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知道打工旅行这个概念的时候,我31岁

发一篇旧文。写于2011年,给《打工旅行》这本书写的书评。


从豆瓣上知道打工旅行这个概念的时候,我31岁。

深以为憾,就这样与新西兰的打工旅行失之交臂,这辈子也没有办法再去体验。当然并不是说,我这辈子没办法去新西兰,也不是没办法边旅行边打工。只是,在新西兰,在我30岁前,边打工边旅行365天,已不可能实现。

2007,08年,我在广州工作,因为地域的关系,经常去磨坊论坛看一些户外的帖子,从那时候开始知道亚航,知道廉价航空,知道东南亚深度游,知道背包客文化--不得不说,南方的背包文化远比北方发达,这应该是文化的差异之一,我想大概是东南沿海地区历来有下南洋之风,南洋即今日之东南亚,因此无论在地缘,还是在文化交流上,都较北方与东南亚诸国更为亲近,--题外话。

那时候在磨坊上看的帖子,后来想来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迟到的间隔年》作者东东的原贴,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旅行也可以这样。而恰好在07年生平第一次走出国门,半公务半旅行的游览了三个国家,人的眼界也开始开阔起来,禁不住跃跃欲试的想去尝试国外的自助游。于是定在09年,自己选的第一个地方是巴厘岛。然后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因为各种临时的以及长久的决定,09年上半年从一份做了6年的工作中辞职。于是有了时间,巴厘岛,龙目岛,吉利岛。后面两个是没有在原定计划中的地方,然而这种未知的行程却格外有意思,刺激肾上腺素,让你上瘾。于是我就这样爱上了自助游。

当然,那年还有一个机缘是,09年上半年,工作地点回到北京,认识了一帮玩户外喜欢自助游的朋友,于是,在那次岛屿之旅回来后,又跟他们中的一些朋友去了西藏,这又是一趟计划外的行程。但是玩的却异常开心,因为之前一年08年3月的事件,09年的西藏游爆棚,分外火热,只是我们去的都是人少的地方,山南桑耶寺,青浦修行地,拉姆拉措湖,只为看一眼传说中的前身今生,只为,山顶那一丛盛放的蓝莲花。

再回北京,面对房子车子的压力,面对父母对我们孩子票子的期翼,又开始找寻工作,开始在这个茫然的城市随波逐流,一份工作,朝九晚五,只是知道躯体中满满盛着那个想要去旅行想要在路上流浪的灵魂,生怕一不小心就撑破了躯体,破茧而去。

机缘再起,新工作上班第一天,看到办公桌上静静躺着的样书,《迟到的间隔年》。哦,忘了说了,我的工作也跟书有关,卖书人。于是逢人必推,尤其是那帮一起玩户外玩自助的朋友,然后看着间隔年这本书慢慢火热,间隔年从一个概念成为一个话题。再到后来的《背包十年》,就更是将旅行书这个市场炒热的一塌糊涂,而我竟然也赶上了。这也算是在这个公司工作的骄傲。因为你总能碰到一些不同的书,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社会热点,并参与其中。比如09年的李开复辞职创业办创新工场,出版自传《世界因你不同》,11年的乔布斯辞职,离世出版自传。如果说,2011年,我最有幸的一件事情,是全程参与了《史蒂夫乔布斯传》国内出版的全过程,那么倒推一年,2010年,我最激动的事情是见证了《背包十年》的火爆畅销,而这本书正是在,当年我负责的卓越亚马逊引爆,看着这书的销售一路飙涨,那份激动很难言表。自此而后,各种旅行书,层出不穷,无论是西藏游还是东南亚游,无论骑行还是花甲背包甚至沙发客,而我们自己也陆续在推出,包括后来也很畅销的《搭车去柏林》《一路向南》。

前几天《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因为工作认识,才发现我们有共同的好朋友,进而成为好朋友)打电话跟我讨论旅行书市场的问题,有时候,我偶尔也会想,这个旅行书的市场,到底还有多大,还禁不禁得住这一窝蜂的出书,但是再想想也就释然。我们国家闭关锁国了多久?改革开放也不过才30年,整整一代人。当80后,90后,00后慢慢成长,当我在20多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完全没有听说过不敢想象的那些概念,间隔年,打工旅行,背包客,环游世界,沙发客,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是耳熟能详,他们要做的是了解,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因为大环境在变,我们也在变--而我们的生活,不再是一成不变。

想起这,不禁又想起LP,去年去了一趟柬埔寨,拿了一本LP,然后就看到那些老外,几乎是人手一本LP。而我们能打造出自己的类似LP这样的品牌旅行书么?话题漫无天际越扯越远,但是我又想起一个勉强扯上关系的话题,就是马英九去年的的竞选宣传广告,《爱情签证篇》,网上也是火的一塌糊涂,而在我们这边,大陆的旅友,驴友们,看完之后无不艳羡,124国的免签证,不知道我们大陆什么时候能实现?我想这个过程,也恰好是我们的旅行书大卖的过程,也正是“打工旅行”、“背包客”、“间隔年”这些旅行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过程。

如果2012不是世界末日,未来,还足够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知道打工旅行这个概念的时候,我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