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探胜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地藏王菩萨的应化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香火旺盛甲天下;壬寅年夏,笔者前往九华山寻古探胜,见闻、收获良多,今特与诸读者分享。

九华山

第一章:莲花佛国

“九华山,九朵莲,萧然凌云九神仙;佛国晚霞里,禅寺云海间,地藏苦行处,云崖留偈言......”这首歌词,将一座山的形胜、历史、底蕴阐释得淋漓尽致,令人对那座山产生无限遐思;而歌词所写的,就是“莲花佛国”九华山。

九华山,古名陵阳山、九子山,因九峰耸立、形如九朵莲花而得名“九华”。因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据说,最初传入九华山的宗教是道教,而九华山还曾为道教福地;东晋隆安五年,有天竺僧人杯渡由九华安禅峰至九华峰立庵修行,所以后世就有九华山佛教创自东晋一说。然而,虽然在唐朝以前九华山有宗教传入的可能,但始终没有兴盛起来,真正使九华山兴盛千年并且跻身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的,是唐朝的金地藏。

金地藏,又名僧地藏,是唐朝时新罗国僧人,原为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有“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之奇,曾说:“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遂落发为僧,浮海来华,远见九华山高耸于云端,遂到此驻锡。金地藏在九华山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时有美妇人作礼奉药,说道:“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石间潺潺,时人称之为“九子神”。金地藏曾下山到南陵,得到信士俞荡等人写献的四部经书,然后返回九华山,苦行清修;唐至德初年,当地诸葛节等人登九华山,见到苦修中的金地藏“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诸葛节等人痛心不已,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于是诸葛节等人出钱,购买檀公旧地,兴建寺庙,冒死请金地藏前往驻锡,金地藏应允;从此,九华山便成为金地藏修行弘法的地方。

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数十年,最终以九十九岁高龄坐化于九华山,从此,九华山便烙上了地藏文化的深深印记,此后一千多年来,以“莲花佛国”的美誉长盛不衰。

第二章:沿途风情

笔者素来神往名山大川,而九华山就是神往的名山之一,并且很久就期待到九华山观光揽胜,这个愿望直到今年夏季才实现。今年6月26日至6月28日之间,笔者就开启了池州旅程。

6月26日晨5时许,笔者就起床,洗漱一番之后,然后带上行李,赶往广州东站,乘坐k678次列车出发前往池州。k678次列车是火车,这是笔者第二次乘坐火车,这趟火车从早上6时38分从广州出发,到晚上11时07分到达池州,共用十多个小时。火车虽然较之高铁缓慢,但坐在车上可以有足够时间欣赏沿途风光,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种享受,可以说,这一整天笔者都在欣赏沿途风光。

列车从广州东站出发,沿途相继停靠东莞东站、惠州站、河源站、龙川站、定南站、信丰站、赣州站、吉安站、向塘站、南昌站、九江站最后到达池州站,足足跨越粤、赣、皖三省。十几个小时的行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笔者几乎全程可以饱览三省的山水风光,这是一种享受。粤北的平原、五岭的巍峨、江西的美丽、安徽的灵秀,各类风景尽收眼底;沿途铁路旁,那些气派的古墓和宏伟的寺庙,就像是一位位老者一样,在守望着这条神圣的铁路,令人心生敬畏。

列车一路进发,沿途停靠过十几个车站,但出乎意料的是,上车的人非常少,笔者所在的车厢、卡位更加人少,有些地方偶尔多几个人也是在下一站下车的,真正从起点到终点的人是少之又少。其实,人生何尝不如一列火车,有不少人与自己相遇后又匆匆离开,而自己也是在别人的视线中短暂停留后便匆匆离开,真正从一开始相遇到最终一起离开的人是少之又少。

第三章:夜宿池州

6月26日晚11时许,笔者乘坐的k678次列车正式抵达池州站,笔者为到达九华山下的池州境内而感到欣喜。随后,笔者带上行李,下了列车,出了池州站。

出了站之后,车站门口正站着一群人,向出站的游客“热情打招呼”,问游客是要坐车还是要住宿。当时,有一男一女围着笔者,男人问笔者是否要坐车,女人则问笔者是否要住宿,笔者当时也犹豫了一下,因为此前笔者曾打算到九华山下的老田吴村民宿住宿;但是后来笔者了解到九华山离这里路程比较远,此时又已夜深,遂决定先在池州站附近住宿一晚,翌日一早才前往九华山。当时笔者决定跟女人前往其附近的旅馆住宿时,那个男人还愤怒地与其发生口角,意思是女人抢了他的生意(他是专门接人到九华山下民宿的,有回佣);后来,笔者才从女人口中得知那男的专门搞高收费,据说一天就能赚好几千元。

