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笨方法”用活 ——谈打牢语文基础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先引用北大中文系漆永祥的一段话“有人问:漆老师你是什么派?我说我无派无宗,你一定给我定个什么派,我是基础派。打基础、打基础、打基础,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一定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

在语文学科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打基础”这三个字显得这么扎眼。学语文为什么要打基础?学语文要打好什么基础?学语文怎么打基础?这三个问题,恐怕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要命的是,有不少语文老师认为基础不重要,因为打基础可能意味着要“做苦工”,出工出力却不出彩。


在现实的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多“虚火”很旺的学生。公开课上滔滔不绝,说起阅读一目十行,但落到“写”这个关键点却漏洞百出——书写乱糟糟,错别字频现,用词不恰当,语句不通顺。

漆永祥教授也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次在我的课上,我看到讲台上有一张纸条——是一个学生写的请假条,把我名字都写错了,“漆永祥”写成了“漆文祥”。我说行吧,漆永祥也没什么名气,没给我改姓,已经很感谢了。纸条下面写:“我生病了,不能出席今天下午的课。”“出席”两个字是那么地扎眼,似乎在挤眉弄眼地嘲笑我。北大的本科生请假条都不会写,你相信吗?但这就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现实。高中一点应用文都不教,又少接触社会,一点人情世故也不知晓。

语文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在北大学生中显现也不是什么奇闻,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打牢字词句这些基础。

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由于我一直任教初中段,所以对小学的语文学习也不太了解,经常在一旁干着急。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妻子全面接管了孩子的语文学习,老师作业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熟读课文,听写课文字词。虽然孩子也有一些不情愿,但是在妻子的严格要求下,基本能做到课课过关,在校老师听写也经常获得满分。


每到周末,我会辅导一下孩子的写作。一年级基本都以看图写话为主。开始的时候,孩子落笔困难重重,写不了几句。随着识字量、写字量和阅读量的上升,孩子渐渐能写出完整的句子了。

上周看图写话,中途我接了个电话,孩子自己写了小半篇,中间把不会写的字空出来,我扫了一眼,语句通顺,也没有错别字。

我忽然领悟到,把字词比作语文学习的砖头是一个多么恰当的比喻,要搭建语文这座“大厦”,砖头不“实”不“多”,能工巧匠也无能为力。

在英语学习中,大家都认识到词汇量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为什么很少听到词汇量这个概念呢?

在2022版语文新课标中,要求7—9年级的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对于这个标准,现实的教学中有没有扎实落实?到初中毕业,学生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并不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的学生很多不会写“输赢”的“赢”,而这个“赢”字,是在课标附录5常用字表一里的,标号是2200,况且生活中这个“赢”字出现的场合实在太多了,初中生不会写简直匪夷所思。

设想初中语文老师把课标中要求的3500个汉字变成汉字书写大会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落实,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字词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界曾把语文知识分为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并称为“八字宪法”,足见在传统教育中语文知识地位的重要。

学语文为什么要打基础?因为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代表的语文基础知识是走向高阶学习的最重要也最坚实的阶梯。

学语文要打好什么基础?学语文要在课内外中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要知识学习情境化、活动化、趣味化。

学语文怎么打基础?既要注重传统的背诵、听写、默写,强调长期坚持认定熟能生巧,也要符合现实的学情,借助一些先进的手段与时俱进。


在最近的一段教学中,我每天坚持课前听写,用这个传统的“笨办法”来帮助学生打牢基础,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步调一致地推进日常学习。

从听写的内容来说,围绕现在中考中的课本知识,即看拼音写汉字、古诗文默写和文言文的实词注解与句子翻译。

从听写的形式来说,两位优秀生上黑板来写,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写完老师批改,学生对照订正。

从听写的时间来说,五个词语、四句诗词、一句翻译,控制在十分钟内,讲求效率。

在坚持课前听写的这段时间,发现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在纠正中引导学生先理解再记忆。

例如听写干燥和急躁两个词语,就可以形声字的角度切入,围绕字的形旁展开记忆。干燥容易着火,而急躁则容易“跳脚”。在粤方言区,“跳脚”这个词的意思广为人知,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急躁中的“躁”字应该写足字旁。

再如默写古诗中,发现一位学生把《游山西村》中的最后一句写成了“拄杖无时夜扣门”,“扣门”与“叩门”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这里涉及到“叩”、“扣”、“抠”三字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一边组词语,一边做动作,一边还原诗歌的意境。“叩门”就是敲门,陆游与山西村的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闲暇时再来“叩门”拜访。而“扣”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扣扣子”,我们经常讲“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意思就是要在儿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抠门”的“抠”字也是一个动词,意为“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想象这个动作,一点点往外“挖”钱,就理解“抠门”的意思是小气,所以“抠”也能作为形容词使用,比如说这个人很抠。

又如文言文翻译,学生要顺畅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要把握“染”、“濯”、“妖”几个实词的含义,还要区分“莲”与“涟”的不同。知道“濯”意为“洗涤”,知道“莲”指的是莲花而“涟”指的是清水,就能顺畅翻译并且不会在默写这个句子时写错别字,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全班每天有规律的听写与订正,上黑板听写的优生错误率越来越低,全班同学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听写实际上比默写还要困难,要正确写对,需要经过听清楚接受信息——脑海中处理信息寻找对应——正确书写输出这三个步骤,很考验学生的专注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这种传统方法虽然看上去有点“笨”,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长期的坚持会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比较牢固的掌握,而且这种掌握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

除了字词、古诗、文言文这些“死”知识,在听写过程中我也融入一些“活”的训练。例如我先听写一句话,再让学生把这句话中词语的词性标注出来,从而考查学生对于词性这个语法知识的理解。七下课本知识方框有短语的知识,我就让学生自主写出一个偏正短语,一个主谓短语和一个补充短语,能正确写出,证明学生对于短语的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前的听写,除了日复一日的坚持,老师也要提前准备,并“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针对性地讲解。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基础知识是活的,是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语文学习当中的;更要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在不断的反复中,这些知识会成为一个人语文“身躯”的“骨架”,撑起一个有精气神的“语文人”。

持之以恒,把“笨办法”用活,打牢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善莫大焉。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笨方法”用活 ——谈打牢语文基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