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系列学习-朱熹

186. 没有人的成为是偶然(朱熹)

朱熹生于儒学世家,朱氏家族在朱熹出生前的十代已经是当地的儒学世家,历来以儒学为导、重文尚武、诗书传家,祖父朱森是一位大儒,父亲朱松二十岁即高中进士。

朱熹是一个穷天理之人,从小想搞懂天下万物,把道和理都要研究透

在合适的土壤中,合适的气候里,再加上本身的气质,一棵树定能成长出最好的状态。

一个人如何成人成才成事?

境教、身教、言教三项是影响人的信息渠道,再加上离场教育、在场教育、三观、志向及家中的爱,让一个人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187. 只要有不懂的就要搞懂

朱熹提倡要开眼界,格尽天下物,理即出现。这叫格物致知。

读的书越多,就越明理,做的事越多就越懂事,探索的事物越多就越清明。最后,人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迷茫与失落。也就是迷茫其实就来自于无知。无知即是人生最大的障碍。

不学一课便缺一课之理,也是这样的道理。走出瓶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

“只要有不懂的就要搞懂。“把这句话送给孩子,孩子成绩自然就好。

人生要做到各方面都好,最轻松的方式就是去学习搞懂你所不懂的,即开眼界,一切清明,一切即好。

188. 身为何人背后的秘密?

身份,简单来讲就是潜意识里的自我认同-------这就是一个人最终能成为谁的秘密(认定了就会产生注意力方向)

《朱子年谱》中记载了朱熹10岁时就决定成为圣人,他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我看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我只要看他所做的事与他内心里的自我认同是否是匹配和一致的就可以了。

大人对孩子身份层面的心理暗示是很重要

所以,以其逼迫孩子去学一些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如给到孩子好的身份暗示,当孩子相信自己是谁了之后,他自己就会去找路。道路道路,道在前路在后。教育孩子关注道上,路就好走。

189. 身份的无形暗示

看见的外相其实都是由内心里的注意力方向决定的,世界包罗万象,每个人只会选择他内心里选择看见的。

相由心生:我们所看见的都不一定是世界的真相,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关注点与投射点。

身份一定,孩子的一生注意力方向即定,孩子就会成为他注意力方向下的自动波,最终成为他自己那只是时间的问题。

总结:自我认同与身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能过后天的境教、身教与言教,还有心理暗示等塑造的,孩子心由相生。家长懂这一教育关键点,教育这得特别简单。

190. 无理取闹背后的哲学

陆九渊:陆王心学(王是指王阳明)

朱熹:程朱理学

天道与人心本是一体,每人心中自有道理,道理也必影响人心。朱熹与陆九渊一个从西面上山,一个从东面上山,汇合后各自讲出各自的见闻与理解,两人都想对方读懂自己,说服不了对方就自然变成争吵。

道理与人心的融合是一个人智慧的升华也是智慧的门槛与等级,跨越了过去了人的智慧就像鲤鱼跃龙门,人生会有更大的升华。

191. 朱熹故居所挂的四句话 | 让家庭兴旺的4个智慧

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第一句话:读书起家之本。是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一定不是体力上的,而是思想上的。而思想上的差别就看思想的丰富程度了,而思想的丰富程度来自于学习与读书的多少

文化是让人身在其中不得不被感染的东西。如身在美食街,不可能不吃点东西一样。家中有大量书籍,孩子的心性会不一样。

书一定是用来看的,这里讲的不一定是翻看的看,而是观看的看,那怕不翻那些书来看,只是观看的看,孩子依然会被无形影响。这就是家文化境教的威力了。

文化是让人身在其中不得不被感染的东西。如身在美食街,不可能不吃点东西一样。家中有大量书籍,孩子的心性会不一样。

第二句话:和顺齐家之本,一个人对别人通常存在着两种力,一种叫影响力,一种叫亲和力。

两种力背后的核心都是爱的等级。也是在场教育的核心所在。

你是家中的黑暗还是光明,决定着家人是处于压力当中还是自然的和谐中。这就是齐家的核心之道了。

第三句话:循理保家之本,遵天道与人为,遵天道家中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的家庭不会培养出逆反的孩子,也不会出现败家子。

第四句话:勤俭治家之本,不要懒惰、要勤奋,不要浪费,更要去欲望,清除不良爱好,要有好的追求,家一定是好的。

也就是说全家人都要读书、和顺、循理、勤俭八个大字,家必兴。

192. 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温柔的

朱子家训中讲到“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也。

不接纳我们是看不到全局,更看不到别人的需要。

不接纳是横跨在幸福路上的关卡。幸福从接纳开始啊。萨提亚女士说,“接纳是经历一个人的内在,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接纳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经历别人的内在。

