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实操性非常强的著作,它专门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提出解决方案,对叛逆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告诉我们哪些错误的教养方式会引发孩子叛逆,让家长在理解孩子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一步步调整教养方式,从而获得对教育的掌控感,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六大主题,分别是理解叛逆的原因、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做情绪教练、超越权力之争、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以及用纪律约束孩子。运用这套方法,可以让你减少育儿焦虑,更从容地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它的副标题是“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我相信,这个书名肯定戳中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痛点。因为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叛逆行为——他们不肯听从大人的管教,和大人对着干,你想让他干啥,他偏不干,你不准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他们喜欢挑战你的权威和耐心,喜欢发脾气、闹情绪,还喜欢固执己见、大喊大叫,甚至粗鲁无礼地打骂家人。

这些叛逆行为,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焦虑和狂躁,家长和孩子的情绪都被弄得很糟糕,夫妻之间也可能因为孩子的叛逆而发生争吵。更严重的是,这些行为还可能影响到孩子自己的学习,影响到他们的学校生活、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如果不及时纠正,还可能导致其终生的性格缺陷。

作为家长,你可能试过唠叨、说教,也试过惩罚、打骂,但这些方法要么不奏效,要么有效期很短。你把自己气个半死,但孩子还是老样子。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淡定的“佛系”家长,觉得这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对。改变孩子的叛逆行为,既没有“佛系”家长想得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些特别焦虑的家长想得那么难。既然说“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那也就意味着,想要改变孩子,家长需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书里说,只要运用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坚持用纪律约束孩子,就可以打破孩子叛逆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的作者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儿童和家庭问题专家。他在美国有近三十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帮助过2000多个叛逆孩子的家庭重建亲子关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写过5本教养和家庭关系方面的书,还经常作为嘉宾出现在电视节目里。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书里的观点就是,“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这本书总共十章,每章完成一个特定的主题,以此来训练家长,让家长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限于篇幅,我为你挑选其中最普遍适用的六个主题来讲解,分别是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理解你的孩子、学会做情绪教练、超越权力之争、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以及用纪律约束孩子。最后的目标就是让你重新获得对教育的掌控感,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庭更幸福安宁。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说第一个主题,也就是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这是让孩子走出叛逆怪圈的第一步。

很多家长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叛逆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只要过了那个阶段,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成熟懂事,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忍受,等待孩子走完那个阶段。这其实是在为孩子的叛逆找借口,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

作者认为,孩子并没有所谓的“叛逆期”,孩子在童年期、青春期都可能有叛逆行为,叛逆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而是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有的人甚至在长大成年以后,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叛逆性,乃至反社会性,这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叛逆行为没有被及时纠正的后果。

那么,孩子都有哪些叛逆行为呢?包括爱发脾气,爱顶嘴,喜怒无常,蛮不讲理,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拒绝做任何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不愿意接受大人的管教,经常与其他的孩子或成人发生争执,经常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责怪他人,经常气愤地大喊大叫:“你们对我太不公平了!”“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

面对这些叛逆行为,家长要么被激怒,也跟着孩子大吼大叫,要么束手无策,陷入悲哀、沮丧和烦恼。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对抗不断升级,最后造成两败俱伤,亲子关系破裂。当然,每个孩子的叛逆程度不一样,叛逆的原因也不一样,只有搞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那么,孩子叛逆都有哪些原因呢?我为你做了一下归类,分别从家长、孩子和外部三个方面来找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是家长方面的原因,家长在教养和沟通方式上的错误,引发孩子的模仿和对抗。家长不妨自查一下是否有下面这些问题。

第一,是吼叫和打骂。作者说,没有什么比吼叫和打骂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行为的了。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大人打孩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其实打骂孩子的本质,是你在向孩子发泄情绪,是在利用你的力量欺侮孩子。孩子可能因为力量弱小,暂时屈服于你,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在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你是在告诉孩子可以这样发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样学样,加倍地奉还给你。

第二,是批评、嘲讽和威胁。这些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方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感受和价值,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会感到自己被打压,会觉得孤独无助,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怨恨。

第三,是唠叨和说教。就是反反复复地对孩子说一些你已经说过无数遍的话,总是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不信任他们,会认为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会拒绝倾听,变得对你厌烦,拒绝按照你的指令来行动。

第四,是停留在过去,比如,经常说“你怎么老是……”“你上次就是……”。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老是翻旧账,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行为。

