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看见”的旅程

坦而言之,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也许正是走过的弯路,或者路上踏过的坑,才会让我有所觉知和感悟,就像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我想记录下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被看见之路,希望我们和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拥有更多的“看见”,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所区分的看和看见的不同是:

看是用眼睛看,看见却需要用心看。

在孩子刚出生时,彷佛一个柔弱的小生命像天使一样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看见他们每声啼哭声背后的饥饿和关怀的需求;

我们看见他们每声欢笑声背后的满足和欢乐的感觉;

那时候,我们与他同悲同喜,他们的生命安放在我们的眼里,他们的灵魂更是在我们心里被呵护。

那时候,我们不仅看,更是看见......

慢慢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经由我们而来到这个世界,但独立于我们的人。我们对孩子的心门开始一点点关闭:

开始在他们身上加入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角色中的需求和期盼;

原本属于我们自身的匮乏感希望藉由孩子来替我们填满;

原本属于我们自身的情绪发泄却在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中一并让我们幼小的孩子买单;

我们有太多自以为是爱的东西,却是恐惧,是占有,是控制,却不是给予自由意志的无条件之爱.....

渐渐地,我们开始了失明阶段,只看孩子而看不见他们了.....

这时候,在他们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和标准时,我们就会河东狮吼,比如辅导他们写作业的时候,但是在网络上看到很多辅导孩子做作业到情绪失控的案例一般都是集中在孩子的低幼阶段,除了这个阶段的父母相对年轻之外,大家有没有考虑是因为什么呢?

临时插播一个自我练习的小游戏,我们用手在自己的额头上写一个大写的e展示给别人看。

有多少人是开口朝向右,又有多少开口朝向左。

一般反着画,即开口朝向自己左边的都有用户视角,也就是换位思考能力。

其实,低幼阶段的父母在辅导作业时候容易情绪失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因为小学低年级的科目对我们来说不用头脑思考,靠本能反射都能做个100分,我们却忘记站在一个智力水平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的角色上去思考和理解他们,这时候,我们没有看见他们。我们说的很多负面的话语会向利剑一样一根根射向幼小的孩子,

这些利剑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再做一个换位思考的练习,感同身受下:

现在闭上眼睛,深呼吸,幻想你的对面站着一个你深爱的人,他对你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个你都不知道?你看看人家怎么样,而你呢?…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好像一个人站在孤独的山顶,四周空空荡荡;又仿佛沉溺在海底,拼劲全力却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感觉要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同样,闭上眼睛深呼吸,如果我对你说:别担心,我在这。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你一定会想出更好的办法的,加油。我爱你…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受到爱和链接,生命放佛被注入了能量而变得有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直达成功的彼岸。

可惜的是,我走过的是前面所描述的弯路,我在孩子拼尽全力考试失常时候,却没有为他送上安慰和鼓励,反而给予批评和指责,那是我的失明阶段,我没有看见孩子,如今剩下很多自责和忏悔,因为我们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和语言,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生来本自具足,就是收集各种负面情绪和负面体验之后,我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变得谨小慎微,变得自卑,即使我们冲动发泄之后去道歉,那些话语已经犹如钉下了一枚又一枚的钉子,即使我们取出了钉子,但留下的疤痕却难以完全消除,需要靠一生去疗愈和挣脱这些束缚我们的牢笼。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一对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个高赞回复戳心了:“我不相信有一张刀子嘴的人会有一颗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梆梆的冰冻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种。”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不仅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要看见孩子,更要看见自己的“刀子嘴”!

这时候,有的朋友可能觉得道理都懂,情绪总是先于理智到达,情绪上来了,一切就控制不住了,就好像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修我们的心态,去察觉情绪再到到刻意练习,也就是不仅看,要看见,更要学,要学习,即学而习之,多加练习直至内化成一种自然的习惯。这中间也是我们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

比如我拿我和孩子亲身经历的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孩子对我们来言都具有两面性,一面天使一面恶魔,其实恶魔那一面是来渡我们的。

有一次我在陪伴孩子的期间,孩子恶魔的那一面无缘无故地冒出来了,开始蛮不讲理,负面情绪波涛汹涌,这时候很容易激起我们的对抗情绪,脾气很容易上来,就在自己要火冒三丈的时候,我觉着自己学了那么多道理,不能再依靠本能去反应,这是个学而时习之的机会,于是我就开始察觉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最怕的就是被看见也就是觉知,比如一个人对着镜子可能就哭不出来,当生气时意识到自己在发脾气可能就缓和下来。察觉之后我开始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人表现出的愤怒,威胁等情绪,可能是自己对自己撒的谎,是自己对自己无能感的一种诠释,负面情绪背后可能藏着孩子的恐惧、压力和无助,这时候我们该回应的不是怒喝,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爱和支持。这时候我去拥抱孩子,给他理解和关怀,孩子平静了,我自己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升华。中间我对原本就知道的一个道理有了更深的感悟:原来我们称之为学习的是让我们不仅仅是学,更要练习,不然知识和道理就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知识是需要我们刻意练习,每日精进的。是啊,很多真理也会在我们的精进中被感悟到。

以上就是我 看见孩子到 看不见孩子 再到 看见孩子 的过程。

孩子终究会逐渐长大,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就如同龙应台在《目送》所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孩子终会独立于我们生活,那在我们交集的这段路上,除了珍惜之外,还有两句话和大家共勉:

用心看见

用爱行动

不要等一切远去时空悲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一场“看见”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