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我们的过去,我们出生成长的小城,都记在心里了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萧红写的。讲述了呼兰河的人情特色、社会风貌。从而无形地揭露了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封建陋习。

第一次读萧红,说不出她的好坏,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呼兰河这样的小城,就像中国其他的小城一样,城中的人平静的过日子,今天这家出点事,明天那家有个事,后天就都忘却了,还是正常的过日子,这是我们最平凡的生活了。

这本书算不上小说,更像是萧红童年的回忆录,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主线,也没有串联全文的主角,而是用细碎的文字,冗长的记忆,描述呼兰河那座小城的一草一木,一个个或鲜活、或愚昧,或卑微,或刚强的小人物,以及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人生百态。

呼兰河里的故事是冰冷的,残忍的,可悲的。人们热衷于做别人悲惨和不幸生活的看客,他们把他人的死亡和苦难当做乏味生活里难得的调剂和彩蛋,他们对一切的热闹趋之若鹜,大口吃着人血馒头。

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天真童趣,乐此不疲。在祖父的花园的时候,看到很多的玫瑰花,于是就把这些玫瑰花偷偷地放在了祖父的帽子上,惹得一家人开心。祖父有着慈爱的心,很善良,非常疼爱“我”。经常陪“我”玩,和“我”聊天。他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一次,一只小猪和一只鸭子掉到了井里,拿黄泥裹起来烧猪和鸭子,祖父每每是先让“我”吃,等“我”吃剩下的之后,他再吃。

死了独子的王寡妇,依旧卖着她的豆芽,只是时不时去庙里哭上一把,人们说她疯了,可她又如往常般卖着豆芽,看上去正常的很,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她的独子没被淹死,她也照常卖她的豆芽。

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生活总是给我们各种磨难,逼着我们向前。不向前又能怎样呢,日子总得过下去。死了倒是一了百了。死了独子的王寡妇,选择活下去,才真的需要勇气。可在别人眼里,她是疯了的。

团圆媳妇,人们可以愚昧至此,愚昧是会害死人的。在团圆媳妇身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封建迷信愚昧无知是怎样把一个好好的人给坑害致死。人们并不是恶毒,并不是存心害人,可是他们确确实实地害死了一个人。

团圆媳妇的婆婆说的那些话是可恨又可笑的,团圆媳妇就这么被折磨致死,更心痛的是即使她使出全力,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也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二伯的言行中总透着一股酸气,酸那些有钱人,仿佛有钱就是罪过,有钱人就活该遇上所有倒霉事,而他这样的穷人就不该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哪怕是自己走路不小心,也要怪砖头不去碍有钱人的路,专门找他的碴。

这逻辑就像现在的“我弱我有理,你有钱你就应该捐”一样令人啼笑皆非。他是个穷人,没犯过什么大过错,不过是常小偷小摸,抑或是随口扯些小谎吹些牛皮,无伤大雅。

有二伯即使是在现在,也并不少见,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并不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时常做些小动作,但人总体而言还是好的,可我们也不好因为他那些小过错总去指责他什么,那样似乎反倒显得是我们的不好了。

冯歪嘴子:他是一个卖粘糕的人,他自己有小孩的时候,别人都觉得这个小孩长得慢,只有他自己,觉得这个小孩很可爱,每动一下,觉得他成长了。他的心里全部都是那个孩子,他的媳妇死了,认为那个孩子是他的希望。

冯歪嘴子,或许是这本书里出现的最柔情的人,可是上天却不愿给他一个好的结局。妻子难产死了,他只能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一个大点也不过几岁,还有一个才刚出世。

旁人都说他是活不下去了,他该绝望死了,可他不。他甚至不知道他在人们的眼里是这样的。他不去想。他只是好好过着自己的生活,该挑水挑水,该推磨推磨,孩子哭了就抱,饿了就喂,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病态的社会,扭曲的人性,无知多么可怕,好好的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至死,王大姐在众人的唾弃里悄然泯灭,冯歪嘴子背负着下一代的希望坚强地活着。一群妖魔鬼怪在狂欢,只留下时代的悲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也就死了。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呼兰河,是一个悲剧,那里的人,愚昧至极,并且,他们愚昧而不自知。

《火烧云》、《祖父的园子》无一不显示出萧红童年的快乐时光,多么惬意,多么自由,以及祖父的宠爱,令人向往。萧红的童年真是灵动、肆意且自由。

1938年,是萧红写下《呼兰河传》的时候,她这一辈子几乎走到了尽头,这时对自由的感慨和呼唤是她这即将完结的一生中最大的追求。书中写,“没有一个人说,没有一个!”“我家是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多次强调,单独成段,映射出的是萧红内心的荒凉与孤独。

有人是这样评价萧红:萧红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一只无脚鸟,一生漂泊,却又从未停止过反抗。她骨子里的韧性,她的洒脱与清冷,注定她的灵魂里,住满了北方凛冽而无所顾忌的冷风。

呼兰河,一座小城。萧红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动描绘了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在这里,愚昧无知,促使一场场悲剧不断发生。小团圆媳妇的死,如鲠在喉;有二伯的自卑与无奈,唏嘘感慨;直到冯歪嘴子的出现,那个封闭落后的农村终于全部浮出水面,那里的人,病了,那个时代,也病了。这是一本主题无比沉重的书……

我们的过去,我们出生成长又慢慢远离的那个家,那个地方,那一段时光。萧红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致,有时候观察、回忆的镜头之小,细到黄瓜藤蔓上根根直立的细毛,蜻蜓背上顶着的露珠。

有时候在叙述一家家人的经历时,故意前扬后抑或者前抑后扬,笔法变得辛辣甚至讽刺,可她依旧是怜悯众生的。那些充满希望的人,那些渐渐败落的家,起起落落都是仿佛无可奈何。

看到村民的愚昧,不禁庆幸现代人受到了义务教育。那些在人群中始终保留下来的冷漠、看热闹、事不关己、杞人忧天,希望能由新一代正能量的我们来唤起,来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呼兰河传》:我们的过去,我们出生成长的小城,都记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