第五,是引发内疚。用内疚来控制孩子,比如,“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太自私了?”“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偶尔这样说可能没什么,但如果经常这样反问,让孩子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产生内疚,他们可能会慢慢疏远你,不爱和你说心里话。

还有的家长,会习惯性地否认和忽略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撒谎,或者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惩罚孩子,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他们会觉得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们,因而产生叛逆行为。

这些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来自孩子方面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绪管理能力不成熟,这样的孩子会容易敏感、冲动、恐惧、愤怒,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叛逆行为,所以,作者强调,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情绪教练。

当然,除了家长和孩子的原因外,也不能排除一些外部原因,比如,被同伴拒绝,学习成绩不好,对自己外貌的焦虑,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来自他人的心理打击、性骚扰,等等。这些都是引发孩子叛逆行为的潜在因素,家长需要注意排查。

第二部分

好,分析完叛逆行为的原因,我们就懂得孩子的叛逆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事出有因”。有了这个认知基础,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谈谈如何理解你的孩子。

作者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示爱方式就是理解孩子,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的重要前提。但是,很多父母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叛逆行为上,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孩子之所以叛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误解了。

所以,父母需要向孩子证明你是理解他/她的,即使你不同意他/她的表现,但是,你理解他/她的想法和需求。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你要让他/她感觉到自己仍然是被爱的,仍然是有价值的,这样他/她才会尽快地走出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变得冷静下来。

理解孩子的关键,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意见,这样做可以让你和孩子都避免情绪过激,让沟通可以更加顺畅。作者说,“你越是对孩子抱着倾听的态度,对孩子持理解的心态,他/她就越能感受到你的爱和认可,实际上,他/她的叛逆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嚎叫、咒骂,把门摔得砰砰作响,用恶毒的语言向你发出挑衅,但是,你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这些外在叛逆行为上,而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害怕、挫折、沮丧、失落等情绪上,尽最大的善意去倾听。

当你对孩子表达出关心和理解,孩子就不需要通过叛逆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故意激怒你,来让你难受。作者说,在过去二十多年跟两千多个叛逆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就算是那些最叛逆的孩子,也不会否认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就算他们咒骂父母、攻击父母、逃学、砸东西,他们也还是承认是爱父母的。

我们经常说“理解万岁”,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理解很好,但理解也很难”,它存在很多障碍。很多时候,父母不是不愿意理解孩子,而是不能理解孩子。

作者说,导致家长误解孩子,是因为有十大陷阱,我为你拣最紧要的说。

一是期望你的孩子做他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你可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她更体贴、更懂事、更上进、更有规矩,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激励他/她,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要尊重这种节奏。有时候,父母会忘记孩子可能没那么成熟,会高估孩子的能力,期望他/她表现得像个大人。其实,一个正常的孩子可能就是会任性、会吵闹、会情绪化、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这些并不是“问题”,但有的家长容忍度比较低,会把这些正常的表现当作叛逆。

第二个陷阱,是对孩子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比如,孩子某件事情没做好,就认为他/她是故意和你对着干,而不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为什么他/她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作者说,要尽你最大的努力,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出大惊小怪或悲观失望的反应,不要想着孩子任何时候都应该表现得完美。

第三个陷阱,是忘记了责备和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许多父母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是,当被孩子激怒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失去理智,会用各种方式辱骂和惩罚孩子。叛逆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来顽固、倔强,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会很受伤。

第四个陷阱,是忽略了充满爱意的行为的疗效。很多时候,家长面对一个叛逆的孩子,可能被气疯了,觉得用什么方式管教都不管用。他们忘了停下来拥抱或用善意、温柔的语言去抚慰孩子,给孩子关爱、自尊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孩子叛逆、家长责备的恶性循环。作者说,“我从来没有听过一个孩子说过他们被爱得太多了。”孩子往往是觉得自己被爱得不够,因此,父母要不断给孩子确立信心,给予爱的回应。

作者说,“你越理解孩子情绪的不成熟性和局限性,就越能与他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生冲突。”在家长的头脑里,可能会有很多没有现实依据的、高度消极的看法,觉得“这孩子从来就没干过什么好事”“他在毁掉这个家”“他真是让我生不如死”。作者说,这些都是“毒害性的思想”,它会阻碍我们看到叛逆孩子的优点。你只有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率先作出改变,才能造就一个不叛逆的孩子。

第三部分

我们刚刚说的是理解孩子的重要性,道理好像很简单,但在面对一个忤逆你的孩子时,你可能还是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研究发现,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发脾气,也会有失去理智的时刻。所以,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叫“在大吼大叫的陷阱边上,学做情绪教练”。

