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是普天之下的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很多人甚至会为了得到财富而不择手段。
现实的世界中,物质上的贫穷会让人寸步难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比比皆是。
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曾说过,“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除了物质财富,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是精神财富。如果没有精神财富,就算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没文化的有钱土豪而已。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知道了,所谓的精神财富就等于有文化。文化从哪来?那肯定得读书学习才行。“活到老学到老”,你听过吧?要想有充足的精神财富,就得先从读书开始。
而读书最重要的是写读书笔记。有的人很爱读书,每天也会花很多时间泡在书里。但是读了这本忘了那本,总是一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模样。
日本著名的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解释了,这种现象其实是读书时笔记没做好的原因造成的。在本书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读书笔记五步骤中的“读书”和“记录”这两个重要的部分,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制作读书笔记的理由,读书笔记如何坚持和怎样制作读书笔记。
制作读书笔记的理由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一书中写道,死读书的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到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因为那时候的法国有很多人喜欢接受新知识,花了很多时间学这学那,到头来还是只有别人的思想,自己却没有变得更有智慧。所以卢梭反对一味地滥读书。
如果你能改变读书方法,把目的换成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那就不是滥读书了。奥野宣之提到了写读书笔记,有一种方法是“摘抄和感想”。摘抄容易,但是写感想就需要你仔细阅读和思考,可见写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一种思想输出的过程。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当你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你就会思考,就会去寻找书中的重点内容。引起共鸣的地方你会反复读,不重要的地方一带而过。这样不但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也加深了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记忆。
写读书笔记另一个理由是,会让你有成就感。读书也是一种劳动,劳动就得有成果,如果劳而无功就会打击劳动积极性。当你读完一本书,笔记就是你的劳动成果,不论写得怎么样,都是一种很好的知识积累。因为这句话是你读了这本书以后有力的证明,能将你书读完后的无形转化为有形。比起关上书来什么也不记得,更加有意义。
但是你可能还会觉得困惑,读书笔记虽然重要,却也很麻烦,要怎么样才能把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做好读书笔记呢?
奥野宣之指出,秘诀只有“坚持”二字。
能坚持下去的才是读书笔记
千万不要以为读书笔记就是学术报告似的长篇大论,你这样想的话,首先就被自己给打败了。如果你在最开始只用一句话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时间、书名和简单的感想,也是可以的。不用太复杂,简单的方式可以提升你把笔记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在我报过的写作班里,有个同学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现在已是不惑之年的她,全部的日记本摞起来超过半米高。每天的积累和输出,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有很多平台向她约稿,并且她也成了别人学习的榜样。给我们分享经验时,她说,写日记其实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如果你哪天没有写,你的节奏就会慢下来,渐渐的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后不了了之。
读书笔记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坚持是最好的方法。不做表面文章,不为完成任务,日积月累后你就会觉得,写读书笔记越来越容易,而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已经储存在了你的大脑中。
那读书笔记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呢?
怎样制作读书笔记
虽然读书笔记可以只写一句话,但是那未免也过于简单了。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有的书甚至是耗费作者几年、十几年的光阴才能完成。如果只写一句话的读书笔记,难免会忽略掉书中太多的精髓内容。
作者奥野宣之在本章中介绍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制作读书笔记。
所谓的“葱鲔火锅”,是一种在金枪鱼肉中加入葱段的火锅吃法,味道鲜美,香味浓郁。这里面的葱就像是四川名菜回锅肉中的蒜苗,不是调料,而是一种配菜。读书笔记中的摘抄和感想,与“葱鲔火锅”中的鱼肉和葱的关系大相径庭,缺一不可。
如何摘抄和评论奥野宣之同样给出了方法。
首先准备读书笔记专用笔记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就像生活中的仪式感一样必不可少。笔记本可以让你有正确对待读书笔记的认同感,不会让你潦草行事。
其次,用“筛选程序”确定书中你认为重要的部分。这里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书,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页码折上一角;第二步,对折角内容进行重读,再次对好的内容进行折角;第三步,对折了两次角的内容再次阅读,仍然觉得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用笔做好标记,并重读一遍。确实好的内容,就可以进行摘抄和评论了。
最后,在评论时,要写出自己对于摘抄内容的所思所想,必须为发自内心的感受。尽量做到语句精炼,思想深刻。
另外,在标记时,你可以使用彩色铅笔或是书签。在写读书笔记时,把摘录和评论用不同的记号注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总结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关于读书笔记的典故,非常有趣。苏轼读《汉书》,第一遍,读过一段后在读书笔记中写三个字,读第二遍时写两个字,读到第三遍时就只写一个字。外人看着像乱码一样的读书笔记,随便你指出哪个字,苏轼都能背出书中的大段原文。大文学家的厉害之处,可见一斑。
苏轼把书读薄,再通过笔记把书读厚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生清贫,可这种写读书笔记的精神,不得不说让人钦佩。
无数的名人和伟人,他们的物质财富也许不值一提,但是精神财富却让他们成为了最富有的人。
这样看来,要想拥有精神财富,必须先从学会写读书笔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