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旬邑

作者:王小民   

       

        旬邑,是见山见水见平原山区典范。凡是爱好旅游、摄影、影视拍摄、文学采风、原生态、古村落研考的人士,提及旬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人说,它是上天打翻了调色板的地方,春、夏、秋、冬,黑白相间的马头墙,娇艳芬芳的万亩花海,浓荫匝地的参天古树,浓浓乡情的晒秋图景,这些展现于我们眼前,每个情景都是绚丽的画卷。看到这些,很多人总是禁不住的想拿起相机疯拍一番;总是渴望赋诗一首,以回赠这方山水宝地的拙朴与古老;总是希望展开画架,用艺术的笔触,文学抒情的遐想,在静静的写意中享受中国古老乡村的慢生活之美;总是想站在高山之巅,自由的放歌,在山谷的回响声中体会一次心灵的惬意。

      往年的春天,祖居在渭北彬州的我,常和朋友、家人,踏上了旬邑之旅,也是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想亲身感受一下旬邑版本下的中国最美乡村。每次约好三朋四友,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去约定的地点集结,然后迎着冉冉升起的阳光驾车赶往旬邑。

        说旬邑,必然绕不开其地名的由来。据当地人介绍,旬邑的由来与当地人的精明能干密不可分。就从“旬”字来说,它的来历可能跟远古时期的一种记事方式有关,可能是一种记号,以避免遗忘重要事件。“旬”字具备了时间用语的特性,以十日为“旬”,应该不是凭空篡改。造字本义可能确实跟记事有关,凡记事都有个开始到结束再重新开始的过程,也就是周而复始,十日为一旬,旬日即十天。周原始部族时期发明这样一套记事功能,来记录部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旬邑因此而得名。

        民间有这样的古话,“宁挨关公一刀,不愿和旬邑人交。”说的是旬邑人非常的精明,尤其是女人非常的厉害,既能文又能武。以前的一部分男人常年进山守猎或耕种山庄,一部男人很小的时候就出门学做生意,家里只留下一些老幼妇孺,女子嫁进婆家,不光是要侍奉公婆,还要下地干活,教小孩读书,操持家务,可谓是“出得厅堂,进得厨房,写得文章,见得爹娘,上得炕床,养得儿郎。”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名传说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息与渊源历史。

      旬邑,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塬各半,高差明显。据史载,旬邑,从地缘文化看,是个相对尴尬的地方。古时,周人先祖早期生活在甘肃陇东,因生活所需东侵至旬称豳,又封邑。所以说旬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属《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公刘、古公亶(dǎn)父时期,属豳地。西周王朝建立后,将豳地划入王畿(jì)之内,并置邑,为栒邑。周平王东迁时,以豳地赐秦。至战国约秦孝公时期,始置栒邑县;秦、汉、三国时期,沿袭旧制,为栒邑县。晋朝易名为邠邑县。南北朝时期,改置三水县;隋、唐、五代、宋到元朝初年,仍沿用旧名。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并入淳化县,三水县不存。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置三水县,沿袭到清末。民国三年(1914),撤销清朝府、州设置,因原县名与广东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栒邑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关中分区长驻于此;中共陕西工委、陕西省委曾在此领导了关中及陕西的民主革命斗争,使这里成为一块红色热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先后辖属邠县分区、咸阳专区、宝鸡专区等。1958年12月,实行大县建制时,并入彬县。1961年8月,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辖属咸阳地区。1964年9月,因“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栒”为“旬”,名旬邑县。现辖属咸阳市。就是在这样划来划去的管辖之争中,当地人从房屋宅子的建筑特色、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方面,还是觉得归属感源自甘肃的陇东,甘肃的陇东如今的庆阳地区,这里的人们直到现在仍然沿袭着古旬邑的乡风民俗。

        旅途中,我们赶上正值油菜花的后期开放时节,当时油菜花最艳的地方,当数旬邑县的职田、太村、张洪、原底镇小平塬。来这里的游客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只见田野如画,公路笔直平坦宽敞。我们驾着车由西向东慢悠悠的前行着,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大田,婆娑成荫、间隔有行的苹果园,还有远处的山峦白云,一些或高或矮的绿树,整齐划一的村庄......在车辆行驶颠簸中视时不时的挑动起的奇之心。经过40多分钟的龟速之行,走过平塬下坡过城(旬邑县城),踏上了通往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之路,也许是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这里的山间,雾气腾腾,空气格外清新,远处山峦间的古村古宅在雾气的幻化之中,好似矗立在仙境一般。

