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第十六次思考

今早我们群里讨论了两种表象模式。首先需要区分两种心理表象: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

如何区别它们呢?再现表象是知觉过的,而预见表象需要在脑海里构思的。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有区别。

前运算阶段(七八岁之前),儿童只能完成再现表象中的静态表象,七八岁以后,他们的再现表象可以达到运动和变形,同时也就可以预见了,所以孩子在这时候才开始上一年级,做简单的数学题目。所以一年级的小朋友才开始学习加减法。南明数学认为在这之前学习加减,基本属于灌输,儿童只是机械记忆。孩子五岁,上个学期已经开始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属于背诵型,但是并不理解,只是再现一种声音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含有动态的运算。动作内化为运算,可以在头脑里进行思维而不失去动作原有的特征。学前孩子进行大量的科学游戏,把数学的种子种在脑袋里,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当动作逐渐上升为运算时,这时候的思维水平逐渐深化了。

所以运动的或者变形的表象的再现中含有预见表象在内。运动的或者变形的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有依赖于运算,通过运算,儿童才能理解这些过程。动作——动作内化——运算,这是思维的过程。

接着皮亚杰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复写表象。在复写现象中,原型留着继续被儿童看到,或者这原型在瞬间刚被儿童看到过,并不包括数天后唤起的表象。复写表象与心理表象不同,心理表象是一种内化的模仿。

读这一小节很努力地在想象文中提出的三种实验,但是没有联合现实思考。袁老师提出:儿童复写图形时,比原型缩短,但是儿童却认为无关紧要。这是为什么?沈老师观察一年级孩子写“二、三”时,有的笔画短于正确的写法,有的笔画长于写法,二年级的孩子在书写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大班的小朋友在田字框里书写数字时,不按照格子写,大概也是这样,他们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但是孩子在写数字时会关注到不写到田字框外。孩子写数字“2”会90度转回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很多有些会左右相反,如:“6”,这是视觉吗?

但是当儿童用手在空中比划时,没有缩短的现象,用笔和用手(自己的身体)操作时,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格子里写字竟然蕴含着这么大的秘密,教一年级孩子写字时常常会说他们怎么观察不到,他们只是观察字的大概,需要细致地指导观察每个字笔画的书写,才不会写错别字,当然这跟考试有关系。南明教育旗下低段的老师不太关注错别字这点,他们从心理学上理解孩子认知,当孩子到了高年级,视觉成熟时,错别字就不再是问题了。

儿童在测量长度时习惯用序数,而不是测量法,这是为什么?需要和孩子做游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心理学》第十六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