旅馆女老板自称信佛之人,说她已经皈依三宝,从不打诳语,并称赞笔者这么年轻就能到九华山拜佛是了不起的事,笔者当时就回答她说到九华山非为拜佛而为探胜。跟着女老板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一栋楼房下,上到三楼就是她家的旅馆,其实就是一个套间式的民宿。女老板引笔者至一客房,这一晚笔者就在此下榻了,之后女老板还给笔者送来一些洗浴的东西,于是笔者就洗浴了,然后休息了一下,已至凌晨,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出发九华山,笔者很快就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6时许,笔者就起床了,然后起来洗漱、收拾行李,就退了房,并向女老板道别。出来之后,笔者先到附近商店购买了一瓶矿泉水,并打算再买一瓶发胶,可惜这里没有发胶卖。于是,笔者便出来,向对面的池州客运站走去。

第四章:直抵九华

6月27日早晨,笔者从旅馆出来之后,就直接过到对面的池州客运站,准备出发前往九华山。可以说,这是笔者九华山之旅的正式开始。

到达九华山之后,通过一波安检后,便前往前台,购买了前往九华山的车票,然后前往候车区候车,不久之后便乘坐7点15分的车出发前往九华山。这趟汽车是专程接送旅客前往九华山的,沿途没有停车,而坐车的旅客也非常多。这是笔者到达池州后的第一个早晨,此时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里大地,池州巍峨群山尽览无遗,山下则是一条条徽派村落,当地的群众正在田地耕作,好一派和谐景象。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汽车驶过“莲花佛国”牌坊,不久之后就到达九华山景区终点站。下车之后,笔者远远就能看到那巍峨雄壮的大九山群峰,欣喜不已。之后,笔者进入游客服务中心,购买了门票和车票,然后前往乘坐景区旅游车,正式进发九华山。车程约一个小时,几乎都在崇山峻岭中进行,沿途奇石、古木、渊壑、寺庙、墓塔等等,风光无限。

经过一段风光秀丽的车程之后,旅游车最后在迎仙桥总站停车,所有游客在此下车。下车之后,笔者在迎仙桥处检了门票,然后进入九华山风景核心区,正式开启九华山景区之旅。

第五章:袛园禅寺

过了迎仙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宫殿式寺庙——袛园禅寺。可以说,袛园禅寺就是九华山的守山之寺,相信很多初入九华山的游客都会首先进入袛园禅寺,笔者亦是如此。

据了解,袛园禅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关于“袛园”一名的由来,应该追溯佛经上所记载的一个故事——给孤独长者信佛,以黄金铺地为价买下波斯匿王家祗陀太子园林,准备请释迦说法,祗陀亦信佛而自动献出园林,于是这座园林冠有二人名氏,全称,“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成为释迹圣地之一。相信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僧讲述“祗园精舍”的故事,其实所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笔者进入袛园禅寺之后,先后游览了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三处重要场所,对宏伟的建筑及精美的雕塑感到惊叹。据了解,祗园禅寺原是普通的寺庵,住持乏人,殿宇行将倾塌;后来经长老商议,请伏虎洞的隆山禅师来整顿,寺庵焕然一新,香火日渐兴盛。隆山禅师圆寂后,寺庵先经大根禅师重修,再经宽慈禅师扩建,加盖了大雄宝殿,才使这座平凡的寺庵成为九华山四大禅林之一。九华溪水自袛园禅寺潺潺流出,经迎仙桥流下山下。

由于当时时间已近中午,笔者考虑到后面的行程还是比较多,所以就没有走完依山而建的袛园禅寺各处建筑,在参观完大雄宝殿之后便退了出来,向着下一处景点前进。

第六章:太白书堂

笔者出了袛园禅寺后,便向化城寺的方向走去,沿途寺庙、店铺林立,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九华街。在九华街途中,笔者见到了始建于南宋嘉熙初、青阳县令蔡元龙为纪念李白游九华而建的太白书堂。

