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身没有好坏,是过往的铭印(imprint)让你戴上了滤镜;如果好坏是其本质,那么所有人对它的认识应当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事物其实是中性的,是我们的观感导致了差异(“它们如同空白的屏幕,不同的人从屏幕上看见不同的事物”)。
——《当和尚遇见金刚石》
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金刚乘)的传统中,钻石(金刚石)具有其丰富、深奥的象征意义——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透明净的特质,代表了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质。因此,“切割钻石的人”,在内在的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洞澈本性、直见本心之人。这般的开悟者,在世间能无入而不自得,一如钻石般清明、稳定,不被任何环境所阻挠。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心理学不约而同地谈及了认知事物的中间滤镜,我们如何看待事件的方式,它对于结果的影响有时候比事件本身更加强大。
有了这份洞察之后,我觉得观察自己透过什么滤镜来看世界真是一件有趣至极的事情。
年少时的我曾经佩戴过一副名为“完美主义受害者”的镜片,对于世界有着许许多多的想法,稍有不顺利的小事(等车迟迟不来,被老妈训斥几句)便觉得世界待自己不公,特别倒霉。连QQ签名都设定成为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本人一直很倒霉。”这样十足确丧的句子。听起来感觉老天欠了自己多少钱似的。实际上一则家人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我衣食无忧,父母遗传了我一个运转高速的小脑瓜和良好的运动神经,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优异的成绩,高高兴兴就把各种运动都耍得不错,长相身高也都不拖后腿,是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
可是透过“完美主义受害者”的镜片,我总是关注在生活中残缺,对于生活中琐碎的不如意颇为拒绝。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都是多大一些小P事呀~~
当我把这个镜片更换成了“积极感恩的乐天派”后,发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背后都有着宝贵的启示和财富。放下希望生活完全要按照自己想法运作的执念后,会看到生活本身有时候会给我们展现一些异乎寻常的意外之美。
新的镜片让我开始学习用一种幽默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远观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领导们当众批评我,被说的惨不忍睹时,我会问自己“这是事实吗?”如果是事实,就欣然接受。曾经也觉得有些小委屈,为何对我的标准如此严苛。转念一想,古文《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段名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被严格要求,也是因为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毕竟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能够接收到真实而有益的反馈,都是极为幸运的事情。
除了“积极感恩的乐天派”镜片外,“坦然自黑的幽默派”也是一副值得拥有的镜片。正视并调侃自己的缺点、负面情绪,往往会让人觉得它们都是纸老虎。于是我曾与一位及其优秀的完美主义闺蜜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 闺蜜:Zoe 亲,我最近开始创业了,我觉得我进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怎么办?
—— 我:亲爱的,你是从自我怀疑工作者到自我怀疑的创业者。因为你一直都在自我怀疑,所以不用太紧张。
你至少可以确认这种熟悉的自我怀疑状态。
—— 闺蜜:哈哈
—— 我:我蛮喜欢的一首歌叫Trouble is a friend,你有空可以给自己写一首Distrust is a friend
—— 闺蜜:干啥都焦虑 干啥都自我怀疑 你懂我
—— 我:来来来 说不定你一写 一唱 一播还能火呢
—— 闺蜜:赞,等我写好 我们两个一起来乐一乐
—— 我:哈哈 妥妥的 你唱 我敲桌子给你配打击乐
我们的玩笑对话很快就结束了。同时我是真心觉得带上“坦然自黑的幽默派”的镜片,直面自己的恐惧/焦虑/自我怀疑,写上这么一首小小的赞美诗或者是歌曲,会是一件妙趣横生又及其减压的事。
生活在继续,我也在不断审视和更新自己的心灵镜片,力求看见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