没错,大吼大叫是一个陷阱,它会吸引你掉进去。尽管你事后可能会很自责,会觉得跟一个孩子置气真的很幼稚,但是,在情绪激动的那一刻,你就是没法控制自己。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大吼大叫看起来很管用,至少暂时是管用的。你可能跟孩子好声好气地说了很多遍,他/她都听不进去,但是,当你咆哮起来,他/她就立马顺从了。所以,当你失去耐心的时候,大吼大叫可能是最快的解决战斗的方法,这是它最有诱惑力的地方。但问题是,大吼大叫是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方法。当你吼叫得越多,孩子对你吼叫的免疫力就越强。他们可以充耳不闻,你不得不提高音量和频率,直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可怕的疯子,然后,双方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大吼大叫是不会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观的,它只会妨碍要处理的事情。有的叛逆孩子甚至故意捣乱,就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哪怕是大吼大叫也没关系。而且,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也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对你以牙还牙,来释放他/她的情绪。你希望孩子尊重你、顺从你,但是,你越是吼叫,他们就越学会了叛逆。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用平心静气的方式,带着温柔和善意去和孩子沟通。你可能会说,当我气到极点的时候,就是做不到啊。那你不妨这样跟孩子说:“我现在真的要疯掉了。在我平静下来之后,我会处理好这个问题。”然后,赶紧离开冲突的现场,这样可以帮助你控制情绪,避免大喊大叫。

除此之外,作者还列出来很多避免掉入大吼大叫陷阱的方法:

比如,成为主动的倾听者,而不是教训孩子;运用幽默的方式来沟通;通过理解让自己平静下来;记住你是要控制局面的人;学会识别出愤怒的信号,知道自己快要发怒的时候,赶紧提醒自己冷静。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方法,比如,想象自己在参加电视真人秀,你会不会当着全国亿万观众的面大吼大叫?或者,想象身边站着重要的大人物,你会不会在他面前不注意形象?还有,想象着在天花板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适当地抽离出现场。这些都是帮助你控制情绪的好办法。

当你学会了控制情绪,你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第四部分

好,说完情绪控制,第四部分,咱们再来说说“超越权力之争”。

啥意思呢?就是我们在和孩子发生言语冲突、观点碰撞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双方在争输赢、争面子、争权力,这种权力之争会导致两败俱伤。

比如,你规定孩子必须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或者规定孩子必须做完作业再玩,每餐必须吃几样青菜,必须交什么样的朋友、做哪些家务,等等。这些规定在你看来合情合理,都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但是,可能在孩子看来这是一种控制。孩子可能会说,“你休想让我做什么!”“我就不做!”“不要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别管我!讨厌!”而家长觉得必须坚持立场和原则,决不能退让半步,如果退让的话,孩子就会无法无天。

你看,双方僵持不下,事情就逐渐变了味,从是非之争变成了权力之争。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而孩子也确实想从家长手里抢来更多的掌控权,但显然,家长才是家里的主导者。当孩子在权力争夺战中落败,他们会觉得受到伤害,觉得父母不那么爱自己。许多家庭都掉进了这样权力争斗的陷阱。

作者提示家长,可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如果放弃控制孩子,我会害怕发生什么?在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的时候,我在想些什么?当我拒绝孩子做出的选择时,我一般会想什么或会有什么感受?当孩子非常反叛时,我头脑里会产生什么想法以致无法保持平静?有时候为什么我会对一点小事情不依不饶?

细想一下,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和孩子争论时,你感觉受到孩子的威胁,你不想被孩子操控,不想被认为没有魄力,没有话语权。反过来,孩子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想法,虽然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不成熟,但是,他们不想被约束和控制,想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当他们越觉得受到压制,就越觉得没有权力,也就越叛逆。

那么,要如何才能超越权力之争呢?书里也列了很多方法,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关键:

首先,是要改变你的心态。面对叛逆的孩子,你不要试图去控制他/她,强迫他/她听你的话,相反,你要学会给孩子赋权。当你冷静地、坚定地、不以控制为目的地表达看法时,孩子更可能会听你的。要知道,进行情绪化的权力之争,你是把自己降低到和孩子一样不成熟的情感水平,就算争赢了,也输掉了孩子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而且,强制会妨碍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如果孩子不用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者不高兴而责备别人。相反,适当地放手和赋权,充分地信任孩子,会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开动脑筋处理问题,从而更早地实现独立。

其次,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你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喜欢被要求、被命令吗?还是你喜欢大人跟你商量着来,尊重你的意见?还有,大人的命令和威胁会不会让你很不舒服,会激怒你,让你想抗争呢?