九华山始盛于唐朝,它的兴盛离不开两位大人物的功劳,其中一位是金地藏,而另一位就是“诗仙”李白。据说,李白曾二游九华山,当时九华山名为九子山,是李白将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李白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又李白、高霁、韦权舆等人有共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诗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相传,太白书堂所在地就是当年李白游九华山时所住宿的地方,南宋时始建为书堂。真可谓:“谪仙栖隐地,千载尚高风。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多少个世纪以来,太白书堂就是进山游客追寻太白遗踪、先贤文化的胜地,为九华山这座佛教名山增添文化气息。现在的太白书堂,是供游客歇息的地方,笔者只在其门前稍作停留,便继续前往下一站。

第七章:化城祖寺

离开太白书堂之后,笔者沿着繁华的九华街走去,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涌涌,热闹非凡。走了一段路之后,狭窄的九华街口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处非常广阔的空间,而对面正矗立着一座庄严雄伟的寺庙,这就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

化城寺之所以被尊为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就是因为这里是金地藏生前的弘法道场。相传在金地藏之前,就有僧人杯渡、檀号居于此处,但山为因之以显。后来,金地藏至此苦修,恰逢诸葛节等人登山见之,非常感动,遂“出泉布,买檀公旧地敢冒死请,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楩楠豫章,土地生焉,断而斫之,珷玞琪琼,不求他山,肆其磨砻,开凿澞涧,尽成稻田,相水攸潴为放生池,乃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于是,九华山就开始了“莲花佛国”的经典传奇。金地藏在化城寺中弘化至九十九岁圆寂,为日后九华山成为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奠定基础。

笔者到达化城寺前,先在寺前放生池边欣赏周围风光,据说这里的放生池是中国最早的放生池,开寺庙放生池之先河。而后,笔者怀着十分崇敬之心登阶进入化城寺参观,化城寺分为进,前进为山门,中进为天王殿,后进为大雄宝殿。现在的化城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九华山历史博物馆,里面出展有九华山历代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地藏利生宝印、明朝《大藏经》、清朝青铜谛听像及地藏王毗卢帽、长靴。

由于化城寺的历史及地位在九华山各丛林中首屈一指,所以这里的游客非常多,笔者在里面参观约半小时便出来了。站在化城寺前,就能看到化城寺周围皆有高峰,犹如一朵莲花,而化城寺正好就在花瓣的中心花蕊上,难怪九华山以“莲花佛国”长盛不衰。

第八章:娘娘塔井

娘娘塔井,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前,分别有塔和井两部分组成。娘娘塔井同样是九华山上的重要古迹,相传它就是金地藏母亲往生的圣迹。

民间相传,当年金地藏从新罗国出家远来中国九华山修行之后,新罗国内的人非常怀念他,他的母亲更加想念他,于是就派昭普和昭佑两个弟弟前来九华山劝金地藏回国,然而,金地藏已决心在九华山修行一生,并不愿意回国,而昭普和昭佑亦喜爱这一方山水,遂亦留住此地,今九华山麓有二圣殿,就是为了纪念金地藏的两个舅舅的。

后来,金地藏的母亲亦亲自来到九华山劝说金地藏回国,但是金地藏仍然决心留此,于是其母亲亦不愿离去,就在化城寺与儿子相依为伴。金地藏母亲见儿子不愿归国,遂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竟至双目失明;金地藏见母亲失明,非常痛心,于是天天去寺前挑井水回寺为母亲清洗眼睛,最后其母又逐渐恢复视力。某日傍晚,金地藏在化城寺前诵经,而金地藏母亲就在寺前的井旁,她隐约看见儿子就坐在井中诵经,她心生疑惑,于是不顾一切纵身跃入井中,就此往生了。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识者皆言,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于是,后人就在娘娘往生的井上建造一座七层铁塔,以纪念娘娘,故名“娘娘塔”。

千百年来,娘娘塔井就与化城寺相伴一起,一寺、一塔也象征着金地藏母子的情缘。世人到九华山化城寺朝拜地藏王,同时也会在娘娘塔前朝拜地藏王的母亲。可惜的是,娘娘塔已于清末被毁,如今只剩下古塔基座,任人凭吊。

第九章:净洁精舍

在化城寺出来之后,笔者仔细观看导览图,发现月身宝殿就在化城寺不远处,然后又拿出手机导航,发现月身宝殿离化城寺只有二百多米,遂直接按着导航指示向月身宝殿进发。

路程走过繁华的九华街之后,就是一条长长的山路,顺着山路上去,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光岭。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导航给笔者指引的是一条比较偏僻的路径,路上的行人并不多;但是,笔者又“因祸得福”,一是这条路少人走所以不拥挤,二是这条路虽然偏僻但是是一条“捷径”,比走大路要省去很多工夫,三是这条路上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庵堂——净洁精舍。

