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一下看似高大上的三十六计,口诀简单,主要靠领悟和应用~

《三十六计》在大部人人眼中是一部兵书,其实不然,在战争年代它是兵书,在和平年代,则是一本为人处世的真经。它的计策其实是很容易懂的,大多是简单的成语词句,真正的精髓其实是其中极富哲学意义的注解。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往往注重词面意思,而忽略注解。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词面意思,服务的是生活,注解部分,则意在提高人生境界,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社会中生活下来就够了。

从《延禧攻略》,《如懿传》看,无论后宫小主还是普通奴仆的生活都是满满的36计~像璎珞吃藕粉丸子,就是苦肉计;吉祥被杀,就是中了李代桃僵,借刀杀人之计;璎珞想替故主富察皇后报仇,用的是美人计;后来璎珞“勾引”皇帝上位,大多用的是欲擒故纵计。所以,与其说36计是一本兵书,不如说它是一本生存宝典,它其中的好多计谋都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能用到的,有些还经常脱口而出~

下面说说36计。36计开头有个前言,很是看不懂,“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xie,四声)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笔者看来,这几句其实也包含作者的谋略,主要为推销36计而故弄玄虚,或者原本36计没有这句话,是后人编纂成书加上的。其实就像大部分的书籍都有个序一样,或者卖卖关子,或者找个名人说两句话,都是为了勾起读者的读书欲望。毕竟,作者就是熟悉36计的!当然,其中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也说不定,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当你熟读36计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你基本就学会了应用。不会用,一般是想不到。那么,怎么记忆呢?

(声明:以下为网上搜集引用,非作者原创)

古人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整理了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36计不加故事,有些是很难理解的,我搜了几个故事:

瞒天过海计

公元589年,隋大举攻打陈。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狼来了这招果然有用,陈国果然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如同天兵压顶,陈兵猝不及防,被一举拔取南徐州。

围魏救赵计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以逸待劳计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夷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36个故事有点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文只为抛砖引玉,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看一下~

觉得文章有用,记得转发关注一下,让知识传播出去~

搜索关注公号 猫书历史观(w u w e i x i a p i n g)有配图,更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及一下看似高大上的三十六计,口诀简单,主要靠领悟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