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三国传,获取更多文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流传后世的一句名言。毫无疑问,范仲淹是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家,这也是他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可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投笔从戎,戍边西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军事成就。

范仲淹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李元昊称帝,建国大夏,并大肆进攻北宋。西夏本就以武立国,加之元昊甚通军事,诡计多端。宋军在三川口大败而归。一时间,宋廷朝野震动。在这紧要关头,众望所归的范仲淹被仁宗皇帝委以重任,前去西北御敌,保边境太平。

李元昊

之后,范仲淹便领命奔赴边关。可刚到军营中,范仲淹就发现了宋朝边军的体制问题。

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出自《宋书》)

在当时,每当西夏来犯,宋军都是官职小的先上,官职大的做将领。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①为将之人仅由官职大小决定,而不由其自身军事能力决定。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将领不堪大用,又如何能打胜仗呢?

②官职小的先上战场,而官大的坐镇后方。这样一来,三军必无斗志,从而导致宋军士气全无,难以胜敌。

所以,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军制。

西夏军队


“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出自《宋书》)

范仲淹将三军分为六部,各派将领管理,分开训练;根据敌军的数量,派兵迎敌。这样一来,就很好地解决了先前的弊端。

在解决了军队的体制问题后,范仲淹便开始揣摩御敌之策。在一番思考之下,终于有了对策。在范仲淹看来,西夏多骑兵,极善冲锋和野战;而宋军羸弱,不可与之野外交战。于是,范仲淹选择扬长避短,采取积极防守的策略:

公上疏言守边城、实关中之计:...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下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既不得大战,又不能深入,二三年间,彼自困弱,此上策也......”(出自《宋书》)

范仲淹在各路险要之处广修营寨,多筑坚城;待夏军来犯时,凭营寨之险坚守不出。西夏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坚,力求速战而不愿久战。所以,当勇猛的西夏军再次来犯时,只能被坚城所阻,无可奈何。

在范仲淹定下“积极防守”的战略思想后,还配套了一系列的补强措施。他在边关大兴屯田;并修承平、永平等营寨,收留流民,安抚羌人。最终,羌汉之民,相继归顺。


屯田计策一出,完美解决了边关的军需问题,同时又聚拢了羌人、流民,收取了西北人心。

范仲淹的防守策略到这,就完全实现了。其外部营寨遍布,遥相呼应;其内部军备充足,羌汉归心。如此一来,西夏军纵使有天大本事,也难以逾越北宋边关的防守体系。不得已,西夏只得向宋议和。自此,北宋的西北边境便安定了下来。

结语:范仲淹戍边西北、颇有战功。他的坚守策略一度让西夏人头痛不已;在西夏军中,甚至还有人称赞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