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你一遍又一遍的咆哮下,孩子终于起床了。穿衣服、刷牙、吃早餐,一直拖到快迟到,终于出门了。可没走多远,却突然发现美术课要用的水彩笔没带,你只好慌慌张张的跑回去给他拿。
晚上,孩子放学了,总要你一催再催,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放下玩具,开始写作业。可屁股刚坐下,又说自己要上厕所了,口渴要喝水了。一旦哪天你疏于监督,他就彻底放飞自我了。于是,你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经历做一个“监工”,干着这吃力不讨好的活。
这些场景画面是否很“亲切”、很熟悉?孩子的磨蹭问题已经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噩梦。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提升孩子的时间观念这个话题。
先请各位家长们先来做个小测试:有100个人,让大家在一个房间里坐好,不能看手机,也不能看表,没有任何关于时间指示的设备,什么都不能做。然后你说开始,如果那个人觉得一分钟时间到了,就自己站起来。
你猜一猜,第一个站起来的人,跟最后一个,能相差多久?
有人就做过这样真实的测验。这100人里面,第一个人38秒就站起来,而最后一个站起来的,是1分25秒,中间只相差的时间,就将近一分钟。
答案看起来很惊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都不一样。就像是,你在刷微博、抖音的时候,总感觉停不下来,而在等人的时候,却是度秒如年。
这就是你的心理时间在起作用。同样是十分钟,有时候觉得很长,有时候又觉得很短。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这本书中就讲到,心理时间是具有弹性的,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是具有意义的。
你的心理时间和实际的时间越一致,就代表你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越强,时间观念也就越强。
但我们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完成,往往很难理解,时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比如,最日常的情景,你跟孩子说“最多再看五分钟的电视"。结果,十分钟过去了,他还在看电视。你肯定就觉得孩子太不自觉,然后,直接关电视,顺带数落孩子“天天就是知道玩,再不睡,明天又要迟到!!“
但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五分钟是多长。许多孩子都认为,五分钟,足够他们看完一集《海底小纵队》了。时间,对孩子来说,还是个太抽象的概念。
时间管理,对于我们家长来讲,就是把一天的事情列出来,根据四象限法则分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然后选择前三项安排时间完成就好。
但完成这些事情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
1、我有时间感;
2、我明确我的时间是自己,我虚度了等于浪费我自己的生命;
3、我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过的好、过得开心;
这是三个基本前提,我们来看看孩子呢?
1、无时间感,小孩子只活在当下;
2、小时候对于时间根本无感,更没有属于谁的概念,稍大些,因为父母总是催促做事,无法认为时间是自己;
3、孩子的脑子是混沌的,但有自发性提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容易开心。
所以,我们只有帮助孩子把基本的前提建立起来,才能再谈把自己的事情分类安排。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时间观呢?第一步,就是让时间活起来。
1、时间,请动起来!
