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一个火球

一天早上,天气很好。我和小乐带了篮球去小公园玩。

公园里有个篮球场,快到篮球场,已经听到篮球的声音了。小乐开心地说:终于听到它朋友的声音了。他一边兴奋地拿出篮球一边又有点失望地嘀咕起来:唉,走了这么远,却只能孤单地自己一个人,不能和它的朋友们在一起,友谊就这么被一堵墙隔断了,真想变成一团火冲进去啊!所以,它今天就是一个火球!

我听了,真的诧异于他这生动形象的比喻,感觉极妙啊!

此刻,小乐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了篮球上,就把篮球变成了一个由兴奋到沮丧再到烦闷的“火球”。儿童生来就是诗人,也是因为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万物有灵”的意识中,这是每个孩子认知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必经过程。当然,小乐早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但他此刻用言语创造出来的这个“火球”,却好像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无条件接纳和包容的倾诉对象,让自己的情绪有了一个承载的出口,得到了释放。

这就像美国的很多英雄电影,先是出来一个落魄、不得志的平凡小人物,然后突然某一天,不管是被抓去做实验还是被外星人感染或偶然发现自己身世之谜、到最后都能拥有一身另人羡慕妒忌恨的超能力,拯救宇宙,锄强扶弱,展开一幅壮丽的开挂人生画卷!

这是人人羡艳的幻想故事,特别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个人价值得不到展现的人,但这些,终究都是幻象。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经常喜欢玩的角色扮演游戏,就能很好地帮孩子排解情绪、情感,让自己在父母和照养者、同伴身上得不到满足的一些需求得到满足。比如爱的需求、理解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同伴交往的需求。所以,看到低幼的孩子玩角色游戏,就让他们尽情玩吧。如果父母关注得更多一些,观察他经常扮演的角色,行为和语言,你还能从孩子的游戏里发现更多孩子的心理需求信息。

对于大孩子,比如上小学的,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对角色游戏就没多大兴趣了,他们更喜欢在客观环境和真实世界中去发展社交,获得各方面满足。但如果大孩子仍旧钟情于玩某种虚拟的或者角色扮演游戏,而且行为表现有异常,那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了。要及时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倾听孩子,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些良性的情绪表达通道,比如写日记、定期开家庭会议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多关注我们的孩子,多倾听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如果你不听,现在社会信息渠道这么多,孩子们太容易找到一些你不知道的人或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去找人倾听了,到时候干着急得,还是父母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我是一个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