoliebiao/cjgj/201406/t20140618_1100986.html

Under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s White Paper (‘A New Approach to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 Blueprint for Reform’) of June 2011, a new regulatory system will be introduced early in 2013.

内容涉及:

abolition of the ‘tripartite’ system of regulation;

closure of the FSA;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acro-prudential regulator – the ‘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 (FPC) – within the Bank to monitor and respond to systemic risks;

transfer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i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o a new body, to be known as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PRA) to be established as an operationally-independent subsidiary of the Bank

the creation of new independent conduct of business regulator, to be known as 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

简单来说FSA被拆分为FPC和PRA,“双峰”监管制度((‘twin peaks’ approach))取代“三方共治”(‘Tripartite’ system)。

《白皮书》对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的不是小修补,而是大手术。三方监管体制将英格兰银行下新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FPC),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监控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新设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子公司,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新设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原FSA的审慎监管职能和行为监管职能将分别由新设立的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承继,而后两者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都将接受金融政策委员会的指导。在人员构成上,审慎监管局主席由英格兰银行行长同时担任,主管审慎监管的副行长由总裁担任,并且必须设立管治机构(governing body)。管治机构的成员必须包括主席、总裁、主管金融稳定的英格兰银行副行长、金融行为监管局总裁以及其他成员。金融行为监管局也必须设立管治机构,其成员必须包括由财政部任命的主席、由财政部任命的总裁、英格兰银行负责审慎监管的副行长、国务大臣和财政部共同任命的两名成员,以及财政部任命的至少一名其他成员。(引用自“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图源自“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中国可借鉴些什么”

2010年6月英国政府新成立独立银行业委员会(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简称ICB),负责审查英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并提出具体改革方案(也就是上述提及的方案)。2011年9月,ICB发布银行业改革方案报告,提出了对英国银行业未来一揽子改革建议。2012年6月英国政府正式公布白皮书,拟落实其中的大部分建议,核心是建立“围栏”隔离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高风险业务的结构性改革,同时还包括提高资本要求和促进竞争等。(引用自“国际金融热词解读:英国银行业“围栏”改革【人民日报】”)


  最终报告(Final Report)内容总结

如何建立理想的监管框架?报告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使银行更多地吸收损失;二是使陷入困境的银行可以更容易、低成本地破产;三是抑制银行过度冒险的冲动。

吸收损失原则

有两方面因素制约着银行的损失承担。一是相对于经营风险的银行股本的严重不足。英国银行业资产与股本的杠杆率被放大到40倍,两倍于历史上的正常水平。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缺乏对杠杆率的严格限制,现有的监管规则是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给定的风险权重是不可靠的,当风险权重下调时,风险事实上正在上升。二是当银行本身不足的资本受到侵蚀时,债券在吸收损失方面的作用甚微。债券持有人在银行破产时通常可以承担更大的损失,但出于对银行破产所产生的服务中断、风险传染和金融市场恐慌的担忧,政府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银行。由于在破产清算中,普通储户并不享有清偿的优先权,因此,英国的金融服务赔偿计划中,作为存款保险人不得不承担相关损失。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可避免,但纳税人不应该为此埋单。未来银行应该持有更多的资本,且其债券持有人在银行破产时应承担部分损失,从而使普通存款人利益得到保护。

“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到2019年最低达到7%,风险权重设定更为严格,同时要求银行杠杆率不得超过30倍,并要求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9.5%,要求那些系统重要性增加的银行额外提供1%的损失准备金。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独立委员会认为“步子”仍不够大。原因在于,“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太低,30倍的杠杆率约束过于宽松,及未确认债券吸收银行损失的原则。

结构性分离原则

一些英国银行同时从事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全球公司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这些经营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同时承担着较大风险,如与房地产价值相关的零售银行业务风险。这些银行的混业经营给公共政策制定者带来忧虑,因而,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主要是实行零售银行业务与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以解决利润私有化和亏损社会化的问题。

首先,结构性分离应当使政府解决银行危机更容易、成本更低。不同的银行危机解决方案意味着股东、债券持有人、存款人在银行破产时的不同清偿顺序。例如银行破产清算时,被其他银行兼并,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就会部分甚至全部受损。合理的清偿顺序可以防止危机的传染、避免纳税人埋单和确保零售银行服务的持续与安全。对于储蓄存款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替代选择。结构性分离可以使政府制订更好的针对困难银行的政策,从而减轻纳税人救助困难银行的成本。结构性分离的最大好处是政府可以更容易地要求陷入破产的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债券持有人在必要时承担损失,而不是由纳税人承担。