你要让孩子真真正正的感触到时间,让时间从抽象化变成具象化,让时间看得见、摸得着。心理学家皮亚杰讲,6岁左右的孩子,通过触摸、观察具体事物去学习,要比单纯的言语理解,更有利于他们认识世界。
所以你应该送给孩子两样东西。一是闹钟,能滴答响的那种。二就是沙漏。
闹钟有什么用呢?在国外,有一种叫baby shower的仪式,就是亲戚朋友,为了庆祝新妈妈成为母亲而给宝宝洗澡的仪式。当天,很多人会给新妈妈,送各种造型的可爱小闹钟,妈妈把它们放置在家里的不同地方。美国的父母会在出门前,或给宝宝泡奶粉前调闹钟,当闹钟“叮"一声响时,会告诉宝宝:“闹钟响了,5分钟到啦,我们要出门啦"
父母让闹钟的响声、语言的提醒以及行为反馈三者关联起来,让宝宝慢慢接触并感知“时间"。从婴儿开始就建立时间概念。
孩子再大一点你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时钟。
你可以画一个圆,然后根据一天要做的事情,把这个圆分成几份,有几件事就分几份。事情所占用的时间越长,这部分所占的面积就越大。这样,孩子会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再说沙漏,沙漏是证明时间流逝的最直观的证据。你要告诉孩子,这里的沙子漏完了,就是20分钟。这比认时钟要简单很多。也能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沙漏的使用场景很多,比如,跟孩子说妈妈要与你比赛,看谁在沙子漏完前,先把饭吃完;谁能先穿好衣服。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此外,大家可以多准备几种时间的沙漏,常用的有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建议大家每种时间的准备一个,用在不同的场景里。比如早晨的起床穿衣、刷牙、洗脸,都可以选用3分钟的沙漏;吃早餐的时间可以选用15分钟的沙漏。做作业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自己来选择,问问他:你认为今天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写完作业?在作业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30分钟的沙漏。当然,也可以选择两次15分钟的沙漏,中间休息一下。
闹钟和沙漏,都是为了让时间可视化,具象化,让孩子对时间有直观的感知。接下来,第二步,你要与孩子玩一个游戏,叫石头和沙子。
2、石头和沙子的智慧
这个游戏是时间管理专家最喜欢玩的。他会拿个空的玻璃罐子,然后把拳头大的石块放进去,问学生:“罐子满了吗?"学生说:“满了"。接着,他又倒进一桶小石子,又问学生“满了吗"学生们这次有点犹豫,但还是说,“满了"。结果,老师又倒进沙子,最后还倒进了水。老师就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然而,老师摇摇头,说:"这说明,你一定要先放大石头,才可能放小石头,如果你一开始放沙子,大石头根本放不进去。
其实,这个游戏就是要告诉孩子,做事情一定要分清主次。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排个顺序。使用我们最常用的便利贴,选择不同的颜色,来对事件做标记。
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占第一,什么是重要的事。对你来说,吃饭、上学、写作业可能很重要,对孩子来说,玩就很重要。这是认知上的差别。
如何协调统一,达成共识呢?就是第二个要注意的占和孩子协商。要让孩子充分参与进来,才能制定出可执行的时间表。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孩子能够获得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那么,他们就会发展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性,他只是机械性地完成父母的命令,就很难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孩子一定是主导的。
我们前面讲到了要把时间具体化,还要告诉孩子事情有主次之分,要让孩子有思考、有参与。那么,孩子要是不执行计划,总是耍赖怎么办?
3、后果意识,让孩子承担责任
最好的方式就是,就让他耍赖。
我们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而是教会孩子对结果负责。让孩子自己对世界进行探索。
从进化学的角度,人类儿童期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长的,大猩猩三四个月就会走路,八九岁性成熟,十岁就会有第一个孩子。而人类在10岁的时候,还连饭都不会做。
人类的儿童期之所以长,是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儿童受到成年人的照顾,基本上除了学习就是玩。这么做的回报也是巨大的,人类一代比一代强,也拥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会,承担探索行为的后果。
当孩子不愿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时,比如,他今天早上晚起了3分钟。你就要告诉他,因为你今天晚了3分钟,为了不迟到,那我们就要在路上把这3分钟追回来。所以,我们就要跑步到学校,或者是洗漱、吃饭更快一些。那如果孩子迟了很久,就干脆让他迟到,承担迟到后的结果。
还有的孩子很喜欢讨价还价,看电视的时候,总想多看几分钟。你可以告诉他,多看5分钟电视,那他外出活动的时间就要相应得少5分钟。这样,让孩子明白时间是恒定的,要学会珍惜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心急,多保持一份耐心,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8天的时间。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坚持下来,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跑起来了,快起来了,不再拖沓了。而提升时间观念带来的正反馈又会带动孩子的自我激励,形成自我驱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时间最不偏私的,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而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关键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二十四小时,有多长。
每天一小时,让我们做更棒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