      石门山是子午岭南段余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陕西省旬邑、淳化、耀州三县(区)邻接地域,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区位于咸阳市旬邑东南部23公里的清原乡石门关村一带,距古都西安130公里。石门山面积156平方公里,为关中北部地区(渭北)的最高点,也是子午岭以及北山山系第一高峰。公园面积8856公倾,森林覆盖率95%以上。其山势峰峦迭嶂,曲径通幽,林木茂盛,气候湿润。独具魅力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黄土高原南部极为少见的自然景观。山脉形似“九顶莲花墩”,有“山不盖土,水不归一”之说,兼鬼斧神斫,群峰环绕之奇。随着季节的变化,春花、夏荫、秋果、冬雪、风光旖旎,引人入胜,被誉为渭北的西双版纳、陕西的后花园。

      山里最为著名的晒秋景观极为吸引人。旬邑的先民习惯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他们在自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长年用藤蔓编织的筐箩晾晒农作物及山珍野味,既不占地方,又便于农作物的收藏。如今,晒秋已成为当地人的固定习俗,春晒花瓣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谷物辣椒,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游客和拍客们都能够拍到自己满意的晒秋作品,这一农耕文化的传统习俗,已成为当地人家的一道风景。

        置身于山涧古村的水墨画卷中甚是惬意。沿着山间弯弯曲曲的小路,拾级而下,就是梯田花海。走到花海的悬崖边,眼前360度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是油菜花、野山花组成的一幅幅铺展开来的画卷。山谷的谷底中间,是宽阔平缓的《秦直道》,眺望过去,似一把利刃镶嵌在崇山峻岭间,山谷的两侧山峦间,到处是层层的梯田,梯田上密密麻麻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青翠的叶子,合着淡黄色的油菜花,犹如画家笔下的作品。

      当天,恰是阴天,山峦的远处,雾气时密时疏,时动时静,为这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感。沿悬崖小道缓步走向谷底,花海之中,只见三三两两的少女们,头戴油菜花环,或是撑着油纸伞摆姿拍照,或是漫步于花丛间嘻嘻笑笑,一些小孩子则在大人们的陪伴下,竞相追逐,嬉嬉闹闹,这些,在镜头下,展示了活力之美,当然,还有花儿一样灿烂的笑容。

      返回途中,步道沿途两侧的奇珍异草也有不少。密林深处,看到旁边的【旬邑西峰古树群】的简介牌,才知道原来这里是一片平均树龄110多年的古栎树林。除了千姿百态的古树林,树群浓浓郁郁参天,算起来有一百多棵,有红叶杉、塔柏、榆树等,个别珍稀树种距今一千多年。从树龄上看,有的树龄一百年、二百年、四百年、五百年不等。从古树的外型上看,有的需两人合抱才能抱的住,还有的古树个别枝干已经干枯,但是整个树干依然顽强的生长着,为这里的一方水土遮阴避雨。当地管理部门还为这片树林里的每棵古树制作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即含有树名、树龄的竖式石牌,一眼望去,每棵古树的名字、特性等一览无余,让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古树保护的点滴知识。

        石门山森林茂密,有这么大规模的古树群,且保存完好,主要是从古至今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植树、护树传统习俗。传说石门爷“扶苏”在此定居时,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山,他率先垂范绿化每一个山头山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种植管护措施,按户划分了责任区,自然形成了山民们父种子管的传承植树办法,才有了现在广袤的自然森林。这浓浓的乡风乡俗,养育了一方百姓,也滋养了一方贵重的树木,其价值无可估量。驻足于此,心里有一种膜拜之意,试想,百年、千年的古树,在历经多少代的朝政更迭中,在无数个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巍然屹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三月的渭北山区气候在下午时分有些许的寒意,我便拿出备用的衣服穿上挡寒。我们来到电视剧《关中风云》实景拍摄现场——唐家民俗庄园。漫步在所有的景观群中,踏着青石板路专注默默的欣赏着,由木雕、砖雕、石雕等三雕构筑而成的古院落、墓园建筑。据有关资料介绍,旬邑的三雕艺术源远流长,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主要附着于古民居、古祠堂和墓园石牌坊上。每个建筑雕刻艺术都融入了当年工匠们的立意构思、深邃的艺术思维和精益求精的雕刻理念。每一件雕刻活,工匠们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在工匠师傅的刀笔中,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镂空雕和线刻跃于古宅古祠古牌之上,一个个的雕刻图案,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向人们透示着静态建筑的古朴之美、雕刻之美。民俗村街上有地方风味的农家乐供游客就餐,有卖地方特产的山珍,有的卖特色小吃,还有红遍全中国的红富士苹果,游客可以从这儿给家里的亲人寄上一封来自中国最美乡村的明信片。

        在旅游中,通过各个旅游景点的观看,马栏山区它演绎了红色革命在旬邑艰辛发展历程、生命不息的革命绝唱,从远古到今朝传说的惊叹与震撼,历史虽和新世纪的宏伟壮观甚无关联,它却带领游客们感受到了旬邑文化的厚重和耕读文明的精髓宽阔无限。

      旬邑,绽放于黄土高坡永不退色的一只彩蝶,让人流连忘返。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