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人生自有境界

人生百年,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安稳平淡,有的人渴望轰轰烈烈,有的人追求物质,有的人渴望名声,有的人愿意成为焦点,有的人则甘于平凡。各种不同的选择,构成了百态人生。但是,无论人与人之间有多么不同,不断进取、勇于攀登,是祖祖辈辈一直在向下一代灌输的精神。

正是从这一点上,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读几首诗,感受一下何为更高的人生境界。

1

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名气不用说了,可谓妇孺皆知。它当然是一首写景诗,但是,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里,我们感受到的当然不仅仅是登楼望远,更可以理解为人生——越往上攀登,越能看到壮丽的风景。

2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我们曾经介绍过。飞来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一说是在杭州的灵隐寺,不管是哪一种,诗歌反映的都是作者登临到飞来峰顶后的人生感悟:站立在峰顶,根本不用担心浮云会遮挡住视线,我依然能够看清楚全景。

写此诗时,王安石只有三十岁,诗中流露的大气、格局、视野似乎都在暗示着诗人终将会卓然不群。

3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现代)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写于1961年,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为一幅摄影作品所题的诗。第一联是写实,描写照片的景色:暮色之下,松树立于高峰;第二联“无限风光在险峰”,既是实写又是抒情,更是名言警句,富有哲理。细加体会,诗中似乎有《登飞来峰》的影子呢。

4

上面几首诗,都是写景诗,写登高远眺时所见到的独特风景,如明才子唐伯虎那首诗一样:

登山      (明)唐寅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更有由此而生的人生感悟,领悟到人生恰如登山,只有不断进取,才会见到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可是,有的人会说:你所说的无限风光在险远处,可是我就是不愿意去,我宁愿在山低转悠,又何妨?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啊。

当然了,在崇尚个性的今天,“成为自己”、“遵从内心的召唤”,并不是坏事,但是,尽管如此,人生的境界却有高下之分。

战国时期的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种大鹏鸟,背像泰山一样宽,翅膀像垂下的云,扶摇直上九万里,背负青天,向南冥(古人理解的宇宙最南面)飞去。小鸟雀笑道:“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上下飞跃高达数仞,在蓬蒿间飞翔,这已经是最远的了,它又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可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了。

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秋天洪水暴发时,河伯(掌管河流的神)感觉河水很多,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它那里,它顺流东行,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一下子惊呆了,望洋兴叹道:“看到你,我才知道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

海神北海若于是说了一句经典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是由他的寿命、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决定的。

大家都很熟知的井底之蛙的故事,也是庄子的寓言,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生活在井底里的青蛙,会觉得天只有巴掌那么大,井底就是最舒适、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它哪里知道,天无边无际,海洋也是浩瀚无边啊!

同样,我们常常以为的舒适区、感觉到的幸福,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广阔的见识呢?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井的大小不同罢了。所以,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一步步向高处走,才会明白,原来真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古诗┃人生自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