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四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四(1123)

今天说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理解性教学理论。

早在20世纪末,柏金斯、加德纳等国际知名学者就已经对理解性教学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

理解性教学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至的。它的产生与多种教育教学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其中,解释学为理解性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借鉴。解释学关注人类的日常生活,认为基于理解而取得的经验是能够直接指导人类生活实践的。接受美学也极大地丰富了理解性教学的理论主张。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是需要读者参与,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也就是说,读者或教育者在解读文学作品之前,是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就是在上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理解性教学应运而生。

理解性教学是以理解为其实质内核和特征的教学。从实质的内涵看,理解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以文本为媒介进行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达到彼此的认识、思维碰撞以及情感感染,实现人生意义的提升。具体可以从理解性教学的目的、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说明理解性教学的特点。

1.理解性教学是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

理解性教学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以学生理解为重要目的,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意义的建构的教学。主题教学从文本的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挖掘、感悟、创造,是以连接着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为始终的。面对文本,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的主题有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在对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解进行价值澄清或价值引领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又有更深程度的理解。如窦桂梅校长教学的《朋友》、《炮手》、《祖父的园子》等课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理解性教学尊重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一个平等对话过程

主题教学中,主题的挖掘和确定的过程,同时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个性的解读,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在《达芬奇想飞》绘本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之间是交互作用的,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行为。而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绘本又作为重要的“物理”情境,为教师、学生提供自由地发现与想象的空间,教学过程在动态生成中进一步实现了学生自我学习意义的建构。

3.理解性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唤醒

主题教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核心就是儿童立场。这一思想重在发现儿童,理解儿童。课堂教学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每一天儿童的学习就是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中发生的。而在什么样的课堂中,学习才能真正地发生呢?那就是基于发现与唤醒的课堂。教师要有一颗发现儿童的心,由心去指引自己的一双期待的眼睛去碰撞到另一双渴望学习的眼睛。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即时生成性的资源转化为具有教学价值的课程资源,则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在多维对话中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创生。比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学生提出“为什么偏偏是乌鸦喝水,而不是麻雀或者白鹭?”“为什么小石子是一个个衔起来的呢?”等很多问题。关于选择乌鸦来喝水还有很多原因,教师不一定要和一年级的小朋友说明背景,也没有必要告诉小朋友在文学创作上有一个关于如何选材的学问,但是,教师要呵护鼓励这样的生成,因为它会给教师和学生无尽的好奇与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