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万灵丹”,读书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自己是从什么时候爱上读书的呢,大概是从高中的时候吧,因为我们学校要评选自治区示范高中,坐在我前面的同学给我一本书,让我带回家等学校检查完再带回来,我记得那是一本郭敬明的小说集,里面有包括《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多部小说的合集,当时我没多想就收下放到家里的书架上了,因为我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所以除了学校必学的课本就没读过什么书,不过有个周末在家实在无聊,我就把那本郭敬明的小说集翻开看了一下,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情节所吸引了,然后就认认真真的看了下去,不过看到后面都能猜到小说的结局了。不过当时还是很佩服郭敬明,一个高中生能在高考这么个节骨眼上写出这么大篇幅的小说也真是有才,不过之后了解了韩寒就知道这样的天才作家还是很多。

很多朋友劝告我说你要看《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水浒传》、等中国历史名著及世界名著,可是我本人却是无论如何都看不进去那样的“宏伟制作”,我本来就对历史不太感兴趣像《三国志》和《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尚且能有所涉猎,像《资治通鉴》和《史记》这样的书籍却是打死也不想看的,我喜欢书籍类型也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刚开始读书时不加选择的读,就像一个饥不择食的人看到食物就像吞下去一样,读书就像人吃杂粮身体好一样,我认为每一本书都有其蕴含的价值,只是有些人暂时还不能理解书中奥妙。现在的书籍琳琅满目,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才能不浪费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并阅读和消化。这就像会吃的美食家总能找到自己擅长打理的食材并做出自己喜欢的美食一样,我现在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书籍。

我读书的时候先看一本书的书名和作者,然后看这本书的目录,最后看书的出版时间和字数,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看古诗和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来是我比较懒,不想因为看不懂古汉语去查古汉语词典,但是我不能否认很多古诗词写的很好,比如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种非常大气的诗词,二来是散文让我感觉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它可以作为一种欣赏的题材供人品读,却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引人深思的道理,有点像奢侈品,看着非常精美却有点中看不中用的嫌疑,如果仅仅是为了放松身心读读还尚可,不过也不能否认散文也有写的很好的比如林清玄的《百合花开》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非常好的散文,只是比起这类体裁,本人更喜欢读随笔和杂文体裁的文章。

现在我成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每天都离不开书籍,随时随地手里都有一本书,不管是在工作的空余时间或是坐公交车时的琐碎时间都会拿一本书看看,有时竟因为看书太投入而坐过站,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下车后再往回走一站就是了,刚好可以多走走路,锻炼身体嘛,随着读书越来越多读书的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刚开始一周才能读完一本书,现在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小说。同时,我喜欢看纸质版的书籍,每每翻开一本新书,油墨的香味沁人心脾,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看起书也不费眼睛,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当今的社会能坐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的人实属不易,因为大家都很忙碌,都忙着挣钱,忙着提高国家的GDP忙着自己各种各样的事情,内心变得很浮躁,很难沉下心来静静阅读,即使在书香味浓郁的大学里面,也很少有人能完全投入的读进一本书,走进读者的内心和自己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大家都是随时随地抱着自己的手机看个不停,一会刷微博,一会看看朋友圈,一会聊聊微信,最多看看朋友圈分享的文章或者微信公众号里面的文章等等,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其实不利于个人独立思维的养成,也不利于自身对知识的汲取,常常是读完就忘很难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当今人们的心态浮躁也是造成这种现象泛滥的根源,大家把物质的东西看的太重因而忽视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充噬着人们的大脑,满脑子想怎么发财怎么富有,却撇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中的知识可以让人受用终身,那些用前人一生提炼的精华难道不正是大家能发家致富的捷径吗?大家没有发现是因为眼拙,就好比本来有一块黑黑的像煤球一样的东西在你的脚下,由于你的无知你会一脚把它踢开,殊不知那是一块价值连城的乌金。

我看书有时也是受了作者的人格魅力的吸引才看的,比如在看书之前我会在网上查一下作者的资料然后再看看作者的书,我认为每一位作者写出的东西多多少少都与自己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纯杜撰的书籍微乎其微,既不真实,也无法真正深入人心,感动读者。

年轻的我喜欢读一些青春励志类的书籍如李尚龙的《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要么成功,要么出局》,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严宝暄《晃荡青春》等这类书籍,因为这类作者年龄都和我相差无几,经历也值得我本人钦佩。比如李尚龙,军校毕业的这个小伙子本来可以分配一个很好的工作,大学期间因为自己非常喜欢英语而参加cctv英语风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当部队准备深造他时,自己却义无反顾去新东方教英语,在新东方任教的过程中深受学生的好评,之后又做导演和编剧,虽然我看完他导演的作品感觉不是很专业,但这位90后新锐作家确是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勇于追寻自己的内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为了一个所谓的铁饭碗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他的书中,他并非直接的抨击那些做着稳定工作的年轻人,而是提醒当下的年轻人如果你有能力又不甘于做现在平凡的工作时,你可以试着学一些东西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头脑一热辞职创业或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当年把自己爱好的事情学的非常精非常专并且可以以此养活自己时才要考虑是不是要改变人生的方向,这种非常理性的思维模式不正是当下年轻人最缺乏的吗?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很多年轻人干了100件事情而没有一件事干成功,即使这样也没什么,但是每次做完一件事都要给自己做一次总结,从这件事情里你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即使是一次失败或不愉快的经历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避免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

年轻时读些这类文章可以给你提供很所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惯犯的问题引发个人的思考和启迪,总比读一些靠着一张张“花瓶”脸的那些俊男美女们,随便用低劣的文字记录一些生活的琐事,并且把自己p过图的照片做书籍插页的那些人强多了吧。

除此之外,我还看了一些外国文学,比如读村上春树的书你会觉得他的书是那么的干净清新,就像你吃了一碗日本的香米饭,不用就什么菜就能狼吞虎咽的把一整碗吃掉,读川端康成的书你会感觉非常的清淡,那种文字仿佛触手可得的平常感和真实感让你脑中立刻呈现出书中的画面就像在看一部文艺电影一般,读渡边淳一的书让你感觉到人物内心的那种细腻,作者把两性关系解读的很透彻,把情色的部分写的很自然而又不猥琐和肮脏,故事的情节设计的也非常好。杰克伦敦的书让你感受人与自然抗衡时的那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左拉的书反映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痛苦进行了震撼描写,毛姆则以冷静客观甚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巴尔扎克那充满滑稽和神怪的创作,莫泊桑对人性的嘲讽和对故事情节大胆创作,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真实面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