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王阳明的龙场悟道2022-02-09

作者:西芳进

王阳明龙场悟道,究竟悟出了什么?除了王阳明本人,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不要说现代人去推测古人,就是当今面对面的两个人,都未必了解另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因此,真实的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评判的标准,应该更加侧重对当代人的启发性。如果不是因为养家糊口的需要,普通人学习历史应该是为了把握现实,预测未来,改善自己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以考古的精神,想要还原历史和真相,那注定是徒劳的。基于这种认识,我来试着谈一谈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需要声明的是: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本人认同这种评价。他的伟大,如同日月星辰,照亮历史,照耀未来。是五百年才出现一个的英雄人物。对于历史人物,能够做到那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伟人、圣人也不是完人,更不是能力超凡的神仙。正确地看待传说,了解事实,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候,真相只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历史资料里。所以,我以猜测的方式来探讨龙场悟道。

了解王阳明,需要了解他的出身。脱离了具体背景谈历史人物,那是不客观的。王阳明的父亲是当时的状元,在朝廷为官,这样的聪明绝顶的人物,是会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相比于王阳明,我认为其父才是真正的圣人。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其实是他父亲的主意。他父亲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对青年王阳明狂放不羁的性格,伟大的理想,聪明的头脑,都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当王阳明年轻气盛,一时冲动之后,第一个抓住他把柄的是他的父亲。他亲自到皇帝跟前把自己儿子的实际情况禀报,说他志大才疏,急需要调教。恳求圣主下旨,好好教训一下他的儿子,免得他不知道天高地厚,盲目冲动,闹出点儿什么乱子来,并请求朋友帮忙,参王阳明一本。也就是说,王阳明被贬,是他父亲主动为之。这历史的真相,是不可能被记录下来的。换做你是父亲,你也会这么做。因此,王阳明属于“神仙下凡”,是带着神仙印记到贵州龙场云游的。换做普通人,那是真的会客死他乡了。但王阳明不会,他在贵州龙场的所有行踪,都在其父的视野之内。机会一旦成熟,就会“大鹏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包括其后的丰功伟绩,其父的身影都无法消除。他和孔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孔子无依无靠,保护伞都是自己一个人苦心经营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自己的奋斗。当然,王阳明也不容易,身为纨绔子弟,却要成什么圣贤,并且做到那个份上,真的不容易。但和孔子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以圣比圣,方知大圣。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孔是有益的,可学的,王阳明是学不来的。因为多数人的处境都比孔子稍微好点儿。也许有人说,你这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圣人。那如果你稍微研究一下王阳明的老爸,你就知道他有多么厉害!

有了大的背景,下面才是舞台上的王阳明。他演的不错。再好的舞台,如果演员不行,真的没有用。王阳明的自身素质显然是非常高的。但再高,也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否则,不会为了践行“格物致知”,十来天“格”竹子,以至于把自己“格”出鼻血。这和学院派闭门苦思,探究他人理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有钱、有闲、有条件的人干的。但可喜的是王阳明没有认识到他父亲的重要作用。因为在王阳明眼中,父亲是绝对大公无私的。他认为父亲不会为他的事情说上一句小话。他父亲也从来没有偏袒过他。因此,他对父亲没有任何指望。这正是其父高明之处。爱而不被感知,达到了庄子所说的境界“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施而不露,为而无名,行而不觉。

有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受后,王阳明才会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不靠什么天王老子!让儿子有独立自主意识,是老王最得意的教育成果之一。

