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懒兔子那本《医目了然》看得云里雾里,就选择了她的一本入门基础书《医学就会》。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也是有几个原因的。
其一是这本书是作者本人出版了《医本正经》这些书之后,觉得大家看得不是那么进去,很多基础不够的人,读的比较枯燥,所以又写了这本基础知识的书,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这本书有比较多的漫画帮助理解(事实上,看完之后,漫画好像很多都跟内容没啥关系,哈哈)
第三,用理科生思维来理解中医,恰好我就是理科生
第四,随缘吧,搜到说明有缘。
然后再看这本书,其实是带着一些疑问去读的。
1、中医究竟是哲学,还是科学?
2、中医跟西医的区别?
3、中医的诊断的理论是什么?
4、中医的实践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找《中医理论基础》这本书在互相对照来看。看完之后,对以上得到了我自己的一些答案,也算是不枉这次的读书的兴致吧。
1、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这说明了中医学还是一门拥有自我理论体系的独特科学,指导思想仍然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又是通过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得出来救死扶伤的一门学科。
2、中西医区别在于中医脱胎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以包含了许多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时代久远;而西医脱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比较短。
其次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医讲究整体,西医讲究个体,所以对于中医头痛医脚,手疼治头等,西医是很不理解的。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的知识,西医讲究快速精准的切中问题点进行治疗,但是不一定会把根源找出来。而中医更多的从人体整体的状态进行分析辩证下药,譬如说感冒,中医就分了五六种不同的情况,然后这几十种情况又延伸发展变成几十种,所以用药也是针对性做改变。但是西医一般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譬如感冒:中医就是认为人的整体受到了风寒侵袭,寒气入侵,所以要用药将寒气清除出体内。
西医则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要针对感染位置做相关治疗,譬如说抗病毒药物,将感染降下去就可以了。
3、对于中医诊断,《中医学基础理论》是这么认为的: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各系统脏腑器官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这种平衡协调生命过程的对立统一的破坏。因此,在诊断疾病时,不是把人体疾病孤立起来就病论病,而是将疾病的形成、发展、变化与人体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主张明天道地理,识社会人事,通过事物的相互关系诊察疾病,由外知内,四诊合参,透过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要善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从四诊的初级诊断阶段进入到辨证的高级诊断阶段,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4、还是通过一个亲身实践来说一说吧
前天周末,带着一家大小去到了公园游玩了一下午,晚上回到家,小女儿食欲不振,做的番鸭也不想吃,老婆给她重新煮了个鸡蛋汤,勉强吃了一点又不想吃。
开始,还没想太多,然后小女儿硬撑着把饭吃完,然后就呕吐出来了。
老婆在她吐完之后,赶忙给她喝了点汤,加了点胡椒粉在里面,这个是怕呕吐完之后,身体水分缺失,肚子没有东西,吃药也是不好的。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这一天应该没什么太过热气的东西给她吃,而且中午吃的鸡肉螃蟹,也不是热的东西。其次呕吐和食欲不振,是感冒症状之一,再结合下午游玩的时候,外面天气忽冷忽热,小孩又放风筝跑来跑去,再坐车的时候开了空调,初步判定是风寒感冒。
先排除,不是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的阴邪,六淫中,排除暑、湿、火,然后虽然是秋燥,但是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风寒(一般都是风带着其它五邪入侵)。
确定风寒入侵,则属于以下中间的阴盛,属于阴寒实证(实证的意思是阴阳某方面偏盛,否则就是虚症)。