其次,结构性分离有助于实现零售银行与外部金融冲击的隔离,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这对于持有庞大而复杂的国际风险头寸的英国银行业来说尤为重要。金融危机前,英国银行业在公司业务和投行业务中的杠杆倍数被过度放大,因此,结构性分离可以使零售银行免受高风险业务的冲击。

最后,结构性分离有助于维持英国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使英国银行业更加稳健。结构改革使英国银行业零售银行业务达到比国际银行业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但英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和投行业务则接受国际统一监管要求。委员会认为,没有结构性分离改革就无法实现英国零售银行业务的稳健和批发业务、投行业务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目标。

然而,结构性分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银行的直接经营成本可能上升,如果结构性分离阻碍了零售银行存款流向家庭按揭贷款和企业投资,英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抑制。结构性分离会使同时需要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客户感到不便。虽然在混业经营的大型银行中,公司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会给零售银行业务带来风险,但有时这些业务也能够缓释部分零售银行的风险。

另外,对零售银行业务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导致银行补充资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但委员会认为,迄今为止,由此导致的成本并不会超过社会救助陷入困境银行的成本,因此,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结构性分离不会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

关于结构性改革的措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通过对结构性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最佳政策是要求英国银行业在零售银行业务与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间建立“围栏”,而不是彻底分拆。围栏改革的目标是保护银行拥有充足的资本金,为实体经济和银行客户提供持续、有价值的金融服务,并确保零售银行业务准备金不受外部意外事件侵蚀,以及在银行经营失败时不需要政府救助仍能正常运营。这需求英国银行业的零售银行机构与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机构在法律、经济和运行上相互分离,拥有不同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委员会认为,围栏改革可以获得分业经营的主要益处,且改革成本相对较低。

以上部分引用自《英国银行业围栏改革述评》http://bank.hexun.com/2011-12-21/136536464.html

PPT对final report的总结

A. Recommendations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UK Banking

B. Recommendations to Increase Competition in the UK Banking System

C. The Commission’s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its Proposals



英国金融改革分为三大方面,”双支柱“改革。

三方面

 一是监管体制从单一到双峰。2012年,英国政府将FSA拆分为两个机构:审慎监管局(PRA)和行为监管局(FCA)。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下设机构并负责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的监管;而FCA则对所有公司的商业行为进行监管,侧重于对消费者的保护。由此,英格兰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开始兼具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双重职能。

二是监管方式从“三方共治”到“超级央行”。1997年至2008年,英国一直实行“三驾马车”监管模式,即:由FSA与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共同分担金融体系保护责任,但这一“三方共治”的监管体系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失灵。为消除“宏观监管缺口”,英国议会2009年2月出台了《2009年银行法》,确立了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集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市场运行以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处置等职能于一身,成为“超级央行”,形成大一统的监管局面。

三是银行经营从全能银行模式到结构化综合经营。金融危机期间,英国实行的“全能银行”模式造成了诸多监管难度,并产生了系统性影响。2012年,根据英国独立银行委员会的建议,英国政府决定实施“围栏法则”进行结构化监管改革,打破“全能银行”模式,在集团内部对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实行隔离,并由“超级央行”对金融集团实施审慎监管。

双支柱”改革

支柱一,是构建“双峰”监管体制(Twin Peaks)的新框架。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与审慎监管局(PRA),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统一于央行之下;同时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组成了专司金融审慎与行为监管的两方组织架构;PRA和FCA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并受到FPC的指导。英格兰银行在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恶。

支柱二,银行业结构性体制改革。在英国的维克斯报告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围栏法则”(ring-fence),在集团内部隔离零售银行与投资银行两类业务:“围栏”内的业务主要是欧盟区内的个人及中小企业存贷款和支付结算服务;“围栏”外主要是证券承销、在二级市场购买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等。零售银行业务(零售存款、个人透支和对中小企业贷款)等必须在受保护实体内。这一法则允许同一集团内部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隔离业务,受保护业务与分属于另外独立子公司的其他业务可共存于同一集团内,但不受保护的业务必须遵从更为严格的规定,包括限制内部交易规模等。前述审慎监管局(PRA)将据此对相关金融集团进行监管,通过“超级央行”的审慎监管职能实现整体金融业的稳定运行。结构性监管改革并非完全隔离,只是将零售银行业务与批发和投资银行业务实行经营主体的区分,集团综合经营的格局未变,内部仍能实现资源共享,获取来自综合商业模式的多样化收益。而当非零售业务发生危机时,不得让零售银行承担风险损失,以确保储户等债权人不因投行业务风险而受到损失,由此来保障集团内部核心银行服务的连续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Reform of UK Financial 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