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个人想法
看完之后,突然在回想自己为啥会看这本书啊~好像是当时希望当前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变,让自己更满意,然后想看看别人是咋做的,想有一些借鉴,有种前期调研的感觉哈~嘿嘿,完全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看的哦。《掌控习惯》这本书呢就像是一个武林秘籍,作者告诉你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功法叫习惯,还告诉你该怎么练。
偶尔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生活,会变得豁达且心态平和。比如把生活当作游戏或者是在看剧,挺有意思的,看不下去了,还能自己做编剧。毕竟是我的人生嘛,选择权都在自己,至少死亡之前掌控权都在自己手上(哈~为啥写完这句,感觉自己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如果把培养习惯看作是一个游戏,会变得很有意思哦
1.首先我们已知这个游戏的终极大奖会很惊人,甚至会超出你的预期(至少书中的案例这么告诉我们),这一点让这个游戏变得很诱人。想清楚你想要的大奖。就好像你有一个机会对上帝许愿说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然后你可以在符合人性的前提下,选择这个游戏的闯关方式。你需要做的是坚持不懈的完成小任务,你还可以选择每个小任务的奖励,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小任务,尽情享受这个过程。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
复利之下,收益随时间呈几何级上升,习惯的复利是指你每一次的行为,都会成为你新身份的证据,就好像复利计息中每期的利息都会成为本金,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习惯而言确切的说是行为次数的增加,产生的效益也会成呈几何级增长。不容小觑。
比如读书的速度,一本两本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数量积累起来时,读书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积累的知识会相互贯通,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看书,你会看到更多熟悉的观点自然理解力也会更快。
但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存款计息来说时间是关键,习惯而言次数是关键,坚持不懈很重要。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复利的首要原则: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永远不要打断它。
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这是人们很难养成持久习惯的核心原因之一。
低谷期是习惯这门功法练就的一个大关卡,它会刷掉一大批人,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个低谷期的存在,习惯的回报才变得更加诱人,物以稀为贵么,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啊,毕竟人家熬过这个低谷期了嘛,可悲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有这个关卡,只是觉得没什么成效,就放弃了。比如减肥前几天体重秤的数字就是不咋变化呀,这时候请问坚持控制食量的理由还有什么,没有,好,那我还是放开吃。那就注定瘦不下来了。
有时候意识到很关键,比如你知道这是正常的一个现象,那你往往会选择正确的做法,也更容易度过这个关卡。难就难在有些事情谁也不确定是不是个关卡,比如创业无回报的阶段,我想这种时候就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撑了吧。
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
企业文化价值观就是一套信仰体系,相同价值观的人会在面临一些抉择时,作出相同的选择。就像《人类简史》里提到的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创造了故事这种东西,人们因为相信一些故事而在一起合作。
行动与信仰不同时,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只要我们有希望,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采取行动。新的开始,总是让人感到欢欣鼓舞。
没有希望的时候,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变得痛苦不堪,尤其管理者需要给到下属希望,不论是所努力的事情进展方面还是个人提升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经常画大饼的原因,画好这个大饼也不是件容易事呢。我感觉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结束的。
科学家们对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详加分析之后,发现他们喝那些深陷泥潭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纪律性强的人,很少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
与其劳神费力的去克服阻力,不如减小阻力
我们将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产物。
没有什么比群体归属感更能维持一个人做事的动力。
考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挤破脑袋想上一中,初中老师们告诉我们环境真的是很重要,父母告诉我们一中的同学以后都会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和他们结实是很不错的选择。那时候其实是家长老师的愿望变成了我的愿望-上最好的高中。
后来和普通高中的朋友联系时,渐渐明白一些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她所认为的困扰在我所处的环境中完全就是正常不过的事了。比如更早一点起床念书,这在他们学校是会被班级同学嘲笑孤立的一个行为,在那里努力学习不是一个被称赞羡慕的行为。而人们往往为了融入集体,会选择做群体所认可的行为。
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或者群体价值观的重要性,在选择公司,选择朋友,甚至以后教育孩子时都需要好好考虑,一家懒散的公司大概率不会有积极的员工,一对成天打麻将的父母也大概率培养不出爱看书的孩子。
作者詹姆斯·克利尔的一个观点我很欣赏,顺应天性。书中很多策略都是顺应天性的,我很满意,哈哈~
一方面顺应天性,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这也是我近2年习得的一个自洽方式,以前的自己感觉对自己高要求,也常常陷入自责不满意的情绪中,而现在我会更多的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毕竟人生太短,哪有那么多时间讨厌自己呢。
另一方面顺应天性,也能采取更好的策略,何必常常与自己作对,和自己过不去呢,是吧~
一般来说,越是局部的、有形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后果,就越有可能影响个人行为。后果越是全球性、无形性、模糊性和延迟性,影响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各国总统都知道核武器的发射密码,但为了让总统尽量不采取核武器的方案,有专家就提议把核武器密码破解器装在一个人的心脏旁边,这个人就跟在总统身边,如果总统决定采用核武器,那么首先就得把这个人给杀了。为的就是让总统能察觉到核武器会造成的是实实在在的死亡。
想到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每天都在新增的是数字,今日死亡人数123人,对我们来说是个数字,但他们更是女儿,是爸爸,是妈妈,是医生,是护士...如果就发生在身边,很难想象这几天还有人能说得出在家呆着无聊,我爸也不可能再出去钓鱼。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死亡数字无感,但看到一篇篇案例故事容易落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