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思维模型-22.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追求的不是理性的最大化,而是主观满足最大化。

心理账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个人都持有该账户,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而已,但是它一定在某些方面影响过你,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定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原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概念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会影响社会参与者产生非理性决策行为,因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一般都会依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权衡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议取舍。

心理过程

1.感知收益或者损失

2.心理的编码,标记和相应的收支分析

3.对账户进行结算并关闭

案例

案例1:便利店的会员卡 

介绍: 全家便利店的会员卡,可谓是“套路”满满。 


全家会员卡规则

先来看一下: 

1.全家集享卡免费,消费1元可以积1积分;

2.全家尊享卡,需要交100年费,消费1元可以积2积分。 

3 免费会员卡买指定的某几款面包,可以一次积200积分,而尊享卡200分上还会加送100积分。 并且在机打小票上,会显示积分多少,额外赠送积分多少。 

4 全家的积分是可以当钱来用的。 

 分析: 这个其实一个正向激励。我们重点来看一下需要交100元年费的尊享卡: 

(1)理性分析: 100元的尊享卡,因为可以积累的积分是免费卡的2倍,那么当积分充当钱来用时,就意味着享受了比免费卡高1倍的折扣。 那这100元,其实是可以作为成本摊进折扣中的。然而如果用户这么想,尊享卡就卖不出去了。 

(2)基于心理账户的分析: 我天天在全家吃工作餐,这100元完全就是工作餐投入。所以很值,花了100元,有2倍积分,这很划算。所以这个工作餐的心理账户,让用户老老实实为这100元买单。 还没完,100元都花了,你好意思一个月只去一次全家吗?那岂不是损失很大。这100元同时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如果用户不经常去全家消费,就会有一种损失感,这又利用了心理账户的反面激励。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亚马逊388元/年的Prime会员,和全家尊享卡是同样的玩法。

心理账户充斥在各行各业的营销中: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嗯,脑白金卖的贵,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是用来过年送礼的,所以,属于情感维系心理账户,这么一想好像还挺划算。

2.“爱Ta,就带Ta吃哈根达斯”,哈根达斯卖的贵,不是让你一个人天热当雪糕吃的,是带你爱的人吃的。属于情感维系心理账户,这么一想好像也不贵。

3.为何城中村拆迁造就了无数土豪,而土豪们拿到钱都比较喜欢挥霍?因为这是意外得到的钱,并没放在土豪的储蓄心理账户中。

运算规则

1.值函数以及其特征

得与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主观参照点而言,得与失呈现敏感递减的规律,人们习惯地进行着损失规避的思维方式。

2.心理账户编码规则

两笔盈利应分开;两笔损失应整合;大得小失应整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种思维模型-22.心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