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王竹立《碎片与重构——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

王竹立,1963年生湖南人,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担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任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导生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教育界发言人,广东省作协协会会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立者。

序言:人工智能来了!

我的一位。朋友说阿尔法狗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对未来人类的前途感到悲观。

黎加厚老师认为,当机器劳动取得的人类绝大多数劳力的时候,人类将获得空前的自由,具有大量的休息时间,工作变得轻松愉快,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为人类的生活必须将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像)台风可能后天或者大后天才到,你今天必须做好准备。

一、被打碎的花瓶:复原不如重构

p1:碎片化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复原,另一种是重构,对创新而言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以掌握共性化的学科知识更加重要。

p3:网络以一种与书本完全不同的结构方式构成,它不是按先后顺序依次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一种超级链接形式,将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连成一个错综获得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结构,而且这个三维网状立体结构还不稳定,永远处于变动之中,而且不断扩大,不断更新,不断变化。

p4:学科碎片化的元凶:互联网、快节奏生活、建构主义理论、碎片化媒体。

p6:学习的三种模式:学校教育、网络教育、网络学习。

p7::今天的学习分: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又称零存整取式学习。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与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网络学习则包含碎片化学习与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两种类型。

p7:网络时代尤其智能时代,学科和专业职能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工作被智能机器人取代,需要人类完成工作只剩下创造性的部分。创造性工作,要求具有个性化知识体系的人才,因此未来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学校教育:从课内到课外

p11: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将课内与课外联动起来。

p13:数字时代,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课程与在线学习的出现。

p14:智能时代学校变成什么样子?先要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个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的新兴科技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p19:可汗学院启示:为了这个网上学校可能会越来越多任何有一定知识经验和经营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开办教学。它是面向全社会的。

p21:手机进课堂,中小学的阻力特别大:应试教育体制、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没准备好、对手机的危害各种想象。

p23:手机进课堂四大推动力:形势使然、手机进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取得的成效、技术的进步、学校内部改革的需求

p30:进课堂还仅仅是将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引入课程的教学之中,将线上线下课内与课外学习连接起来,那么手机课堂就干脆直接利用手机中具有课堂教学平台性质软件开展线上的移动课堂教学。

p33:未来网络虚拟课堂教学将取代实体课堂教学,实体学校将大部分倒闭或转型。

p34:未来实体学校将不再存在,只是指大体的趋势而言,并不意味着所有实体的教育教学机构都将关门。

p36:新型学习文化和社交文化:读书会、拆书帮、TEDx大会。

p42:无论创客的教育还是创客是教育,其核心或本质,都是支持学生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

p43:创客理念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中的:将创意变成现实、做中学、乐于分享、协作学习、跨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工匠精神。

p45:现在文凭还是很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学校更像一个文凭发放机构,他能为你提供两个证明,一个是学习经历证明,一个是学习成绩证明。然后通过网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很难得到有效证明。

三、网络教育:从校外到校内

p47:今天,单纯的网络教育空间正在变窄,网络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并将最终取得学校教育。

p48:导致单一的网络教育生存空间缩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尽管网络教育越来越普遍和成熟,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解决师生互动困难和学分认证体系难以建立的问题,依然无法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全日制学校抗衡。

p52:手机直播课堂有好多方面,你可以让社会各方人士直观的了解教师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等教学情况,对教师授课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到直接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学的质量;手机直播课堂还有利于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p55:网络教育未来发展新思路:

1、慕秀:慕课的下一站;

2、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微课堂+微作业+微测验+微学分);

3、网络教育能否复制“淘宝模式”?

p61:“互联网+导游”的启示:能否像“微领队”“微导游”一样提供“微导师”、“微助教”这类服务,给处于不同学习阶段,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第四章:网络学习:如何整合碎片?

p65:网络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

p67:知识不再仅仅由专家学者提供,也不再有权威编辑的把关,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收获,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但这些知识,没有被结构化,很多是碎片式的,不完整的,半成品式的,甚至正确与谬误并存,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p68:西蒙斯把知识分为三类,硬知识,软知识和连通性知识。硬知识就是基础性知识,经典性知识,已经高度结构化。软知识就是还没有被结构化的知识,一般是新产生的知识起立性的知识,这类知识变化很快。连通性知识,则是获取知识的线索、途径、管道以及关于如何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知识。

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形成连通各个知识节点的网络的过程。称连通主义或关联主义。

p69:新建构主义:知识就像一棵榕树。个体知识是树,社会化知识是河流。

p74:个人都要善于从网络这个社会化知识的河流中摄取水分和营养,同时也应该向网络分享我们的实践与思维成果。

p76:区别软知识和硬知识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稳定性又包含结构、内容、价值的稳定性三层含义。

p79:软知识,大多具有碎片化特征,但不能简单等同于碎片化知识。

p83:博客,你的“银行账户”,像在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家。

p85: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针对网络时代碎片化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种“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p86: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义的博文不断改写,也是现化零为整,这是创新的目标。

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的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的改写、融合,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将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

p87:积件式写作分三步: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创造性重构。

p88:积件,是指教师根据某一个小知识点制作的电子化讲义,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张有说明的图画、一段录像,一幅动画,可以用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又可以随意拆散重组和扩张。

p90:有人认为如果我自己的思想或者成果这么早就让别人看到,会不会被别人拿走呀?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呢?与其藏着掖着不如索性全面公开,这反而是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谁不是吸收了他人的知识营养才逐渐成长的呢?

