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硕士以及105万大学生在送外卖,是辜负了学历,还是无奈之举?

关于这项数据,乍听起来有点吃惊,但是,你如果仔细去查阅一下相关数据,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首先呢,这份数据确实是真的,但是,有时表面上的数据也不能完全反应事情真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放不下架子,大学毕业后豪情壮志,气冲霄汉,但一接触现实,自信和无奈交错挤压成尴尬,送外卖就是一个例子。

据说:这些所谓送外卖的“7万硕士和105万大学生”,其中大多都是兼职的,包括“放假打工、体验生活、社会实践、还有很多只是注册了一下,而压根就没去的”~其中,这些人就占了大多数。这样一看,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那些上学的大学生,在假期期间谁没出去打过工?本人上大学期间,还到工地上去推过沙呢,当时天天累得要死,晚上还做恶梦,当时也只是觉着好玩,想自己赚点钱买书看而已。

同时,也可趁机体验下生活,也没感觉有什么丢面子或不好的,很正常。所以,不是说“送外卖”的工作就不好,现在是商业社会,只要你能有办法赚到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舒服日子,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那就是好工作,就是有本事~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在此,只是想说:对于那些硕士生和大学生来说,你辛辛苦苦上了那么多年学。

接受了那么好的教育,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应该想办法做到“学以致用”才行:要么去找一个更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以致用。要么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创业,要么在为自己谋取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只有这样,你辛辛苦苦受那么多教育才有意义~而不要与人抢着去做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要想办法去找到它。

如果硕士毕业、大学毕业,人人都去送外卖了,那还有必要“十年寒窗、千辛万苦”去上那个大学吗?直接去干外卖得了。所以说,一方面是“数据与真相”不太相符,有点小题大作了;另一个就是,硕士生和大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读那么多书才有意义。

大学生或研究生一毕业就失业,意味着竞争很残酷。

他们也曾有人生职业规划,但不切实际,让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觉得很荒唐。但有时候现实就是如此,一个打工的农民工就比大学生挣得多,工地上就需要懂技术的体力劳动者、有经验的人。反观大学生,虽有身上的标签,但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所以现在就有了农民工与大学生争饭碗的局面。

国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自食其力。

可问题是越是艰难的工种,越有农民工来干,他们不怕吃苦,因为吃苦受累是他们的本色。大学生学的是书本的理论,十几年上学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有什么经验?脏活、累活他们是看不上的,而宁愿坐在办公室拿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也不愿意干那种“汗珠子摔八瓣”体力活。但是他们亲眼目睹了快递小哥辛勤劳动的风采,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不得已投入到了脏兮兮的、不体面的工作当中,纯属无奈之举。

现代社会有很多职业的各行各业不问出身,要的是你的能力、经验和技术。

清华北大也有干体力活的,也有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放下身段,肯吃苦,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真正是,干一行爱一行,才有大作为。不要看不起送外卖的,靠双手吃饭,不偷不抢也是很自豪的。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的心态和定位没有摆正。乡村“特岗教师”严重匮乏才有一些优厚待遇,边远的山区缺少扶贫干部,大学生看不上,穷困的农村缺少医生,没人前往。

故事分析:

我先来说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认识一个跑体育的老记者,女性,今年应该有60多岁了,一个人扛着个单反相机,腰间插满了镜头,在各个体育场馆之间到处跑,人家可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平凡的工作。以前我听过一个大学教授讲课,他说,中国的家庭就是教育小孩要从小有雄心壮志,要当科学家,要当军官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有出息,却很少教育他们做平凡的事情,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情。

教授说,他曾经到国外考察,有些人干一件基层的事情,比如小镇图书馆的管理员,一干就是一辈子,这让他非常受启发,这在我们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才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所以我认为,外卖员学历越高,越说明我们国家教育的成功,有越多高学历的人从事平凡的岗位,才说明中国的进步,这也是大学扩招的意义所在。另外我并不认为送外卖就是低学历人干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低贱的工作,没有外卖员,那些宅男宅女怎么办?

而且外卖员收入不低,我认识的一些人当中,有一些就是将送外卖、送快递当成是兼职来做的。还有一点,一些所谓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是本科就了不起,不愿意从事一些基层的工作,像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好出路的。

总结语:

大学生送外卖既不是辜负了学历,也不是无奈之举。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正常现象。不必叹息,不必哀怨,谁说大学生就不能送外卖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很落后。刚解放的时候,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是文盲。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提高全民的文学素质,由于底子太薄,追赶上来是很不容易的。我刚刚在网上查了一下。

1977年,中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为5%。按大体的经验,当时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与之差不多。这样算一下,适龄青年读大学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二。那个时期,把大学生看成是人中龙凤,社会精英,一点都不为过。因此,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只需要干与专业文化相关的工作,不必去干体力活。因为还有千分之九百九十八的没读过大学的人可以干简单的体力劳动,如果大学生去干体力劳动的话,那是知识和资源的浪费。

201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970万,录取700万。录取率是74.5%。据说2018年的录取率达到80%。以中考同样比例计算,适龄青年读大学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多。当一个社会中,某个人群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天之骄子吗?恐怕很难说了,他们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但毫无疑问的是,天之骄子,在这个人群中,评判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历和文凭了。

认为大学生不能送外卖,不能干体力劳动的观点,本质上是封建时代读书做官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表现。当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时候,人们按照传统的文化习俗,把他们比照成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就社会作用而言,这种对比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毕竟与古代的士人不同。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出人头地。当然不能再干“下贱”的体力劳动。

但是,现代社会的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当他们人数少的时候,社会需要他们付出脑力劳动。当大学生人数多的时候,社会不但需要他们付出脑力劳动,同时也需要他们付出体力劳动。只有他们的劳动呼应的社会需要,他们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送外卖也有把事业做大的。当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劳作的时候,从外观上看,与一位老农,没有太大差别。

但是,一位老农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做出袁隆平的成绩,这就是知识的价值。大学生送外卖,与没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的差异就在这里。在辛勤的奔波中,可能孕育着发展的机会。大学生送外卖没什么奇怪的。对大学生来说,送外卖既可能是事业的机会,也可能是人生经历中的一小步。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可能成为一种经验和财富。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时候,凭力气挣钱是一种自信和勇气,比消极的等待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无论干什么工作,其实工作本身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最关键的是你学的知识怎样才能有用武之地,不能把思维囿于课堂、办公室,不能仅仅局限于当白领和公务员,其实你打开了视野,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真的感觉自己太渺小了。

人前假装奋斗,人后浪费时间;简写性地踌躇满志,持续性地焦虑迷惘......骗别人容易,但骗这个世界有点难。我们切记不能太狂妄,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上什么时候都有骑马的、有坐轿的、有抬轿的、也有苦行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7万硕士以及105万大学生在送外卖,是辜负了学历,还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