在走完一段山路之后,忽然出现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两座寺庵,其中一座就是净洁精舍。净洁精舍始建无可考,原为古百子堂,民国后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比丘尼常洁师太募款重建,并易名为净洁精舍。笔者进到里面参观后,便退了出来。坊间传言,净洁精舍求子十分灵验(可能是人们仰慕于“百子堂”之名),加上又有“九华第一签”的神奇传说,致使这里香火十分旺盛。

出净洁精舍后,就能看到斜对面的广济茅蓬,那是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民国年间的寺院,同样香火很旺;由于时间关系,笔者没有进去,而是继续向着前方进发了。

第十章:青幽小径

从净洁精舍出来之后,继续向月身宝殿出发,那是一条比较长的山路小径,沿途绿树婆娑、绿荫荡漾,青幽无比,漫步其上倒是别有一番景致。

或许是这条山路比较偏僻的缘故,所以走这条路的人非常少,之前那些游客大概只到净洁精舍后就走回头路了。由于此前笔者走了多处景点,已消耗了一定体力,所以上这段山路的时候是缓慢前行的,每爬一段山路就休息一下。在路上,能遇到一些主动和你打招呼的人,和你交流几句就会问你要去哪里,然后就主动给你介绍山上有哪些祈福的地方;其实这些人就是用迷信的说法给你推荐哪里“祈福很灵验”,当你信以为真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路跟着你,直到跟你去到他所说的祈福的地方,然后再要你各种花钱。对于这种人,你无须理会,只需礼貌性地交谈几句话即可。

在这条青幽小径上,还有一座比较重要的寺院——上禅堂。据了解,上禅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由玉琳国师徒弟宗衍重建;乾隆二十三年住持僧忝石扩建观音殿,王文僖公赠额“秀观云林”;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住持僧开泰募款重建;光绪年间,由清镛禅师续建万佛楼;民国十四年住持僧霞光因其慈善有功,倪前知事赠额“佛国元勋”。自古以来,当地就有“九华山香火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寺宇唯上禅堂最丽”的说法。

说上禅堂香火最贫,想来有两个缘故,一是上禅堂所在的位置比较偏,二是上禅堂离月身宝殿的距离已经很近,香客们朝山时即使会经过此处也多会稍作停留便继续前行。笔者也是如此,在到达上禅堂时,并未入内参观,只是在寺门前稍作歇息之后便继续前行,在经过“金地藏茶诗碑”及“二昧庵墓”之后便正式登顶神光岭。

第十一章:月身宝殿

笔者登上神光岭顶之后,眼前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一条路前往小天台寺,一条路前往月身宝殿,此时日已正午,笔者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月身宝殿。

从岭顶到月身宝殿,是一条新开辟的下山路,当时由于这条路实在过于偏僻,所以令到笔者一度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能下到月身宝殿的,就在犹豫之时,恰巧遇到前面有几个上山的游客,于是笔者向他们询问前路情况,当确认前面就是月身宝殿时,这才安心向下走去。这条山路并不长,只走了约一百米,就看见前面丛林处现出巍峨殿宇,那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月身宝殿。

月身宝殿,是金地藏肉身塔坟(又名地藏坟)所在处,因佛家戒“肉”,所以称“月身”不称“肉身”,地藏菩萨又被当地人称为“月身菩萨”。据载,金地藏自二十四岁来到九华山,修行七十五年,至唐贞元十年夏,已经九十九岁的金地藏忽召门徒告别,时化城寺有“山鸣石陨,感动无情;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等神异现象,之后金地藏安然入寂。金地藏圆寂后,“趺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将入塔,颜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于是僧众们按照佛经上“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记载认定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九华山自此成为寰宇著名的地藏王应化道场。之后,九华山僧众将地藏菩萨肉身安置于化城寺后山上墓塔中,并建殿宇护持,这就是月身宝殿的由来;因地藏菩萨被当地人称为“九华老爷”,所以月身宝殿所在地又被称为“老爷顶”,又因有“基塔之地,发光如火”之殊胜法相,故又被称为“神光岭”。

