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诗经:小雅~大东

有饛簋飧[1],有捄棘匕[2]。周道如砥[3],其直如矢。君子所履[4],小人所视。睠言顾之[5],潸焉出涕[6]。

小东大东[7],杼柚其空[8]。纠纠葛屦[9],可以履霜[10]。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13],无浸获薪[14]。契契寤叹[15],哀我惮人[16]。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17]。西人之子[18],粲粲衣服。舟人之子[19],熊罴是裘[20]。私人之子[21],百僚是试[22]。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23]。鞙鞙佩璲[24],不以其长[25]。维天有汉[26],监亦有光[27]。跂彼织女[28],终日七襄[29]。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30]。睆彼牵牛[31],不以服箱[32]。东有启明[33],西有长庚。有捄天毕[34],载施之行[35]。

维南有箕[36],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37],不可以挹酒浆[38]。维南有箕,载翕其舌[39]。维北有斗,西柄之揭[40]。

【注释】

[1]饛(méng):食物满器貌。簋(guǐ):古代一种圆口、圈足、有盖、有座的食器,青铜制或陶制,供统治阶级的人使用。飧(sūn):晚饭。[2]捄(qiú):曲而长貌。棘匕:酸枣木做的勺匙。[3]周道:大路。砥:磨刀石,用以形容道路平坦。[4]君子:统治阶级的人,与下句的“小人“相对。小人指被统治的民众。[5]睠(juàn)言:眷恋回顾貌。[6]潸(shān):流泪貌。[7]小东大东: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心,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近分,近者为小东,远者为大东。[8]杼柚(zhù zhóu):杼,织机之梭;柚,织机之大轴;合称指织布机。[9]纠纠:缠结貌。葛屦:葛布鞋。[10]履:踏。[11]佻佻:豫逸轻狂貌。[12]周行:大道路。[13]氿(guǐ)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侧流出的泉水,狭而长。[14]获薪:砍下的薪柴。[15]契契:忧结貌。寤叹:不寐而叹。[16]惮:疲劳成病。[17]职劳:从事劳役。来:慰勉。[18]西人:周人。[19]舟人:有舟之人,此处指西人中的富人。[20]熊罴是裘:用熊皮、马熊皮为料制的皮袍。[21]私人:家奴。[22]百僚:犹云百隶、百仆。[23]浆:薄酒。[24]鞙(juān)鞙:形容玉圆(或长)之貌。璲(suì):随身佩带的宝玉。[25]以:因。[26]汉:银河。[27]监:照。[28]跂:同“歧”,分叉状。织女:三星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29]七襄:七次移易位置。[30]不成报章:织不成布帛。[31]睆(huǎn):明亮貌。牵牛:三颗星组成的星座名,又名河鼓星,俗名牛郎星。[32]服箱:驾车运载。[33]启明:启明星。[34]天毕:毕星,八星组成的星座,状如捕兔的毕网。[35]施:张。[36]箕:俗称簸箕星,四星联成的星座,形如簸箕,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是箕口。[37]斗:北斗星。[38]挹:舀。[39]翕:吸。[40]西柄之揭:南斗星座呈斗形有柄,天体运行,其柄常在西方。

【赏析】

《大东》是一首怨刺诗,作者是周代一个小的东方诸侯国的文人,他目睹周王室横征暴敛、鱼肉属国,愤然写了这首诗。诗中抱怨西周王室诛求无已、不停地劳役人民。《毛诗序》中提出,这个东方的小国应该指的是谭国(现在在山东章丘西面)。而这首诗的作者应该就是谭国的大夫,虽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但是可存一说。

本诗塑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一个是西周剥削者残酷、贪婪、骄奢的形象,一个是对西周人满怀仇恨的谭国人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的形象。通过对这两个典型形象的描写和刻画,形象地表现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

[插图]

这首诗以西周通往东国的公路为开篇,点明他们之间的对立。这条路对双方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周人来说这是一条致富的路,“佻佻公子,行彼周行”充分表现了西人对于这种现状的得意。但对于东人来说,这是一条苦闷之路,通过这条路他们失去了财富、亲人和尊严,“潸然出涕”,“使我心疚”就是他们心情的写照。在这条路的联通下,东人“杼柚其空”,因为生活困苦,金钱匮乏,他们不得不在冷天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

诗人在对比中,展现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画面——“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西人喝着上等的美酒,佩戴着宝玉,过着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的生活。“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之子,百僚是试”,东人却连薄酒都吃不上,他们身上连杂佩也没有。他们做着所有的工作,却得不到一点点的慰抚和利益。

这样的对比,表现出的不单是宗主国和诸侯小国之间的矛盾,同样也有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第一节“兴”的手法运用比较多。头两句“有 [插图]簋飧,有捄棘匕”,都是一些当时贵族用的食具,诗人在周人贵族的家中看到这些东西,想到自己原本也是一名贵族,现在却沦为“小人”的痛苦生活,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比”是比喻,它在诗中仅在一句或两句中起到联系局部的作用,例如“如砥”和“如矢”。诗人用砥和矢比喻“周道”的抽象的平直。第一节最后四句用的是“赋”,赋就是直接铺叙,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平铺直叙了出来。“履”和“视”这两个字,就是诗人眼中周人和东人对这条公路的不同感受。情景交融,引出无限的悲凉和凄苦。

第三节中诗人用获薪不能让水浸湿,来比喻东人再也受不了摧残了。刚刚砍下来的柴棍,都能用车子装载使用,也该让劳苦的东人们休息休息了。这里“获薪”和“惮人”形成了对比,表现人的待遇还不如物。

从第五节后四句一直到最后,描写的都是诗人在仰观天象。诗人看到了天汉、织女、牵牛、长庚、天毕、北斗、南箕等天象,他用这些来比喻西周的剥削者,诗人把自己的怨愤诅咒,移加到繁星上去,进一步刻画出那些贪婪统治者的形象。诗人将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统一在一起,做到了兴中有比,比中有赋,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诗意更加深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诗经:小雅~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