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这么系统而又完整地读梁实秋的散文集,没想到这么有趣,于是枕边书又多了一本。
毫无疑问,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我想梁实秋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
徐志摩说:“跟他在一起,热闹就不愁。“
这份热闹,我已经从他的这本《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趣味散文集中体会到。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曾用36年的时间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是我国翻译莎翁著作的第一人。
《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这本书收录了梁实秋65篇散文,文笔幽默诙谐,写尽了人生百态,有的篇章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其中包含了处世哲学、乐呵方式、回忆杂谈和美食美味等一些内容,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意趣。
一、处世哲学之“钟“
“这面钟没有给我送终,倒是六七年后,因空气潮湿而机器故障,我给钟送终了”,梁实秋在《钟》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读起来有点让人忍俊不禁。
钟是不可随意送的,因为“钟”和“终”同音,“送钟”等于“送终”,不吉利。所以即便你是送了钟,你也不可以说钟,你可以改一个词,比如”计时器“。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同表哥一起出差,途中,表哥让我拿一把梳子给他梳头,但是他随口就改了一个词,让我拿一个”拢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家乡才有这个词,就是拢一拢头发的意思。
表哥是老板,他比较忌讳说”梳“这个字,因为”梳“同”输“。这个事也让我笑了很久!
梁实秋说钟是很可爱的一样东西,由西方传进中土之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名之为自鸣钟。
二、乐呵方式之”点名“
我们对点名并不陌生,大家都是从学生过来的。
“出席的学生应声答‘到‘,缺席的也有人代他答'到',有时候两个人同时替一个缺席的答'到',全班哄笑“,梁实秋在《点名》的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这有种让大家似曾相识的感觉。
大学的时候我也替同学答过“到”,这位同学是我老乡,其实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她完全是一个好学生,我因为喜欢玩,有时候不去上课就去当地的各个景点游玩,那个时候,她总是督促我上课、督促我学习。
可是到了大三,她谈对象了,被恋爱冲昏头脑的姑娘课也不上了,人也不见了,我因为和她关系好,所以,学校的很多事情她都让我代劳。
但是,纸包不住火,因为长时间不来上课,终于被老师和学校知道,被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等折腾了一阵子,当时她这个事我回去跟我父母说了下,我父母还很庆幸我大学没谈恋爱。
可很多年后,剧情就有了反转,我的这位同学大学一毕业就和当初的那个男友结婚了,而我一直熬到被称为“大龄剩女”的那个年纪,我父母又反过来说,当初你为什么不和某某学习,在大学里就谈一个对象呢?
三、回忆杂谈之“利用零碎时间“
用现在流行语来讲,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和学习。
我们身边不乏有很多人会说,没有时间看书,真的是太忙了,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鸡娃,然后还仅剩一点点时间,我必须要刷下抖音或者小红书来放松一下,不然生活真的是太紧绷了。
梁实秋说他不太同情没有时间读书的人。他觉得不管多忙,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一天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
在《利用零碎时间》这篇文章里,梁实秋摘抄了《对青年人的劝告》这本书中的一段,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一个政治家兼作者。
于是,我摘抄了梁实秋摘抄中的一部分,很打动我,也很受鼓舞。
摘抄如下:
文法的学习并不需要减少办事的时间,也不需要占去必须的运动时间。
平常在茶馆、咖啡馆用掉的时间以及附带着的闲谈所用掉的时间,一年中所浪费掉的时 间,如果用在文法的学习上,便会使你在余生中成为一个精确的说话者、写作者。
你们不需要进学校,用不着课室,无需费用,没有任何麻烦的情形。
我学习文法是在每日赚六便士当兵卒的时候,床的边沿或岗哨铺位的边沿便是我研习的座位,我的背包便是我的书架子,一小块木板放在腿上便是我的写字台,而这工作并未用掉一整年的功夫。
我没钱去买蜡烛油;在冬天,除了火光以外我很难得在夜晚有任何光,而那也只好等到我轮值时才有。
四、美食美味之“锅巴”
看了梁实秋写的“食味”,就可以断定要是放在现在,他绝对是一个美食博主。
除了梁实秋之外,我们知道汪曾祺也是一个美食博主。
他俩写过的食物不下百种,东西南北,硬菜点心小吃,琳琅满目。还有人曾对比了他俩写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写法。
不过,我今天重点还是想聊下梁实秋写的“锅巴”,因为我在今年暑假回老家的时候,吃了我们“金湖第一灶”的“老鹅汤泡锅巴”。
“锅巴,一称锅底饭。北人煮米半熟辄捞出置笼屉中蒸而食之,无所谓锅巴。南人率皆用锅煮米至熟为止,因此锅底有一层焦饭,焦饭特别香“,梁实秋在《锅巴》这篇文章中是这样介绍锅巴的。
我这半夜码字,写到此,就特别想吃老鹅汤泡锅巴。为什么喜欢吃这道菜呢?为什么半夜会在这回味无穷呢?有的时候美食多半会关联情感。
比如这道菜是我从小吃到大的,“金湖第一灶”家据说就是用的之前原始的烧法,用大锅烧的,所以会带有小时候、妈妈的味道,和在家吃的味道很像,如果长时间不吃就会想。
红烧老鹅,我们一般是在夏天吃最佳,而我印象中,每次夏天家里来客人或者去别人家做客,必然是有这道菜的。
写在最后
你们看,梁实秋的散文写的都是些人间烟火,不愧是一代“生活家”,而我呢?最爱的正是这人间烟火!
这本书里的很多篇章,我还要去细细咀嚼、慢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