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辜负了《三块广告牌》:去他的爱与原谅,我偏不!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出来,备受关注的《三块广告牌》大热倒灶,得了个最佳女主角。

微博上,还有大V@阑夕开盘口预测今年的最佳影片。

虽则最佳影片被《水形物语》给摘走了,可我觉得《三块广告牌》是今年最值得看的电影。



01

血亲复仇也好、同态复仇也罢,复仇一直是人类的基本母题。

金庸有部非常重要、却相对冷门的作品叫《连城诀》。

里面铺陈了人性大大小小的恶,逼死自己女儿的父亲、心机深沉的师傅、狼心狗肺的丈夫。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万震山夜半起堆尸砌墙的鬼气森森。

书里唯一可以作为救赎、绿菊一般淡雅的凌霜华,也是被自己父亲活埋而死。

甚至为了算计丁典,凌退思知道丁典见了女儿棺木肯定情绪失控不能自已,便特意在棺木涂上了剧毒的金波旬花。

《连城诀》里没有尽情复仇的畅快感,它的主角狄云犹疑软弱、痛苦思虑,把所有的情绪都收了起来,只留下一缕永无断绝的此恨绵绵。

私以为,这才是最能体现东方复仇情态的作品。


《三块广告牌》讲的同样是复仇下的人性。

一个母亲米尔德莱德,自己的女儿被强奸致死,尸体被泼油烧焦。

大半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凶手。

一腔愤懑,无从宣泄。


问责办案警官吗?

小镇上的所有人都知道,威洛比警长是个好人。

没有找到凶手,不是因为他的敷衍了事,而是因为他已经排查了所有线索,仍然一无所获。

即便知道警长患了癌症,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依然要报仇。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血债血偿,这是基本人性。

如果你上天入地、穷尽碧落,都找不到恶人来对你的痛苦负责,那怎么办?

那就生造出一个出来。

人,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脆弱的容器,盛放了超载的痛苦,必然会爆裂。


电影的最后,一个悲伤的母亲和一个被开除的警察,一起去寻找凶犯报复。

有人说这是最后的治愈,要我讲,这就是人性的延宕。

如果在结尾里看到鸡汤看到和解的,那说明你还很幸运,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失去。

真正让这两个彼此仇视的人走到一起的,不是所谓的和解——

而是面对无可奈何、面对必将失去的一种接受。

和解代表的是:我原谅你。

而接受代表的是:就这样吧,算了,我没力气计较了。

要搞清楚,这种算了吧,我不追究了,不叫原谅。

可能,人类的韧性也正于此:再怎么愤怒痛苦,只要还想活下去,就一定能找到消解之道。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道里。



02

人生在世,遇到伤害怎么办?

想要逆来顺受认命,发现又远远做不到,又怎么办?

很多复仇的电影流于浅薄说教,是因为它们总在讲学会和解才是自我救赎。

但事实上,正是因为温暖治愈在现实生活中稀缺,我们才会幻想在电影里补量。

大部分遭遇到生活重创的人,不会和解、没有救赎、不再期待、渺于未来。

他们仅仅是活在默不作声的巨大绝望中,而已。

总是和被害者讲救赎这种论调,不会成为和解,而更像是一种冒犯、一种道德绑架。

《三块广告牌》里安排了全片最絮叨、傻白甜的前夫女友说了一句:愤怒只会招致更深的愤怒。

这个设定,基本可以看成深藏在电影背后导演的反讽。

我姐的《透明人》里有一期,是讲性侵犯的。

一个老师侵犯自己未成年的女学生,后来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受洗信教,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那个被侵害的女学生知道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说:

我都还没有原谅你,凭什么上帝可以替我原谅你?



03

和解、原谅的困难,在于这个行为是反人性的。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复仇者的后代。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如果几万年前,河姆渡的某个人类先祖族群内的一个孩子被杀,那么具有复仇基因的族群会选择报复,有仇必报的名声传出去后,其他族群不敢轻易招惹,所以存活概率就会变高。

与此同时,没有复仇基因的族群,就会慢慢灭绝。


在人类文明系统,一直在更新、迭代、打补丁,却永远没办法把复仇这个系统bug给修复好。

因为复仇,具备道义上天然的正当性,却不具备合法性。

而现代文明存在一个基本共识:法制。

法律本身是至高无上的,杀人者违法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可是当对于杀人者的制裁结果出来以后,无论受害人满不满意这个结果,都必须接受。

这就叫做程序正义。

他杀人违法,你复仇杀人也是违法,一旦僭越了法律的位置,把自己作为裁决者,这种行为本身就丧失了合法性了。

你不能用“不正义”去维护“正义”。

我们再次回望张扣扣案,就可以发现,礼法二字,虽然总是连起来说,但是“礼”与“法”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社会稳定考虑,法必须大于礼、大于孝。

但是从民间舆论和老百姓最直接的心态出发,民众对于道义正当性(简单可以理解为复仇)的需求,是远大于合法性的。

张扣扣案件下为数众多的支持者,就可见一般。

人数多寡,只意味着某种潮流,而不是绝对正确。

既诛且旌的逻辑,是走不通的。

没有人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随意裁决他人的死生。



04

这个世界上,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痛苦和伤害的人们,才能互相理解什么叫做失去。

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某种真相:我们不仅是复仇者的后代,甚至我们自己就是复仇者。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愤怒的母亲、那个愣头青的警察、那个广告商、那个侏儒。

我们就是他们的集合。


我们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平庸复仇。

向软弱复仇。

向琐碎复仇。

向假大空复仇。

向偏见复仇。

向傲慢复仇。

甚至,向梦想复仇。


我们必须要放弃对于公平世界的幻觉。

我们必须要接受生活本就不美好的人生设定。

或早或晚,我们终将明白: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

可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呢?

含着心头一口热血,按住胸间一腔孤勇。

还是要提枪上马,干他娘的一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斯卡辜负了《三块广告牌》:去他的爱与原谅,我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