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一、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上等的士听到道,就会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到道,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到道,大声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路好像是昏暗不明的;前进的道路好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路好像是不平的。最高的德好像是山谷,最光明纯洁的内心好像是蒙受屈辱,广大的德好像不足的样子,刚健的德好像是软弱的样子,质性真的东西仿佛都是有缺点一样。最大的方没有棱角,最大的器件最晚做成,大音平时少讲话,关键时刻掷地有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隐藏于事物背后,没有名字。道善于帮助万物并成就万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他就晓得修道了。“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另有些人,一听到哪里在论道,不管什么人讲,都跑去听;如果叫他修道的话,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来。“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人听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听经,听讲《老子》,他认为像是一群神经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你越笑,我这个“道”越高。世界上最高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点模糊,有一点不明,就是我们现在一句通俗的话,“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进道若退”,学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件事情,进步到一个程度,成果快要出现的时候,你反而觉得是退步。

“夷道若颣”,“夷”就是平坦的道路,例如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马路,像建造横贯公路,未开辟以前有种种困难。“颣”就是堆积起来,没有办法开发;及至开好以后,就是平坦的大道了。上面老子引用这些话,都是中国的上古文化,老子称之为“建言”,引用古代的格言。

“上德若谷”,真正有修养的人,所谓道德的完成,反而太像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

“大白若辱”,“白”是明白的意思。在一个有道之士看来,也无所谓冤枉;因为“大白若辱”,明白与冤枉差不多,没有什么了不起。

“广德若不足”与“上德若谷”的道理一样,“上德”就是崇高远大的升华,“广德”就是广博宽大,一个人的好德性是宽大的,普遍照应了万方。

“建德若偷”,这个“偷”不是做小偷,是奸巧的意思。真正建立一个德业时,有时候旁人看起来,好像偷工减料,因为人多半是看成果的,在成果没有出来以前,似乎是偷工减料,使用奸巧。

“质真若渝”,一个东西本来是好的质地,无任何污点,但看起来好像变质,像是假的。

“大方无隅”,虚空也没有方隅,也没有转角的地方,任何一面都是虚空,当然就没有东南西北。“大器晚成”这句话,是以物理来讲人生,一个大的建筑物,不会建造得那么快。“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反而不能听见。

最后,他为这一章做了一个结论:“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的功能看不见,要如何去了解呢?要在人世间一切的作用上去体会那个“体”,在现象上来体会那个“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上智之人,通天彻地,无所不通,是老子说的那种微妙玄通之人。上士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

中士,中智之人,虽知人而不能通天,在平庸寻常之人里,算是少有智慧的那种人。中士闻道之后,一会儿说哦知道了,一会儿又忘得无影无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地得道。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蔽于物而不知有道。庄子所说的蜩、学鸠和斥[插图]三虫,便是这种下愚之人。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居然要用弱,这样太好笑了。

(2)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3)故建言有之:

类似于之前章节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

(4)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明道若昧,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

进道若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物的方向前行,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后退。

夷道若纇,夷,平坦空旷。纇,丝结也。道是那么地大,却像丝结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见可行的路径。

(5)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圣王行天德于天下,如同川谷之于江海。广德若不足,真正的广德,不去说教,而是引导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不施不为,看起来好像圣德不足一样。建德若偷,天道本非人君所有,圣王取而用之,建天德治天下。用非己有,治非己功,若盗天之道。质真若渝,渝,变污也。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去文巧浮华,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了。

(6)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白若辱,大白,常德不忒之意。辱,在这里是指黑垢,不是指耻辱之意。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不萌不荣是谓辱。

大方无隅,最大的区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此句里的方,引申指道的一方面。有方,皆因为蔽于一曲。圣人解蔽而明道,故全无所蔽。无所蔽,则无隅。

大器晚成,圣人用神器,独与神明居,统御天下。它的生成却要比任何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需持后而成,待天下功成之后而成,故曰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言之教。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

大象无形,神器造化天下,天所垂范自然之为,为大象。神化之功,无人为之迹,是谓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道没有边界涯际,不自生而生,没有言语和音声,也没有形状,它看上去就像是隐形的一样,没有任何的行迹可察。

(7)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也。万物并作,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们的呢,是道在背后推动着它们。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

三、我之体悟——我父亲的“道”

老子本章讲了三种境界的人闻道后的表现,这个实在是太形象了。回看我们的过去,一定有过去觉得不屑一顾,甚至有点可笑的道理,现在却发现竟然是真理。比如我过去就嘲笑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口号。

也一定有过过去觉得愚蠢的行为,现在看来是有大智慧。比如我父亲是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八十年代,我父亲和朋友一起去包工程,有次他回来探亲,朋友就背着他把工地的东西全卖了,然后卷钱跑了,这害的我家因此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听母亲说好几年过年,都有工人拿着菜刀到我家讨工钱,那段几年生活的很苦,挨家挨户的借钱。母亲说那时候我才出生几个月,她为了去干活,没办法就把我用绳子绑在小车里,回来的时候我满身满脸的大便。后来父母好不容易把债还完了。由于父母经历过大的困难,所以干什么都很认真很能干,父母在当地以能干出名,后来我家越来越富裕。有次我父亲去外地,在车站碰到了那个朋友,发现那个朋友满脸憔悴,身体虚弱。我父亲追上去和他打招呼,不但没有说让他还钱的事情,还问他身体是不是不好,遇到什么事情了吗?那位朋友说了他现在的处境,他的大儿子吃喝嫖赌打架斗殴进了监狱,小儿子不久前开货车出事故去世了,他检查出来癌症,在治疗。父亲一听,心里很难受,就把身上的5000元给他了。后来父亲回来,母亲知道这件事后气的不行。于是这件事就成了每年母亲都会拿出来说父亲愚昧的例子。外公和母亲总说父亲是东郭先生,帮人不分善恶,所以一辈子都发不了财。父亲听着,也不反驳。

我们小时候也都觉得父亲有点愚昧。他毛笔字写的好,过年前有很多人拿着红纸来让父亲帮忙写对联,父亲得忙好几天,自己家里的活只能我们和母亲干,我们心里就有很多怨气。我家种果园,父亲修剪果树的技术很好,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人请我父亲去帮忙指导修剪,自己家里的活经常就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经常会很生气。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由于父亲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很好,经常有人来讨教,所以大家都尊称他“靳师傅”,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所以大家提起他都会心生敬意。我现在回家乡,大家一听我是“靳师傅”的女儿,都会特别照顾。有一年我回家牙疼的厉害,去当地医院看牙,本来当天没号了,后来一个大夫认出了我父亲,就带我们去找牙科医生,这位大夫给牙科大夫说:这是靳师傅,你给想想办法吧。那个牙科大夫就让他的助手悄悄带我去旁边看了。

父亲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做人应该怎么怎么的,他只是按照本心去做。过去我一直给别人说,父亲是个情商很低,智商很高的人他虽然总是很“愚昧”,但总是能把事情做的很好。现在看来,父亲是秉承了“道”的原则(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从来不和人争,心里也没有太多杂念,所以才可以专心把事情做的更好。也因为他做什么都能做的很好,所以我家除了还债的那几年贫困,后来经济情况一直还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