阴盛需要补充阳气,再把多余的寒气驱除体内。
然后找药,前几天在药店买了两三种预备药,一个是桑姜感冒片;一个是感冒清热颗粒。
桑姜感冒片的主要成分是桑叶、菊花、紫苏、连翘、苦杏仁、干姜,主要作用就是疏风清热、祛痰止咳,可以用于感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服用的时候要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而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小儿、年老体弱者、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很显然,需要用的是感冒清热颗粒,一方面需要驱寒,另一方面是有一点点发热的征兆,需要清热。
在冲了一杯感冒清热颗粒给女儿吃了之后,就带她去床上睡觉,盖上了厚的被子。过了大概十多二十分钟,女儿全身出汗,赶紧给她擦汗换了身衣服,把被子换成薄被子,第二天,身体基本上康复。
但是,悲哀的是,上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没那么舒服了。到了下午,全身出现畏寒怕冷的情况,穿多了一件外套,仍然是感觉冷,并且有咳嗽,身体发热。
这种情况就印证了昨天小女儿的症状,只是因为我是大人,症状来的慢一点。其次,我的身体本身就有肺部感染,身体比较虚弱,所以会有咳嗽痰白的情况。特别是到了接近下班,身体发热和咳嗽症状更加明显,但是身体发热只是感觉上的东西,实际上应该还没有发烧。其次是感觉寒气已经深入肌肉和骨头,感觉四肢软痛。
这让我不禁胡思乱想了风寒感冒的途径和原因,有可能是在运动的时候(放风筝),我是脱了一件外套给老婆穿,在运动完之后,我是感觉寒冷的。这就说明当时的周边环境还是偏寒的,虽然天空还是比较晴朗的。这个时候在运动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寒气夹杂着风浸入了身体皮肤。中医讲究阴阳互感,在当天的时候,因为身体抵抗力的原因(中医讲元气),还没有发作或者说正气还能抵抗邪气。
第二天,浸入身体的寒气,开始发作,中医学称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吸收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而我认为寒气就是大气中比较偏干燥,偏冷的大气分子及悬浮物,它的作用是在毛孔打开的情况下进入人体,然后因为具有寒冷的特性,会把毛孔收缩,堵塞,这时候内部的寒气就出不来。
再用现代科学来解析,是不是这些寒气包含了一些外部异物,包括花粉、空气、尘粒、病菌等等,这些异物在身体里因为人体的免疫特性,就会有一些“防护”细胞启动了防护机制。大家都知道,人体只要出现防护机制,就是内部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开始残杀被认为“有毒”的细胞,这时候就会产生发热,发炎等的症状,这就是发病的症状。而回到中医,就叫做阴阳互感,寒气入侵,人体就体现一些畏寒的症状,聪明的告诉身体,外部欢迎比较冷,赶紧穿多点衣服,同时身体发热,以驱除内部的寒气。
反正不管如何,当天晚上还先跟旧同事去了江门吃了一顿牛肉,主要是觉得牛肉是温阳,对风寒不会有阻碍。冒着周身的疼痛吃完饭回来,赶紧按昨天给女儿的那一套操作下来,先喝药,再钻进厚被窝将身体焗热发汗。
这时候又在想,为什么要吃完药,盖被子焗热发汗?主要是这样的,既然风寒入侵,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寒气驱除,这时候盖被子辅助焗热身子就能把毛孔打开。但是毛孔打开,人的内部并不一定是热的,这时候就要吃一些药,反正我吃这个感冒清热颗粒的时候,就感觉身子开始热了起来。这时候内部就好比一台热风机,把寒气一点一点的逼出来。
在焗热半个小时之后,身体发汗换了一件衣服,感觉已经好一点了,但是腿部仍然感觉比较冷,特别是筋骨感觉还有抽抽的感觉,明显感觉骨子里的寒冷。这个其实也正常,人体靠近心脏的位置是最容易接受到血液的,所以容易发热,包括头部也是,下肢因为远离心窝,所以会比较难变热。本来想再吃半包药,后来想想算了,如此到了第二天,身上的畏寒怕冷基本上消失,只是头稍微有点疼,脚部肌肉也好很多。
上午再喝了一包感冒清热颗粒,基本上所有不好的症状已经清除掉了,感觉元气又回来了。
通过这次的感冒,让我认识到中医对于疾病的一些基本思路和理论方向,以前老人家经常说的风寒、风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随着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也能将中医为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中医并不难,难的是你有没有更多的尝试去相信,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去用中西医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只要能用这些解析你身边的事物并尝试用它来解决问题,那么,学起来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