据说月身宝殿中的地藏塔每六十年一开,开启后僧众要为地藏肉身理发、剪指甲,然后重新建造宝塔;据说地藏塔最后一次开启为民国二十年,当时梦参和尚有在场目睹。金地藏是九华山上修成的第一尊肉身菩萨,此后一千多年间,九华山前前后后修成了十几尊肉身菩萨,九华山亦因此而大名远播、香火鼎盛。由于月身宝殿是地藏肉身的所在地,所以这里的香客非常多、香火非常旺盛。笔者行至殿前,为表示对地藏菩萨的敬仰之情,遂以鞠躬之礼拜谒。当时笔者看到殿前殿后都有不少游客参拜,有甚者还三跪九叩、礼仪甚隆,其实笔者以为,平时只需心平行直,来到神佛面前就无需多礼了。

化城寺虽是金地藏生前驻锡之地,但主祀者却非地藏,而月身宝殿则是地藏的归葬、主祀之处,所以这里朝礼、祈福、诵经、悟道的人非常多,应该是九华山上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平时地藏法会亦会在此举行。笔者在月身宝殿停留约半个小时后,就开始下山,下山必经龙珠桥下陡峭的九十九级山路,这是象征地藏王九十九年人生的道路,当年老版《西游记》中“误入小雷音”一集的取景地就是这里。

第十二章:地藏禅寺

从龙珠桥下小径下来,是一段比较陡的山路,这时烈日当空、天气炎热,加上腹中饥饿,所以笔者加快速度下山。从月身宝殿下来的路很陡很长,所以笔者很庆幸上山时走了一条“捷径”。

走完艰难的山路之后,眼前忽豁然开朗,再走几步,眼前就出现一座非常雄伟的寺庙——地藏禅寺。据了解,地藏禅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今这座寺庙建的非常雄伟、庞大,其规模应该在九华诸庙中名列前茅。笔者从后山下来进入地藏禅寺,映入眼帘的就是地藏殿,殿中供奉着高大的地藏菩萨、闵公、道明及十殿阎王塑像,令人颇有皈依之感,这在九华诸庙中应该也是首屈一指。

地藏王坐谛听、闵公及道明和尚在左右护法,这是九华山各寺庙塑像的典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当年金地藏来到九华山下时,打算将九华山开辟为佛教道场,所以他就向九华山主闵公闵让和乞讨一袈裟之地,闵公慈悲,欣然同意,于是金地藏将袈裟脱下向天中飞展,最后袈裟落下,竟将九华山九十九个山头都覆盖了;闵公非常欢喜赞叹,并不食言,而是慷慨地将九华群山献给金地藏作为修行之地,并且让儿子出家成为金地藏徒弟,这就是道明和尚;后来,闵公自感红尘俗事已了无牵挂,遂又出家跟随金地藏学法。所以,但凡现在九华山为地藏王塑像,必在其左右塑闵公、道明之像作其护法,这也是世人不忘闵家父子施舍土地、钱财之功德。九华山的信众,都将闵公视为财神,所以当地人都将九华山上闵公殿称为“财神殿”,将拜闵公称为拜“财神”。

实际上,按照较早史料的记载,曾和金地藏接触的九华山人只有诸葛节、吴用之等,却未见有闵让和父子之记载。因此,笔者认为“闵让和”及“道明”名字其实是一种寓意,“闵让和”寓意怜悯、谦让、和善,“道明”寓意佛道明晓,甚至后世出现的“金乔觉”名字,也是寓意金王子近族、侨居中华、觉悟者。

第十三章:灵官奇象

前篇文章讲到,九华山上的地藏寺庙中地藏王像都有闵公像和道明像,这是源于闵公原为九华山主的传说;但除此之外,九华山上都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很多重要寺院山门供奉的护法神并非韦陀而是王灵官。

韦陀与王灵官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护法神,所以一般情况下是韦陀像被供奉在佛教的山门中,而王灵官像则被供奉在道教的山门中。而九华山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的应化道场,是被誉为“莲花佛国”的佛教圣地,但诸多寺庙中却不供奉韦陀而供奉王灵官,这种现象确实耐人寻味。传说王灵官者,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历代神仙通鉴》说其为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民间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之赞。而据《明史》载,(王灵官)本名王善,湘阴人,宋徽宗时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是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其实,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还是有一个传说的。传说古时候九华山的护法神为韦陀,一日韦陀外出,恰巧有一新科状元游九华山,当他来到月身殿看到地藏肉身后,并不相信地藏肉身是真的,于是手持铁锥去刺地藏肉身的腿部,只见伤口处有血液流出,吓得状元魂飞魄散,马上下山离去;韦陀回来后,看到菩萨腿部流血,细问之下才知道事情原委,顿时火冒三丈,就要追出门去捉拿状元,但菩萨不允,但韦陀执意要去,菩萨就约定若状元已过五溪桥则韦陀不得再追;于是韦陀追下山去,此时状元已过五溪桥远矣,但韦陀还是压抑不住心中怒气,于是用铁杵将状元打死,现在五溪桥附近还有状元坟遗迹(其实是明代户部侍郎汪珊之墓);韦陀打死状元之后,就被地藏菩萨逐出山门,改聘道教的王灵官作为自己山门的护法神。于是,九华山就有了王灵官做山门护法神的独特现象。

