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受过情感忽视(一)


上一篇和大家谈到原生家庭当中的情感忽视,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受过情感忽视的人在成年后所具有的10个特征”,我们一起通过书中的案例来认识。


01空虚感


西蒙,拥有优越的外在条件,在38岁的时候因为无法维持亲密关系开始了心理咨询。在经过长时间治疗后,作者发现他的父母在他童年的时候,花了极多时间和精力照顾他残疾的妹妹,对他实施放养式教育,童年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呆在屋外的小树林里,到了青春期,他非常热衷饮酒和吸大麻。他有一次酒驾被捕,他父亲表现出了短暂的关心,但并没有持续太久。之后他从大学毕业,获得了经济学位,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身边还有一位相处融洽的女友,生活似乎步入了正轨,直到他的女友提起结婚的事。那之后他开始感到麻木厌倦,提出分手辞掉工作,逃到另一个城市,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快乐起来,只能通过跳伞等极限运动驱退空虚感,有时甚至想通过死亡来解脱......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格塑造时期,西蒙的父母无法和他建立情感连接,以至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和外界联结的情感根基,之后慢慢演变成情感障碍


说起空虚感,你可能会觉得现代人哪个没点空虚落寞的时候,但这里我们要讨论的空虚感,它已经不是日常中的小矫情,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威胁我们的生活欲望。


切身体会过的人,要么感觉身体是空的,要么情绪麻木,内心充满了荒凉,仿佛有种无法满足的缺失感,又仿佛对外界的一切都提不起劲。


这种空虚感就像一种毒素,蔓延在我们的血管当中,有时甚至会致命。身处其中的人常常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像一个游荡在人间的局外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分的养料,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


当我们获得情感联结时,我们的感觉更容易被识别和表达,一旦情感之门被关上,我们内心的所有感受也因此被压抑,因此我们容易感觉到精神麻木。


这时候,只有重新释放自己的情感,感受自己的情绪,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的千滋百味,和身边的人进行情感联结,从而重拾健康的亲密关系。


2、反依赖


大卫,一位40多岁的成功商人,有妻子和3个孩子,却因慢性抑郁症不得不进行心理治疗。他一开始表明自己的童年很自由也很快乐,然而从他叙述的故事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大卫在家中排行最小,他有7个哥哥,和最小的哥哥相差9岁。他父母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生下他,他的出生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他爸妈是勤勤恳恳的好人,当然也很爱大卫,然而他们年龄太大,已经没有能力抚养大卫了,所以大卫基本是自己养大自己的。他父母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和生活,他也确实是个好孩子,循规蹈矩,从不给大人添乱,他从这份自由中感知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要问,不要说”。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和旁人一样,他的妻子认为他情感冷漠、自我封闭,认为他们的缘分走到了尽头。他时常幻想自己逃跑了,独自生活在遗弃的热带海岛上...


案例当中,大卫的童年缺失的是情感连接。他的父母用行动使他明白,“不要拥有自己的感受,不要对外倾诉,不要索求”。


在这种在情感上毫不存在互动的教育下,大卫渐渐实现了情感上的“独立”,相信情绪都是多余的,甚至和女儿之间的父女亲情有时也让他感到愤怒恐惧。成年后他无法和他人在情感上进行交流,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依赖”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标志和信号进行分辨——

莫名抑郁

常被指冷漠、难以接近

在亲密关系当中不舒服

很难和包括家人之内的任何人亲近

长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

很难开口请求帮助

......


这些标志就是典型的“反依赖”人格所具有的特征,和“依赖”相对,这里的“反依赖”指的是刻意避免甚至抗拒外界的任何帮助,恐惧依赖他人的一种倾向。


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不麻烦别人是大部分人的特质,但是“反依赖”人格类型的群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大费周章地避免依赖他人,哪怕自己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案例中的大卫就是典型的在小时候经受情感忽视,长大后形成“反依赖”人格的例子。


“反依赖”型人格追求绝对的独立,不管是在生活、还是情感上,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及的“分化”不成功中的一种。


我们知道孩子在童年时需要关注和疼爱,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但是一旦他们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情感的对外交流功能就会慢慢封闭,进而演变成情绪受限


情绪受限使他们难以觉察自己的情绪,也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小时候的经历使他们抗拒和外界进行情感连接,也不会轻易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


对他们来说保持独立远比建立和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来得舒服,而这正是他们“分化”不成功的原因,也因此他们无法形成真正有益健康的亲密关系。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下一篇会具体和大家介绍第3、4个特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受过情感忽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