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刻尔克》到《至暗时刻》,一场救国救民的伟大战争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丘吉尔

2017年7月23日,《敦刻尔克》在北美首映,紧随其后,同年的11月,《至暗时刻》也搬上了大荧幕,网友们把这两部兄弟搬的电影称为二部曲。

《敦刻尔克》以青年士兵视角讲述了二战史上最传奇的一场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军队面对德军所经历的的残酷战斗的故事。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记忆碎片》都是他的代表性佳作,他的作品多以多线叙述或是时间倒错的叙事结构讲述故事,他擅长把故事情节打碎重构,胆大妄为又不乏细腻。精彩的叙事和完美的细节让他的作品独树一格,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敦刻尔克》是明显的三段式结构,以二战时期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故事背景,把焦点放在三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上,即沙滩上忍受炮弹袭击,深陷绝望,渴望回家的步兵;高空中即使燃料耗尽也持续英勇作战的战斗机驾驶员;波涛中不断前行,放弃自己的安逸只愿奔赴战场救人的普通英国市民。诺兰从这三种人物的角度展开描写,他们共同推动着事件的进程,即时没有身处一地,但是他们都在名为“生存”的战场上拼尽全力,这不仅是个人的生存,更是整个欧洲的生存。

这部影片整体调性沉闷、灰暗,诺兰想要通过声音与画面色彩的渲染,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人在战争中所受到的心理上的摧残。但是他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也正是来源于此,较少的台词,轰隆隆的音响,紧张却又沉闷的气氛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本人也在首次观影中坚持不住睡着了。

当事件迎来高潮,英国空军歼灭了敌机,沙滩上的30万英国士兵都得到救援,在缓缓前行的绿皮火车上回到了家乡。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相反,这场更伟大坚韧的抗战才刚刚开始。国人的啤酒睇到他们面前为其欢呼鼓舞,庆贺这些年轻士兵的归来。报纸上硕大的字眼映入他们的眼里,丘吉尔略显肥胖的身躯站在讲台前,像极了“愤怒的雄狮”,诉说着英国人的坚持与顽强,他们绝不妥协,绝不投降,面对黎明前的黑暗,丘吉尔站出来作出了影响世界的决定。

在丘吉尔激情澎湃的演讲之前,在敦刻尔克面临全军覆没的灾难之前,在至暗时刻,英国国会内部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个英国最高层级正在讨论一个史上最为艰难的决定——继续战斗或者与德国谈和。能够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德国的军队在当时是所向披靡的,他们正一步步向英国靠近。

1937年,亚瑟·内维尔·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从而使法西斯势力气势大涨,随之而来的谴责迫使他主动辞去首相的职位,但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始终忠于他的势力存在于国会中。张伯伦卸任之后,需要一个能够赢得工党信任,但同时是保守党派的人接任这个权利重大的职位,这个人就是丘吉尔。

影片的内容从张伯伦下台,丘吉尔接任首相之职开始,从丘吉尔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个真实不造作的伟人。《至暗时刻》里的丘吉尔是一个有时疯狂,有时可爱,有时滑稽的“怪老头”,但他有一种任何人都不具备的魄力,一种足以是希特勒都畏惧的魄力。

说起这个传奇人物实在有太多不能写于笔下的敬畏了,他本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演讲鼓舞人心的演说家,在他61年的从政生涯中,他从保守党转为工党,又从工党转为自由党,再回到保守党,但不论在哪个党派,他都能获得极大的支持与权利,从这可以得知丘吉尔自身的个人魅力与能力是无可比拟的。

影片自然是需要经过工艺加工的,其各中情节虽然参照史实,但仍与事实有一段差异。为了影片更加接近真实,剧组在细节之处下了很大的功夫,该片的场景布置也精细到令人惊叹的地步,真正的二战作战室已被当做博物馆藏品保存起来,剧组为了重建,进行了数月的策划,打造了一个低天花板地堡。主演奥德曼到现场后,随意打开了几本书,结果都是能够以假乱真的会议记录和日记,就连复制品都做足了细节。

这两部作品远隔一片汪洋,联系着英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士兵人民。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每个人都站出来为自己的祖国奉献,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一场营救,更是一场救国的战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敦刻尔克》到《至暗时刻》,一场救国救民的伟大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