当然,九华山上众多寺庙中不但只有王灵官为护法神,还有韦陀为护法神的,传说固然神奇,但还是结合实际介绍的好。笔者认为,在佛教进入九华山之前,道教就已经进入九华山,所以道教护法神的信仰也许就是在那时流传下来的。

第十四章:徽味午餐

游完神光岭诸景点以后,笔者就正式回到九华街上,由于此时已经正午,笔者早上未吃早餐兼又消耗体能多,所以急着到街上的餐馆用午餐。

九华街毗邻化城寺,是一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是九华山的核心景区,亦为香客游人集散地。九华街上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笔者在九华街上随便选择一家餐馆就用午餐,餐馆里倒是荤素齐备,但笔者考虑到“入乡随俗”,这里毕竟是佛教圣地、地藏道场,所以笔者只点了石耳、西红柿两个素菜,然后进行午餐。笔者平生喜爱粤菜,但这里是安徽省,只有徽菜,亦是无奈之事。

用过午餐以后,笔者稍作休息,然后就继续出发前往下一个景点了。这个时候,笔者算是离开九华街核心景区了。

第十五章:通慧禅林

用过午餐之后,笔者就出来,向百岁宫索道的方向走去,途中遇到著名古刹通慧禅林,于是便登阶而上,进到寺内参观。

通慧禅林位于东崖西麓、九华街东南端,始建于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通慧禅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是仁义师太重修、圆寂之所。仁义师太,是著名的比丘尼,她生于清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世寿八十五岁,圆寂后坐缸,三年后启缸,已修成金刚不坏之身,是九华山有史以来修成的唯一一尊女性肉身菩萨,此后肉身就供奉于通慧禅林中,故而此庵声名远播、香火鼎盛。仁义师太,人如其名,毕生笃行慈悲仁义,悬壶济世,普度众生,广募功德,重兴寺院,无论生前身后,都备受世人尊敬。

笔者进入通慧禅林后,前往供奉仁义师太肉身的宝殿中,在师太真身前虔诚礼拜。笔者并非为祈福而礼拜菩萨,而是出于内心对肉身菩萨的尊敬,九华山是笔者心心念念的圣地,这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从金地藏到以后历代修成的肉身菩萨,他们都以一种清修、苦行、脚踏实地、农禅并举的精神在修行,他们并不贪恋尘世名利,而是真真正正的靠着自己的努力修成他们理想的正果,他们或者不是菩萨再来,但他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全身舍利向世人示现了真实的、平凡的佛法,所以他们本身就已经修成为菩萨;因此,他们的事迹值得世人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世人继承。

大愿无边,自利利他,或许这就是九华山文化的主题,也是世人仰慕九华山的缘故。参礼完通慧禅林之后,笔者就缓缓退出,继续向着下一站——插霄峰进发。

第十六章:索道神速

从通慧禅林出来之后,笔者继续向下一站——插霄峰。由于插霄峰的山路比较长,所以笔者是选择搭乘索道缆车上去的。

由于插霄峰的顶端是百岁宫,所以上插霄峰的索道就称之为百岁宫索道。笔者上到索道站以后,购票、检票入站,在等够人数以后,工作人员就安排我们进入缆车中,然后出发上山。百岁宫缆车与笔者此前所搭乘过的缆车不同,这里的缆车只是站着的,不过速度还是很快的,缆车从接近九十度的陡峭崖壁上迅速上升,只用两分钟就到达山上站了。沿途风景秀丽,可以近距离浏览九山群山层峦之风景,感受千百年来九华山僧侣大愿苦修的精神。