p91:个性化改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对知识“积件”进行改写,二是对多个知识“积件”进行初步重组。

p96:创造性重构需要三个条件: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灵感与顿悟。

p97:阅读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的对象与实验标本,通过对过往经验的深度剖析与性质分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我们除了读有字书读无字书之外,还应该有意识的从自己以我的内在经历和体验中,发掘隐藏的知识。

写作就是内读法的一种,因为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自己发问,并且自我解答的过程。

p99:另一种挖掘隐性知识的方法是深谈法,通过与他人的深度交谈,既可以挖掘自己的隐性知识,你能够挖掘别人的隐性知识。

p103:写作及思考人类的理性思维都是基于语言文字和符号的。

p105:写不出东西时的方法:信马由缰法、零存整取法、日积月累法、强制联想法。

p107:写作时间: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尽量不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交叉做多件事。

p115:行为主义——急救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认知主义——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建构主义——学习就是意义建构。

p117:智能机器人对软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这一方面永远赶不上人类。

软知识产生快、改变快。智能机器人依靠大规模数据没有足够的数据,智能机器人什么也干不了。

知识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和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一切外显形式来表达,很难转化为机器人能够识别的数据。

第5章 信息超载:连通还是建构。

p119:要克服信息超载,仅靠联通是不够的,还必须会选择。选择的关键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

p129:你如何处理联通和建构的关系呢?自己感兴趣或者关系密切的领域,可以采用建构游戏方式和自己关系不大或者不感兴趣的领域,只要联通就可以了。

应对超载信息,除连通外,学会选择。

p130:读书两种方式:一是拿起书,随手看一页,或看目录,从感兴趣的那一页开始读。有启发联想时,停下来思考,并记录。下次又用同样的方法看,直到全书看完为止。

二是“横着看”,把同类书放在一起,对比不同的书,讲相同内容的异同;“倒着看”,从最后读起,先看结论或结尾部分,再往回看。

p135:知识结构:从金字塔向蜘蛛网转变。

p133: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有需要的知识学习,不会知识面窄,不会缺少系统性。创新不与知识总量成正比,与知识独特结构有关。

第6章包容性思维:如何统合歧见

p140:包容性思维是指将一些看似互不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观点、理论,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互相兼容、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

p147:包容性思维是指将一些看似互不关联甚至相互的思想观点理论,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互相兼容,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

p149:包容性思维6项法则——对立关系、平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类比关系、多重关系。

p155:包容性思维的基本步骤——

先找出两个需要整合的论点、找出各自的论据、审核两个论点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找出两个论点各自的限定条件、用统一的论述整合不同的观点。

p162:包容性思维基于这样的信念:任何思想观点都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也就是既有真理性(客观性)的一面,也有片面性(主观性)的一面,要想获得对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的认知,就必须将这些合理的(客观的)部分有机整合起来,剔除那些不合理的部分,才能构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第七章:学习与创新:如何开启心智

p164:思维定势是妨碍创新的根本原因,要想激发创造力,就需要用各种方法打破心智枷锁。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是人类在智能时代不被机器人替代的唯一法宝。

p166:真正的高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是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也许永远不能完全了解清楚,得非逻辑思维。

p174:创新真正有用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知识在个人头脑里是如何形成,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利用的。

p175:如果看在某件事的心智模式,刚好有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一致,它有助于我们的判断与行动,相反,如果不一致,则会变成心智枷锁,束缚我们的思想,妨碍创新。

p183:逻辑思维是一种硬思维,线性思维,环环相扣,探讨因果关系的思维,而软性思维是一种借助形象类比隐喻,联想直觉灵感等整个的思维方式,它往往是不连续跳跃的,发散的含糊不清,而又模棱两可,有疏忽不定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它探讨的不是事物之间把表面联系而是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无法用逻辑加以说明的,理解这种观念需要洞察力。

p187:强制联想,创新思维的本质主要是二元联想。运用二元联想是突破心智枷锁,激发创意的一个秘诀。

p193:创新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提出问题和相关知识积累的过程;孕育阶段,思维加工的过程;顿悟阶段,思维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

p202:顿悟是一个在一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被抛弃(及思维定势如何被打破。)

p207:在创新方面,图灵测试的原理是不适用的。至今为止说机器人已经具备与人类相匹配的创新能力,还为时过早。

第8章:知识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p211: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思维与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给后人,是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值得传承,不必事事从头再来。

p213:教育是一个嫁接的过程。就像树木嫁接是为了获得新品种新特性一样,知识嫁接同样也是为了更新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知识。

p217:影响知识嫁接的因素——亲和力,嫁接时机,嫁接技术。

p221:只有当嫁接过来的知识变成长期记忆,保存下来之后才表示嫁接成功了。

p222:学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人类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实践与探究,另一方面来自接受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教学,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发现过程,或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承过程,两者都是学习必须。

p224:学习与思考可视化。怎样才能将那些体系与结构思维与行为方式凸显出来呢?我觉得用图形图像进行教与学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图形图像本身就是一张像一种结构,是一种直观可视化的思维方式。

p225:思维导图五要素——

中心主题,关键词,分支,联系线,颜色与图像。

p233:模仿与复制也是一种嫁接。

p235:知识并不是通过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意义建构而传递的,有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得到转播。

p236:分享也是学习。

p238:未来,以我为中心的,以创新为目的的零存整取式的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学习的最主要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王竹立《碎片与重构——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