王阳明到了龙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人搭理。但贵州有其父的密友、挚友,却不为人知。不要说当朝的宰相,即使现在的小处长,也会五湖四海皆朋友。所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阳明先生到了贵州以后,真的下乡了!人间生活的艰苦,他第一次感觉到,他快绝望了!他以前压根也不知道普通百姓是在那样苛刻的环境下生活的。贬官也是官!大家一定要清醒,即便贬为乡(镇)长,那也是一呼百应的身份,和普通百姓真的没法比。但对神仙来说,确实级别够低的。所以,阳明先生根本就没把那“官”当回事儿,他感到很憋屈。周围人也知道他的背景,所以,也都小心翼翼地照顾。换做没有背景的农民兄弟家庭出身的人,即便被贬成了乡镇长,也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因为乡镇长官也很大,要处理的事务也很多。每天应对百姓的事情都应付不完。但他是王阳明,那个小官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他的心里,已经到底了,还能贬到哪儿去?!总不能革职为民吧!那样的话,丢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他爸的脸,更是皇帝的脸!所以,他已经跌到底了,退无可退了。在这种状态下,他反而完全放松了。“无所谓!一切都无所谓”,小王唱着忧伤的歌,整天游山玩水,为所欲为。有一次,他进入了一个曾经放过悬棺的山洞。在那里晕晕乎乎睡着了。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发高烧了,头晕的很,好像要死掉一样!他呼喊众人,才想起这次是单独行动,他害怕的要死,战战兢兢从悬崖边回到了官邸。其实只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已,喝点儿藿香正气水就好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至于那所谓的棺材,也是以讹传讹。无非是藏过棺材的山洞。里面并没有棺材。但对王阳明来说却是大事,他感到自己真的快要死掉了!想想一辈子就这样死掉,和猪狗有啥区别?怎么能对得起朝中父老,怎么能对得起对自己期望值很高的亲朋好友?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满腹学问?更对不起自己的一生的抱负和浩荡皇恩。有人认为王阳明摆脱了对帝王的依赖,转而为苍生着想。那才是凭空附会!为苍生着想者,满大街都是!我在读大学时,在嫩江旁的红岸公园,就曾遇见过这样的人。他拦住我,和我讲地球快毁灭了,必须要好好保护起来,人类挖石油,不知道石油是地球的润滑剂;人们挖煤,不知道煤是地球的脂肪;人们采矿,不知道那是地球的筋骨。总之,地球是活着的生命!这个衣衫褴褛的憔悴者,已经呼喊十来年了,但他是个工人。看到他满眼真诚,满脸沧桑的样子,我确信他有圣人之心,是真正的“为天地立心”者。但他仍然是人微言轻。这么多年来,身边也常有口诵横渠四句者,由于出身卑微,没名没实。所以,圣人并非有横渠四句的心量,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功德和言行。一个地位卑微,能力不足,贡献不大者,即便喊上横渠八句,也没大用。菩提心是做出来的,是外在的行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而已。所以,不能夸大心念的作用。

阳明先生的幡然醒悟,是源于“恐惧”,是源于“怕死”!这个饱读诗书的官僚子弟,了解历史人物的各种死法。对他来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是最残酷的死法!“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啊!那场小小的伤风感冒,确实吓着这位公子哥了!“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普通百姓,即便是病得要死了,也就那样了!不会有那么多心思。爹不亲,妈不爱,老婆见了用脚踹!死就死了,自己的身边人,不都是说死就死吗?要什么圣贤?青史留什么名?所以,这都不是普通百姓的目标。但王阳明不一样,是龙根凤种,是天神下凡。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思考自己余生该怎么活了。这才是“龙场悟道”的开端!

有了主题,对于知识雄厚的王阳明来说,自然就有与众不同的行动方案。他想像圣贤一样做点事儿。但谁能告诉他该怎么办呢?要是孔子、孟子在身边该多好啊!但孔孟的言论在,孔子说:“吾欲仁,斯人至矣”。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话说得多好啊!“既然我想当圣人,我就是圣人了啊!我应该想的是:圣人处在我的现状下,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龙场悟道的真谛!此时此刻,王阳明一下子就开了。“我就是当今的圣人,舍我其谁!该怎么做?问我自己!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呗!世间愚痴的人、未开化的人多的是,我所拥有的知识,可以在任何地方扫盲啊”!于是,他把自己平生所学系统归纳,总结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方针,然后开馆授学。从那时起,王阳明践行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念,实现了由凡转圣的突破。从外求,转向内求,从要求环境,到改变自己。从消极等待,到积极进取!原来圣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不消极、不怠堕,有事可干,既成就自己,更利益他人和社会!

