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孔子春游,与弟子们谈志向

春天,正是《黄帝内经》上讲的“天地俱兴、万物以荣”的好日子。好容易有几天清明假期,各个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孔老夫子也同样没有辜负大好的春光,带着几个弟子春游了。这件事记录在《论语·先进》里。

我们现在的春游呢,无非是几个朋友在一起,逛逛公园、爬爬山、拍拍照、吃点东西,然后扔下一堆垃圾,表示自己到此一游了,然后就回家。那孔老夫子组织的春游,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边看原文边聊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次春游,孔老夫子带了四个学生。大概是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了,这四个学生围着老师坐了下来。大概是春日的阳光让人温暖,春日的鲜花特别养眼,在微微的春风下,孔老夫子开始和弟子们聊天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虽然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也不要感到有什么拘束啊。平常在家的时候,你们总是说没有伯乐赏识你们,假如现在真的有伯乐在,你们打算怎么说呢?孔老夫子的弟子号称三千,贤人七十二,说起来,他的弟子们有很多都是真有本事的。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说,马上就开口了:“假如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被大国武力欺负,国内还闹饥荒,这样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我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的人民骁勇善战,并且还能懂得礼仪。”子路这话,说得很有信心的嘛。

“夫子哂之。”孔老夫子听了子路的话,微微一笑,并没有加什么评论。只是这个“哂”字,让人怀疑孔子有点讥笑的意思。哂的汉字构成:“口”加“西”,难不成孔子心里认为子路说的话就象太阳打西边出来的?但这种猜测似乎有点不厚道,孔子曾多次谈到子路擅长政事。又或许孔子是笑他还是那么急躁,沉不住气,做什么事都是一马当先的冲出来了。

“求,尔何如?”接着,孔子就问冉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求刚开始说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家,马上又改口变小,为五、六十里的国家。这样五、六十的国家呢,如果他去治理的话,到第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吃饱穿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教化了。冉求还是很稳重的,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

“赤,尔何如?”孔子没有对冉求的话发表评论,而是直接问公西赤了。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赤的意思是:“我不敢说我能做到,但是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同别国会盟的活动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礼官。”公西赤这番话挺谦虚了,孔子后来也是这么评价的。

“点,尔何如?”孔老夫子这里同样也没有评价公西赤的话,而是直接就问曾点了。曾点是曾参他爸,曾参大概比他父亲更出名,是二十四孝的主角之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听到老师点到自己的名,曾点把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结束了弹琴,然后离开瑟站起来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说的都不一样。”

曾点的这一系列动作,很有画面感啊,不急不躁,很是优雅。他们春游居然还带着乐器的,如果是在现代,这也太拉风了吧。特意找度娘查了一下,瑟是拨弦乐器,和古琴差不多,个头也不小呢。我想,他们春游,一定是驾着马车去的,瑟是放在马车上的。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老夫子说了:“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各人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意思是:“暮春三月,换上春装,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回家。”这番话,也好有画面感啊;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啊!难怪曾点说他的志向和其他三位的志向不同。看看其他三位,他们的志向都是好好工作;而曾点的志向呢?,则是好好生活啊,这着眼点就不一样了。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老夫子听到这里,终于说话了,他长叹一声说:“我的志向和曾点是一样的啊。”这么看来,夫子的志向也是要好好生活啊。只是夫子为何要“喟然叹曰”呢?是不是夫子觉得众人汲汲于名利,愿意以好好生活为志向的人实在太少了呢?

不知夫子他们谈完志向后,还聊了一些什么?他们回去的路上,是不是坐在马车上“咏而归”的呢?这大概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春游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与点也:孔子春游,与弟子们谈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