或者再换个角度来思考,当孩子到30岁的时候,你强制要求孩子做的那些事情,真的还重要吗?少吃了两口青菜,多玩了几分钟,晚睡了几分钟,真的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不妨放弃你的坚持。

第五部分

好,前面四个部分,我们说到理解叛逆的原因、理解你的孩子、学会情绪控制,通过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方法来避免权力之争。我想,只要做到这几步,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大幅减少,孩子与你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

但是,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反复,一有不慎,可能就会反弹。所以,这就要说到第五步,“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巩固之前的成果。

说到这儿,首先,你要认识到正强化的力量。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我们都追求快乐。当孩子表现得很好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拥抱,来给孩子积极的回应,这个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会强化他们的积极转变。想要让那些叛逆的孩子变得更好,更愿意与你合作,尤其需要这种正强化的力量。

正强化总是和奖励联系在一起,包括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奖励变成了“贿赂”或者“溺爱”,比如,为了让孩子不哭闹,你就拿零食给他/她吃,希望堵住他/她的嘴,这就不是奖励,而是贿赂。这样的做法起不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反而可能让孩子以为,只要哭闹,就可以得到奖励。这可能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他/她会不断地用胡搅蛮缠或哭闹的方式,来向你索要各种东西。

作者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是口头表扬,为什么呢?因为口头表扬随时可以给予,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给予表扬远比给一个玩具、吃一顿大餐或者去一趟游乐园更有意义。不管孩子长到多大,都会希望听到父母说“我真的为你骄傲自豪”,就算是成年以后,我们依然会渴望从父母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因为表扬能产生奇迹。当然,表扬孩子也是有方法的,我在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那本书的解读里已经详细谈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六部分

最后一部分,咱们再来谈谈如何用纪律约束孩子。

前面我们在谈放弃权力之争的时候讲过,父母要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只有放弃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说要用纪律来约束孩子呢?很多家庭内部可能都有这种育儿观念的冲突,一方主张要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另一方主张要给孩子立规矩,从小建立好习惯,建立规则意识。毕竟,这个世界是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运行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那么,在规则和放任、纪律和自由之间该如何把握呢?

这确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要用“不会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来约束”, 也就是说,纪律约束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变得绝望和恐惧,这是制定规则和纪律的基本宗旨。如果违背了这个宗旨,就要随时作出调整。

纪律总是对应着后果和惩罚,因为只有这样,纪律才会有约束力。但是,作者提醒我们,要慎用惩罚。他说,很多家长武断地要求孩子承担行为后果,而不愿意停下来在第一时间思考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承担后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但是,单单承担后果,并不一定能教会孩子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家长需要作出及时的、有益的引导,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来强调纪律。

即使要让孩子承担后果,也要保持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用教导的方式,而非采用强制手段。除此之外,作者还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要树立好的榜样,强硬的态度是解决不了问题和冲突的,因此家长自己不要太死板、太严厉,对于叛逆的孩子,以柔克刚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二是要设定限制,但别强加太多的规则。你要确定这个规则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好习惯、好品格的养成,否则就没必要坚持。

三是制定规则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孩子参与了制定规则的过程,就更不容易违反,他们会更积极地执行。而且,你要相信孩子会有强烈的规则意识,他们有时会比大人更在乎是否遵守了规则。

四是要私下给予回应。如果孩子破坏了规则,他/她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时,要注意保护他/她的自尊心,不要当众让孩子难堪,否则也会引起孩子的叛逆。

即使是在惩罚孩子、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你依然是爱他们的,你不喜欢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本人。这会让孩子更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

总结

这本书的目标,是帮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改变孩子的叛逆行为。叛逆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而是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是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的,因此,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非常重要。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家长要经常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因为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主要原因,都是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家长要多去理解孩子,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同时,也要理解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要避免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跟孩子对话,避免落入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的陷阱。要多表扬孩子,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规则,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叛逆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是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认知体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必经阶段。“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他们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弱小的时候,本能地为自己争取权益。面对孩子的叛逆,家长不需要过度焦虑或者过度反应,而需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也多一些方法。

除了刚刚谈到的这些,书里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叛逆表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一些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叛逆行为,书里也特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详述。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全书,也建议你把这期听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你重新获得对教育的信心和勇气,让你的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你的家庭更幸福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