王阳明的这种转变,最高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像黑洞一样时刻观察儿子变化的父亲。彼时彼刻,王状元眼含热泪,喃喃自语:“阳明长大了!真的长大了!他可以独立了,他终于独立了!”。圣贤,不仅是王阳明的愿望,更是老王的愿望。纵观历史,帝王将相无数,但能成圣贤的有几人?王状元此刻陷入深思,古往今来,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三立”:立言、立行、立功。阳明自幼家教严谨,立行,做世人示范,这个是没问题的。这一点上,社会上类似的立行者太多了,并不稀奇。但“立言”者不多。千经万典,都离不开诸子百家。百家之中,孔孟为大。其后的诸儒,解读者多,能提出新见解的少,王阳明如今有了八字方针,简明扼要,言浅意深。以此可以列入贤人之列了。如果能身体力行,再有本弟子们记录的书《传习录》,就完成“立言”了。难点在“立功”,如果能立大功,这样就可以超越前人,流芳百世。有了这种想法,老王开始运筹帷幄了!

我们不要怀疑一朝状元的智商。从哪里找突破点,打哪一仗,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推荐儿子挂帅?谁来推荐,如何打?老王算计的滴水不漏。包括辅佐的人才都已经选好了。然后再去动议。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政治活儿。凭借老王一生的政治资本和人脉,所有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都会成为可能。最终,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人,要去带兵打仗了。从一个落魄的乡村教师,一下子跃升为主政一方的三军统帅!这是何等的政治能量!除了老王,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身份转变!一句话,平头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

但他是王阳明。他从天上来的,早晚会回到天上!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时间回去的问题,回到天上哪个星座的问题。而普通人家的孩子,思考的却是能否回去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再有“阳明心法”,如果没有“阳明身法”,也很难改变命运!说不定余生就在贵州龙场扎根了!

对于剿匪的风险,老王评估得十分准确:剿匪而已,纵然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让他锻炼锻炼。当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小。土匪的力量十分虚弱,加起来也就是几百号人。以当时的朝廷,军事人才济济,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所以,剿匪不成,无伤大碍,万一成功,可以小题大做。大家知道,老王是搞宣传出身。针尖大的事儿,他也能把他宣传到治国安邦的层次上。好像剿匪是拯救人类命运一样伟大。其实,历朝历代,土匪都不稀缺。土匪干脆就不是事儿!是文献里写的很重要,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因为剿匪成功了,所以,才要大书特书。因为历史是老王写的,能不让儿子功高盖世?

当然,老王做事,滴水不漏。他心里最清楚,朝中真正能带兵打仗的人是谁。并且和这些人暗中交往甚密。小王只是个书生,赚赚名气而已!打仗还是要有真本领的。其中几个土匪头目,还是老王朋友的私交。所以,剿匪之役,还没有开始,其实就已经结束了。余下来的事情,就是在演戏。当然,王阳明至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不堪一击的敌人。他把这一切归结为“阳明心法”了!

所以,阳明心学,离不开体。人们看到的是“心”,看不到的是“体”。他的心是光明的,只是不晓得背后有人在为他排除黑暗。王状元像黑洞一样,把儿子周围所有的黑暗都吸走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当然,我们看待王阳明,还是要承认他的圣人地位,因为他的八字方针,因为他的《传习录》,因为他教书育人办教育,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践行,更因为他把圣人的事业变成自己的事业。

当然,为了宣传阳明心学,有时需要忽略掉其背景成分。以便鼓舞人心,增强斗志。而且,他的学问后来传的很广,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都很流行。但是学习阳明心学,一定要考察其心外之法,也就是身法。不能因盛名掩盖其实。要清醒地知道,搞宣传,老王是祖师级别的。你家的酒,即使香也不一定出了巷子;老王家不同,只要有酒,就能变成世界名牌。

另外,《传习录》并非小徐同学的著作。小徐同学的确不错,但仅是拖名而已,因为他已经像颜回一样早早离开了世界,并且没有特别复杂的社会关系。王阳明校定好《传习录》后,假托学生之名记录整理了一下。总不能自己夸赞自己的东西好吧?!因此,《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一生的学问思想的集中体现。认识王阳明,应该细心研读。

总之,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被动求索与主动作为的分水岭;是外求到内求的分界线;是理想到行动的根本性转变。探讨促使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寻求其道,是为了让自己进步。而真正促使我们进步的,绝非类似横渠四句之类的豪言壮语,而是对自己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未来道路的理性选择。而这,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全放松的心境配合。王阳明有幸得到了,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王阳明的龙场悟道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