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应该怎样阅读课外书

暑假已经开始,按照惯例,这时的家长应该都在给孩子找校外补习班、培训班,让孩子在暑假期间继续埋头学习。但是国家对各类培训班中的不合理行为都进行了曝光,并且一再宣传,让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报暑假培训班。

于是暑假让孩子看书,成了多数家长的选择。

看书是好事,但如果目的不对,方法不对,那就会变成坏事。

让孩子看书,最起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阅读?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内容?

让孩子看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知识?打发时间?还是其它?

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普及。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讲,少儿在这个时候的阅读,应该是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在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张名牌,一张底牌。无论以前我们怎样批判传统文化,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要培养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就必须认真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讲,阅读和“四史”有关的书,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是明智的选择。

从上学、学知识这个角度来讲,少儿现在的阅读应该就是储备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视野,那么各种百科全书、故事书、绘本,应该是少儿的首选。

但是,我们的家长在给孩子看什么书呢?我在湖北省图书馆发现,大量的家长在给孩子借阅各种文学名著,国外的,什么《莎士比亚全集》、《歌德全集》、《战争与和平》等等等等。这些书,不是不能看,而是少儿多数看不懂。当然,相对来说,看文学名著还好一些,有一些家长更加离谱,让孩子看《鬼谷子》、《厚黑学》、《人性的弱点》等等这类奇葩的书;更偏激一点的,有些家长甚至让十岁的孩子看《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一本用古文写的文学理论著作,不说孩子,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不一定完全看得懂。还有些家长让孩子看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书,什么《悲剧的诞生》啊,什么《查拉图斯特拉如实说》等等。这一类哲学专著,连我这样的成年人很多部分都看不懂,十几岁的孩子要是能看懂,那我真的佩服。

不得不承认,以上那些书(除《鬼谷子》一类之外)都是好书,但这些书不是几岁或者十几岁的孩子可以看懂的。看这些书,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好处。家长应该搞清楚,孩子在什么时间段该读什么书,什么时间段读什么书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孩子的阅读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练武功一样,基本功没有练好,就去练上层武功,那是会走火入魔的。

第二:阅读量的问题。

我观察发现,很多家长是拿全家人的身份证去给孩子办理借书证,在湖北省图书馆,一张借书证一次可以借八本书。一个家里,如果爷爷奶奶都在,加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就可以办四张借书证,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借32本书,有些更多。很多家长是用买菜的小拖车往家里拖书,而且都是大部头的中外名著。一个月,我不相信孩子能把32本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看完。

阅读是个循序渐进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少儿来说,阅读量过大,会让他产生厌烦情绪,大一点的孩子,也不宜过量阅读。阅读就像吃饭,适可而止是最好的,无限量的填鸭式的阅读,只会让孩子变成书呆子。充其量就是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肉身电脑”,大脑就是一个巨大的移动硬盘。

第三:阅读方法。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求知、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就是把外部的知识进行内化,存储到自己的大脑,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学以致用,学了道理,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了操作方法,要自己亲自去尝试。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阅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就是要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一段时间之后要停下来思考,有什么心得感悟就用笔写下来。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就像肠胃。肠胃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大石磨。肠胃这个大石磨是用来研磨食物的,把食物研磨细了之后,身体才能吸收;思考这个大石磨是用来研磨知识的,把知识琢磨透了,大脑才能吸收,要用的时候才能拿出来用。同样的,肚子空空如也,肠胃还在研磨,肚子就会难受,通常的说法是饿得难受。如果不学习,不吸收新的知识,那么思想这个大石磨也会让人难受,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儿应该怎样阅读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