相处中很多冲突所发生的原因也在此;二是当我们愿意经历别人的内在时,我们就会看见别人内在的需要与渴望,也就理解了别人为什么生气的原因了,也因此找到了别人生气背后的道和理,我们的慈悲心生起,爱即发出。

人一旦被爱,气立马就消,男人即变温和,女人即变温柔。这就是让人变温和变温柔的答案了。

一个底层有爱的人,会懂得用爱来改变别人的情绪。掌握了生命的主导权。

女人最好的自爱方式是:自己心中生爱,自变温柔,别人也一般不会对温柔的人产生爆怒。所以,温柔的人至少会多一些福气。

193. 恨和抱怨我们的人,怎样面对?

对于那些抱怨我们的人,我们要用真诚去回报。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用平常心去对待。

一个仇恨我们的人一定是我们忘记了对对方的道义,也就是说我们爱他不够,所以他才仇恨我们。

所以对待一切的仇恨与抱怨都要抱有平常之心,同时也要反思,我们是如何没有去爱好那些仇恨和抱怨我们的人的。

建议:不要用技巧去处理,而是要用智慧去面对,还要用爱来化解。

生活的不平衡是因为关系的不平衡,关系的不平衡就是人心的不平衡。人心平衡了关系就平衡了,关系平衡了生活就平衡了。

人心的平衡其实就是爱与被爱,爱对方多一点,对方心理就平衡,爱对方少一点,对方对你的恨就多一点。

194. 小事看不见是智慧

朱子家训: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

意思是说,看到别人犯小错误,应该包容和原谅他。看到别人犯大的过失,应该用正确的道理去劝说他。

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而且从犯错中提升自己改善自己是成长自身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对别人爱的方式。

领导不要盯着眼前小小的损失,而要有包容与原谅的心胸与格局,这更是一种大的智慧。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犯点小错父母做到包容与原谅,孩子就会敢于去尝试和探索未知,在小的失败和小的成功中不断的升华自己,从而成为自己的体验与见解。

也就是说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充分的去经历与体验。同时父母要观察孩子的行为,若已经碰到底线了,就要及时的拉回。父母什么时候出手和什么时候兜底是一种父母的大智慧。

195. 别人的缺点即是我们的盲点

《朱子家训》的智慧话语讲到: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意思是说,见到别人的缺点和缺陷,不要到处扩散议论。见到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就应该宣扬和表彰。

有焦点就一定会有盲点,当我们专看别人的缺点时,我们就很难看见别人的优点。

当我们专看别人的优点时,我就很难顾及别人的缺点。

这反映了不是面对优缺点的方法而是反映出人的注意力方向。

更深层次来讲,这也不是注意力方向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内心的爱与恨、自利与利他的心性问题。

王阳明所说的,人会对自己有利的认为是好的,对自己不利的

所以比较自利的人会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最后生出对别人缺点的怨和恨甚至攻击。

这是一面镜子,很危险的,我们要注意了。

看起来是别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自己内心因自利而产生了注意力的方向。原来看见别人的好与不好跟自己的心性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怎么办呢?朱熹说,要宣扬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不好。

196. 孩子的盗念如何清除?

朱子家训写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恶小而为之的背后定存有一个人的侥jiao幸之心。

侥幸之心是一种盗念,盗念如一颗种子,日后可能会发芽与生长的,在教育中若不注意,等盗念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只能成长为小人或是伪君子。

恶小而为之,父母要及时发现及时的根除,

善小而为之,父母要多加鼓励与支持孩子。


第一点的教育时机,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孩子的小言行中去观察,若发现有不正的行为与念头父母就要立刻制止与教导。

父母要做到温柔而坚定,守住底线。让孩子知道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越小的坏行为制止得越坚定,孩子日后越有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是一个人日后产生正向精神追求的底层条件。

第二点,正气。

父母要保持在心念与言行中的正念正言正行,从而形成正气的境教、身教与言教环境,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一身正气。

同时再加上第一点的底线文化建立,孩子自然就能做到朱熹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了。

197. 育人一定要教的两样东西

朱熹的教育是人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更是终身的教育。

第一个提醒: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同步,家庭教育决定人格,学校教育决定人才。

我的理解是三成,成人、成才、成事教育。学校更关注的是成才教育,即知识与专业才能,而成人与成事则更多是家庭要作的功。

第二个提醒:怎样才能学到成人成才成事的教育呢?