虽然乘坐缆车是要钱的,但当笔者看到沿途那陡峭危险的索道的时候,想到当年人们修建这条索道的艰辛和不易,还是对修路的前人心怀敬意。

第十七章:飞来观音

笔者搭乘百岁宫缆车,很快就到达山上站,出站以后,再走一段路程,就到达飞来观音峰,这是一处有着神奇传说故事的地方。

据相关资料显示,飞来观音峰,又名观音庵、天柱庵,位于东崖小天柱峰,相传始建于宋代。峰顶巨石直插云霄,如柱擎天,庵宇依峰就势,将“天柱巨石”盖在楼殿之内,有山门、小院、平房数间;殿内所供佛像即“天柱摩崖”浮雕观音大士像,身躯高大,神态安详,襟带飘动,栩栩如生,大有飘飘然乘风而来之势,故有“飞来观音”之称;因门额上嵌有石刻“悦来”二字,故又称“悦来观音”。

飞来观音峰就位于索道站前往插霄峰的路上,笔者经过此处时,只作短暂停留,然后便继续向着插霄峰的方向前进了。

第十八章:绝壁危途

从飞来观音峰前顺着山路前行,沿途绿荫荡漾,一阵凉风吹过,奇爽无比,不一会,就隐约看到远处山巅殿宇巍峨,想必那里就是百岁宫。

在前往插霄峰百岁宫的路上,途经一处祖师墓塔,修建得颇具东土佛教建筑风格,从外形看来似乎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想必就是前代祖师的墓塔。在墓塔一带,还有写着附近有野猴出没、请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牌,但可惜的是,笔者并未见到野猴的踪迹,笔者认为野猴就能体现九华山的灵气。然后再向前走一段路,就到了插霄峰百岁宫下,由于此时百岁宫的山门正在修葺,游客不能从正门而入,而寺方只在百岁宫旁边五百罗汉堂的门口开辟一条简易的木板桥(通道)供游客上落,那木板桥只是用建筑模板就竹竿、铁线之类简单地搭建起来,高达十几米,外面就是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故,所以很多游人至此都是止步而回;笔者虽亦忧虑木板桥的安全性,但按照个人秉性,既然至此,便绝不空回,于是一鼓作气地登上木板桥,经过一番艰难攀爬之后,终于成功登顶插霄峰。

插霄峰上的百岁宫,古名摘星庵,就是形容此地高峻,令人站在此处会心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感。所以,笔者就形容那道木板通道是“绝壁危途”;不过,能遇上,亦是一种缘分,相信这种难得的缘分也不是多数人能遇到的。

第十九章:应身菩萨

笔者登顶插霄峰之后,只见四周都是连绵群峰,显得气势不凡,好一处佛教圣地!再向前走,就听闻前面寺宇之中梵呗萦绕,那香烟缭绕之处,就是应身菩萨所在的百岁宫也!

百岁宫,位于插霄峰巅,又名百岁庵、万年禅寺,古名摘星庵,是明朝的古寺庙,也是九华山中唯一以“宫”命名的寺庙。百岁宫里供奉着一位百岁老人的肉身,这位老人就是无暇和尚。相传明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二十余年,抄写了八十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天启三年,无暇和尚圆寂,世寿一百多岁岁,人称百岁公,其肉身坐缸。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祟祯三年,明思宗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

无暇和尚是继地藏菩萨以后修成的第二尊肉身菩萨,也是今天九华山上能见到的最古老的肉身,而无暇和尚被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应该也是九华山有史以来的唯一一次;此前,只有金地藏月身塔被封为“护国月身宝塔”,并有历代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地藏利生宝印。因为这个殊胜的原因,所以到九华山参拜百岁宫应身菩萨的香客非常多,这里虽然偏僻,但是香火仍然旺盛,皆为菩萨之功也。笔者进入百岁宫中,向应身菩萨虔诚参礼,只见菩萨双手微微抬起,据说是以前某次火灾时菩萨抬手作退火状,这样大火顿时熄灭,这也是九华山“显灵避灾”的一个代表性传说。

之后,笔者缓缓退出百岁宫,看着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匾额,由衷赞叹应身菩萨的影响之大,或者说,无暇和尚就是继金地藏之后的又一次“菩萨再来”。

第二十章:亦佛亦山

游览完百岁宫之后,笔者就继续顺着“绝壁危途”下来原路返回,回到百岁宫索道山上站后,这里就是全九华山最佳观景台,能够尽览花台景区“天然睡佛”奇观。

所谓“天然睡佛”,就是指观景台对面的连绵群峰跌宕起伏,竟然形成了一尊佛在仰睡的神态,由于这是鬼斧神工的天然杰作,因而得名。“天然睡佛”基本呈南北走向,由大小不等、高低不等的山岩或山峰组成,其神奇在于,无论从南向北观看,或从北向南观看,皆成佛像,而且五官清晰,神形兼备;据说这是当年九华山仁德长老首先发现的,人们观其形态酷似仁德长老,由此被僧俗各界认定为仁德大和尚的法身显示,而日日接受芸芸众生的膜拜、观瞻。

