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处之道

倒不是因为我擅长,而是不得不写这样一个专题,毕竟我老婆不喜欢读长篇大道理,但我写的除外。

1.接受不一样

如之前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的白金与蓝黑图片一样,有的人看到的就是蓝黑,而有的人看到的就是白金。

就像36*11=396;36*34=1224在我眼里是常识,而在你眼里是要计算器或者草稿纸花上三五秒算一下,而且还可能不小心算错浑然未觉。

也就像头一探出车窗就能看到车轮胎有没有压线在你眼里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行为,在我听到指令时到底看哪里都搞不清。

如果没有认知到“我们不一样”,那么蓝黑党和白金党互相以为对方是色盲,而自己是占据了真理的正常人;

在我的学生年代,我也简单粗暴的定义那些无法快速求解简单数学题甚至一错再错的同学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忽略其智商问题。

而生活中里,那些诸如晒衣服要将水拧干,厨房垃圾要与一般垃圾分开处理,内衣裤要用手洗,衬衫和凉拖不能混穿之类的你眼里的常识,在我眼里也属于“你说了我认可是对的,但并没有成为本能条件反射”的B类事件。(这里假设可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是A类事件,而知道该这么做,但无法本能自驱完成的叫B类,本质上抵制的叫C类)

2.调频

很多情侣走不到婚姻,很多婚姻没有善终,本质上就一个原因,频道不一样。

鸡同鸭讲,频道不一样,就没法对话。所以调频很重要,你离我近一点,我离你近一点,频道就对上了。

但是人都有自己习惯的频道,调频是件痛苦的事情,这里有种状态叫“我执”,沉迷于自己是宇宙核心,我是对的,与我相违的都是错的,两个“我执”的人遇到一起,就是火星撞地球。所以一定是一方妥协收场。

但如果总是一方妥协,另一方的“我执”会受到正向强化,长期而言是有害的。简单做个类比,那些被宠坏了的熊孩子,也是这样造就的。

3.预期-验证-强化循环

我不知道心理学上怎么称呼这个现象的,比如一个妻子看到丈夫老在回家后就玩手机,心理不舒服,有一天回家,知道丈夫在家独自带孩子,便猜想他一定边带孩子边玩手机,这叫预期一回家真的又看到他在玩手机,就指责说“你就知道玩手机”,这叫验证,然后故事的结局是丈夫真的变成了一个一回家就捧着手机玩的人,这叫强化。

生活中类似的案例特别多,类似的描述还有叫“贴标签”的,比如孩子被人贴上“笨蛋”的标签后,百分之九十九最后都走在了持续变笨的路上,越走越远。

4.高期望低反馈的落差

其实很多夫妻争吵的点都不大,这些点如果在一个普通朋友或陌生人身上根本吵不起来。

为什么同一件事放在夫妻身上就会吵起来呢?因为期望不一样。我们期望在另一半身上得到的越多,失落感也会越大,落差越大,心情也就越差,对情绪影响也越大。很多争吵的矛盾并不在于那个点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期望与落差。

比如一个妻子让丈夫下班路上记得买根葱回来,丈夫忘了。回家后妻子有三个选择:

1.今晚的菜没葱就不放葱了。

2.让丈夫再去买,或者陪着一起去买当散步。

3.喋喋不休的骂上一通。

选择3的妻子并不能说不是好妻子,她的心路历程也许是这样的:

1.最后一个菜了,就缺丈夫把葱带回来就能下锅了,忙了一下午,晚饭一家人一起好好吃一顿,完美。

2.怎么还没回来,早知道还不如我自己下楼去买了。

3.终于回来了,葱呢?

4.什么叫“忘记了”,什么叫“没葱就没葱”,没葱这个菜怎么做!一天就叫你做一件事你都忘记!!你就是没把我的话当话,全当耳边风!!!我为家里做那么多,我上完班辛苦在家做晚饭等你回家吃饭,你一句感激的话没有,连葱都买不来,还一句“没葱就没葱”这么甩!!!!

5.老娘要爆炸了。

6.“让你去买个葱难为你了是吧?就在你下班路上顺便的事情你还不愿意了是吧??你忘记事情你还有理了是吧???”

男人一看妻子态度强硬,“也不是做这个菜一定要放葱是吧,有必要一直吵吗?”

7.“呵呵,嫌我吵?我是无理取闹了吗?是你没有常识,做这个菜不放葱能吃吗?#%$&¥@……

好了,差不多之后和葱也没什么关系了。

5.对与错

谁对?又是谁错呢?

其实哪有那么多对错,如果有什么矛盾,你就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ta明天就死了,我会哭还是笑,不舍还是庆幸?

2.如果50年后ta先死了,你很想ta,坐时光机回到现在重头来过,你想怎么过这50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夫妻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