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懂一事就明一事,不懂一事就缺一事,缺的一事就是生活、人生、生命的其中障碍。

家长要学习的就是朱熹谈到的大学之学,让人生有所作为的学问。

198. 教子就如打坯模

一棵树小时候长歪了,大时也是歪的,一棵树小时是正的,大时是很难歪的。

不要期望等孩子长大点时,父母能简单地用言教去轻松改变孩子的行为,小时不成大时难改。

好行为养成需要不断锤炼的,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中要多次纠正,而且要做到温柔而坚持,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不能妥协。

同时父母更要做出身教示范给出方向性的引领,如打坯模一样一次一次的锤打才成。


要掌握的艺术就是严中有慈。

三步:

一、 不好的行为喊停,不能放纵;

二、 给出好行为的指示,必要时做出示范引领;

三、 不管怎么样,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若孩子被纠正坏行为而哭闹时,父母要平静温和的等待孩子的哭闹,不放纵又不失去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赢。若孩子做纠正了行为,父母要肯定孩子。

199. 小时成大时才成

上小学前的教育是决定孩子上学后的品质的

小时成大时即成,小时不成将来要改变显得特别的不容易。把教育做到前面去,教育就是设前因生后果的。

孩子越小接受教育将来代价越小,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讲,改一个行为可能只需要2天即可以,可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讲,改一个行为可能需要一个月;而对一个15岁的孩子,要改一个行为,可能需要2年也不一定能改成。

把好孩子送进学校减轻老师的负担,而不是只是把不好的孩子送进学校交给老师来教。

减负唯有把家庭教育做在学校教育的前面去。

200. 童蒙须知现代参考

第一衣服冠履,从起床开始就要正衣冠,洗脸刷牙等,要重视起来而且态度要正确,避免孩子日后产生懒惰及一些坏习惯的出现,教育从睁开眼睛就要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教育孩子在于早。

第二、语言步趋,当正衣冠后接下来就是注重言行规范,这是一个人身为何人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中包含一个人的涵养、走过的路、接受过的教育,这些决定着人际关系与人生际遇。

第三、洒扫涓juan洁,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劳动,劳动是培养孩子心性的非常好的方式;

第四、读书写文,这是培养孩子认知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孩子从小爱学习的重要基础功夫;

第五、杂细事宜,从各个方面、事无巨细,能从小培养的尽量从小培养,小时不成大时难成,对于小孩子来讲,学中玩和玩中学与让孩子纯粹的玩区别不大,只要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对于孩子来讲都不会产生压力的。

以上的五点就如打坯模,正身正言正态度,从小养成好习惯,再加上快乐学习,基本上童蒙养正已经完成,下一步就到了朱熹所说的8岁后就可以顺利进入朱熹的《小学》教育了。

201. 《小学》到底学什么

朱熹把8-15岁定为小学教育,15岁后为大学教育,他讲的大学教育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上大学,《小学》一书分为《内篇》和《外篇》。

《内篇》共四篇,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和《稽ji 古》;《外篇》则有《嘉言》、《善行》两篇。

《立教》讲述先王的教人之法;

《明伦》讲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

《敬身》讲到孩童正身的重要,包含心术、饮食、着装等等,修养内外。

《 稽ji古》记载了古代先贤的崇高德行作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外篇的《嘉言》、《善行》记载了一些古人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

系统的学习是最省成本和智慧的学习方式

202. 《大学》到底学什么

朱熹的教育分段,8岁之前为童蒙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15岁之后为大学教育。

朱熹说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15岁之前通过经验一些事,习得言行端正,修身明志,长大一点的时候深研其理,成为一个通达之人。

这也符合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就是让孩子先做到后知道。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从小打好坯模,大学只须在上面加工,不断增长知识,不断磨砺即成。

朱熹的《大学》主要研习什么呢?

主要是对四书五经再次深研,他要求“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这微妙处。”

203. “教育”两字,悟到了|教育的真正的含义!

“教育”两字,一个是“教”一个是“育”,“教”是前提,可“育”才是核心

大教育家朱熹认为要格物穷理,研究义理,探究天理,以明人伦,让接受教育的人的思想超凡入圣,造就道德高尚的人

时下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醒悟,教育不应只是文凭教育,而是要成为真正的教育。

穷天理,明人伦,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家庭教育要归位,现在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的学科教育与作业辅导,不知不觉忘记的孩子心性的成长,现在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了更多的德育与体育教育,把育的部分在加重加分而不仅是在学习成绩上加分

204.人人都是教育家的真正含义

教育家也不是为了区分学术高度而存在的名词,而是每个人若都能真正的懂得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孩子的教育也将大大的升华。

期望我们祖国人人都是教育家。教育自己、理解生命!成人成才成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门望族系列学习-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