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76—80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是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对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是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信任儿童,相信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形成学习困难的因素有很多,作为老师应当相信: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长期的自卑带给学生的伤害无法估量,或许会促使少年自我放弃、堕落,并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同样也能接纳自己的不足。

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上。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身上形成起来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牢记这一重要的真理。作为教师,面对刚入学的儿童,这个阶段处于学习的浪漫阶段,因此,启蒙教育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思想,为更好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作为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亲子交流,同时要多带孩子“走出去”,接触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环境。

教师切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学会生活是学会真正学习的前提,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尽量使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才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能够发现知识间关联性对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而学生别特里克在这一方面发展迟缓,苏霍姆林斯基带着他们到自然界找问题、找答案、找知识,在很长的时间,他依旧不能独立解决一道应用题,但是作者坚信“守得云开终会见月明”。几年后,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接触一道应用题,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他也会因此而体验人生中学习上的首次成功,他也更会懂得付出的意义,因为他真正体会到了付出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作者详细讲述巴甫里克的“变形记”。小学阶段,在老师的眼里,“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对知识冷漠,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儿童”,因此女教师把巴甫里克的空闲时间全抓来死抠书本,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看似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长了,但是并没有收到对应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在与巴甫里克的接触中发现他并非这位女教师口中所述的情况,而是有极强的观察力。幸运的是在进入中年级(初中)后,植物学教师帮助他打开了一扇属于他的智慧大门,在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思维能力。在这扇门中,巴甫里克越走越远,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我发展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从学校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借助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换位思考等等。例如每个学生在校园里种一颗树,照料这棵树要持续五六年之久,直到毕业,这就形成了集体的树林。学生集体中的相互关系的全部方式都在灌输这样的思想:谁也不强迫你劳动,没有人去向哪一个少年提醒,它的劳动时刻都是同学们能够看见的,因为他本人也能够感觉到这一点。还有教师向学生们建议:早晨要早起,做一套早操,用两个小时读书,给果树浇水,照料花草,在冬季十来岁的男女孩子练习用雪擦拭身体等等。教室不会采取强制的办法,但是学生们会坦白的说明,谁做到了哪一点,谁没有做到。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最后想说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寻榜样,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与伟人对话,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寻找人生目标。在阅读中开阔眼界,丰富思想,设定目标。教师要做的就是推荐经典,培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无理强占三分”,“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这样一类嚣张跋扈、丧心病狂的人,这是教育的败笔。学校培养真正的人应该懂得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善良的种子,让儿童懂是非,明道理。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善与恶,能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要发展学生的羞耻心和对不知羞耻的不可容忍性这种细腻的情感,从而避免成为“随风倒”的人。

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真实”和“真诚”,因为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叫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要让真理和信任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有人在学校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开出一朵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