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疫情持续有四周了。想想四周前的日子,有点恍惚、有点遥远。毕竟,这四周过得的确有点慢。
是的,不可否认,西安疫情从最初爆发到现在,有很多地方、很多事情有待提升。这是客观实在,无可辩驳。
作为我,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整个舆论阵地的沦陷,真的非常令人难过。
从最初的“我不是平民百姓”,到“买馒头被打”,到“我没有卫生巾”,到“一码通”等等一系列非常有话题感的新闻,无一不是在暴露西安的黑暗面。是的,这些事件是真的,尽管我在一直期待,但最终也没能等到温暖的反转。
直到今天,说到青岛,我脑海中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38块的青岛大虾”;说到雪乡,想到的是违背商品价值规律的各种费用。我真的特别不希望有一天,提到西安,别人想到的是“我不是平民百姓”,再配上个神秘的微笑。
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想赘述。但是,这次疫情的舆论阵地几乎一直都是自媒体的狂欢,主流媒体的声音弱到无法形容。
而正在此时,浙江的疫情也在持续中,但是我先后看到了如下新闻:确诊司机自责致歉;女民警疫情加班无法回家,朋友圈打趣老公“估计你要换老婆了吧”;抗疫情侣终于求婚了;男民警战疫加班,长时间无法回家,妻子微信“你还记得你老婆长啥样不?”;“黄晓明收到《强制休息令》”等等。这些都是底层的、细小的、真实的而又异常温暖的故事。来自群众、直戳人心,非常容易让读者共情。就连隔壁邻居河南,大概都从浙江那儿学到了精髓,前天发了一个在校大学生边排队核酸边捧书温习的新闻。再看回西安近期主流的正能量新闻,大都是请战书和宣传片。长安大学志愿者请战书、各大医院请战书。是的,这些肯定值得弘扬歌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从新闻的角度,毕竟疫情也两年多了,这些事件或许已然难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话题感。
以下是我想要说的。
西安就真的充满了黑暗和不堪。真的没有具有浙江同等风格的新闻素材吗?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的。
通知封控的那天下午已经接近6点钟下班时间了。非常突然。产业园通知当晚12点清场。我们公司运营和后勤的同事,瞬间开启忙碌模式。组织员工打包我们的生产工具---电脑。说起来挺简单的。但是你可以想象台式电脑,主机和屏幕要快速妥善包好其实并不容易。上哪儿找那么多纸箱,包装不好磕了碰了怎么办。尤其一部分电脑还是比较贵重的某品牌一体机。而且我们公司几乎都是女生。搬运也很成问题。而那天晚上还几乎打不上出租和网约车。我想说,But。所有人几乎是倾其能力,尽可能的去抢时间把电脑运回家。我们的IT同事忙到了凌晨两三点才最终离开。后面公司做了一个视频展示小伙伴们在家办公的场景。什么样的“办公桌”都有。看着很有趣,也很辛酸。疫情之下,我所见到的我们每一个小个体,都是尽己所能在保持工作。是的,有人可能在说,那是你们的工作啊。说的没错。但是,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日益有话语权,不就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个体一点一滴努力共建出来的吗?反之都不去工作了,何谈GDP?何谈强大?何谈话语权?这其中的每一位小个体难道不值得发、被歌颂吗?
由于周围小伙伴不幸感染,我作为B类需要被集中隔离。第一时间知道的时候,还是有些害怕的。但是很快平复下来之后,和其他相关的小伙伴们交流。我们没有一个人有有一丝一毫的抱怨。都在宽慰他不要有心理包袱,病毒面前每个人都是无辜的。而据说小伙伴自己本身很自责,觉得自己牵连到了大家。这和浙江的确诊的哥不是很像吗?我想这样温情的事情在西安肯定也有,而且很多。这些难道不值得被发掘、被宣传吗?
我在确认需要被隔离之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左邻右舍,让他们在楼道活动时注意防护。其中一位邻居(平时并不熟悉)宽慰我不要有压力,表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告诉他。另一位邻居姐姐宽慰我,疫情并非我们个人能左右的,让我放宽心,为我加油打气。大家获悉后,第一时间都是鼓励和宽慰。这些温暖难道不值得被发掘、被宣传?
酒店隔离期间,工作人员也都在尽可能的照顾到大家的需求。甚至还会逐个打电话,问隔离期间还有没有其他需求没被照顾到的。还建立了微信群,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交流互动。这些细致的服务难道不值得被认可、被宣传?
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事件或场景。但是,当你剖开每个群体,往下深挖,你会看到非常具体的个体形象,这种鲜活、真实、感动也的的确确大批量的存在于西安这座城。真心希望主流媒体可以参考浙江新闻风格,真正走到群众中来、挖掘属于群众的新闻,不说大放异彩了,起码是做到一定程度的宣传。让其他人看到更多样、更真实的西安。
当然,也希望西安能够真正的自立自强、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