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也是一种暴力 ——《非暴力沟通》后感

其实与《非暴力沟通》有着不解的缘分,之前在樊登读书会给无意中讲了开篇故事吸引,感受了非暴力沟通的魅力。在去成都出差时,参观钟书阁,由于时间少,因此在犹豫要带哪一本书回去时,在转角处一眼就看到《非暴力沟通》。

记得在开篇讲了这样的故事,作者去到中东宣讲非暴力沟通,然而此时美国与中东的关系非常恶劣。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人发现作者来自美国,已开始私下议论。引导的人建议作者提前结束离开现场,要不然会有危险。

然而作都并没有选择离开,结果有一个非常愤怒父亲,讲述自己非常差的环境,孩子上课没书,生病也只能这样,没钱看医生等等,而这一切都是美国造成。作者都一句句让其表达感受。最后居然被那位愤怒父亲邀请到家作客。

这期间就是使用非暴力沟通,化解一场具有生命危险的危机。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的烦恼和愤怒,大多来源于“不会说话”这件事情上。包括对自己不会说话(说错话)的懊恼和自责,也包括对别人不会说话(说错话)的排斥和憎恨。

如假如爱人晚一点回来,没接到电话。当回来时,我们会说,为什么不明天再回来,你看看现面都几点。等你买回来早就饿死。语气充斥不满。

又或者说,你走阿,走了,就不要回来。

然而这一切都自己真实的想法相违背。第一种明明担心,害怕爱人在外面出现什么危险。然而到了最后说出来却变成暴力语气。

第一种,在吵架时渴望对方不要离开,哪怕离开后也希望买一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来哄回自己。

久而久之,使用这种暴力沟通,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离,总会说哎,离婚吧,分手吧,我们无法沟通。

不知从什么时候,由于语言不当,从一个爱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

有的人评头论足、口无遮拦,我们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粗鲁无礼;有的人拘泥墨迹,支支吾吾,我们又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呆板僵硬。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非暴力沟通》。“理论知识+实际案例+练习题”三位一体的内容编排,使得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将“非暴力沟通”这套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效果和阅读效果。比如以下这几个例子:

A说法:我觉得你不爱我了。(普通说法)

B说法:我很伤心难过,因为我感觉你不那么爱我了。……

A说法:你将公司机密材料放在了办公室,太令我失望了。

B说法:你将公司机密材料放在了办公室,太令我失望了,因为我希望重要文件能够获得妥善保管。(非暴力沟通)

细细品读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感情差异和方式差异。A(普通说法)种说法有些干瘪独断,不是那么容易让听者接受。相比较而言,通过“非暴力沟通”改造下的B(非暴力沟通)种说法,就委婉柔和了许多,同时也更容易让听者接受。

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和魅力。

用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话说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明确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请求。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综合而来,“非暴力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变换一种沟通方式,面对事情时,不仅仅在发泄自身的情绪,还需要清晰表达一种感受,输出请求。让对方了解你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减少冲突。(当然了解理论不难,难于行,需要日渐改变,常常翻开书,不断自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也是一种暴力 ——《非暴力沟通》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