正如百岁宫旁还刻有观音峰上院的石刻云:“是石非佛,佛由石成;是佛非石,石由佛成;石耶佛耶,谁真谁假?”而笔者对曰:“非佛非石,仁者心别;山石成佛,佛化山石;本无真假,亦佛亦山。”

第二十一章:花鸟盛类

九华山连绵横亘,山区广阔,物华天宝,为大自然之氧吧,自古以来便是各类动植物生长的天堂。其中,九华山花鸟之类的动植物颇具灵性,今特将其种类及特点记录于下。

(一)花类

金步摇:丛生蔓延,独茎直上,其花四出,皆偶对栉比于枝叶间,花为金黄色,繁而鲜艳,夏季开,无风亦常自摇动。

桃花:据《九华山志》记载,唐末赵知微仙翁在九华山植桃千株,香飘百里,故植桃之处名为“碧桃岩”,岩下溪流名为“碧桃涧”;而自古相传,不孕之妇,春三月来饮此水定会怀胎。

梅花:九华山以前是白梅、红梅随处可见;中国现存四大古梅之首的湖北黄梅蔡山之晋梅,就是晋代支遁大师由安徽青阳九华山移植过去的;清代九华山下老田吴村礼部尚书吴襄,曾写下梅花诗一百首,而百首当中无一“梅”字。

兰花:一值春临,山岩处处兰香,九华山名僧宽成酷爱画兰,其兰画到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底在九华、上海颇为有名。

九华菊:据《九华山志》记载,“《花史》有九华菊”;九华菊者,“《菊谱》中以为白菊之魁,渊明诗题谓,余闲居爱重九华之名,秋菊盈园”。

九节菖蒲:菖蒲一寸生九节为仙药;产于今九华乡广山、广胜一带溪中的菖蒲,有的竟达一寸十二节、二十四节;九华九节菖蒲唐代已成贡品;宋代谢枋得有诗云“一寸九节通仙灵”。

(二)鸟类

婆饼焦:此鸟不逾雀,每春夏之季啼声为“婆饼焦、婆饼焦”,故名之。宋代诗僧有诗云:“绿柳含烟烟未消,红花喷火火无烧;如何焦却婆婆饼?每对春风苦舌饶。”

唤起:此鸟极为罕见,仅在九华广胜、广山、刘冲一带可寻,春晓则鸣,连叫“起——起——起”;其声圆滑如鹂,十分悦耳。

惜春鸟:此鸟形似燕而小,其音深彻,翅绮黄白,深春见人则啼,其叫声酷似“莫摘花果”;人若采摘花果,则群飞惊人,并连连啼叫“莫摘花果”,古人又称其为“护山鸟”。

云韶部:此鸟俗名声音鸟,有两种,多见于高峰,面阳谷而巢;每于风清日暖之时,则起舞鸣唱,闻其声如聆萧韶。

念佛鸟:此鸟又名念佛子,鸟形大如鸠,音韵清滑,如诵佛之声,故名。

提壶芦、沽美酒:此鸟十分罕见、珍奇,状如燕子,春日鸣叫声如“提壶芦、沽美酒”;传说它饮了醉仙李白之酒,因而爱酒,并成为李白好友,常飞下山去为李白沽酒。

湿湿湿:此鸟鸟鸣声为“湿、湿、湿”,晴鸣则雨,不鸣则晴;此鸟不仅九华山有,在青阳城里亦偶有所见。

山凤凰:此鸟大如雄雉,朱冠突起,形如戴盂,夜承雨露,晨则饮之,竹实生时则来,又名竹凤凰,过去在甘露寺竹海中可见,非常珍稀。

捣药鸟:此鸟又名叮当鸟,俗云“九华山三大宝,金钱树、娃娃鱼、叮当鸟”;羽毛丰艳,犹如金雀,其声宛如杵臼敲戛之声。南宋王十朋有诗云:“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闻说仙翁捣药处,鸟声依旧克叮当。”

第二十二章:拜佛深思

九华山是佛教圣地,是地藏王菩萨的应化道场,所以来到这里朝山拜佛、许愿祈福的人自然要比笔者这样的纯游客要多得多。

笔者先后到过的祗园寺、化城寺、净洁精舍、上禅堂、月身宝殿、地藏禅寺、通慧禅林、飞来观音寺、百岁宫等等各大寺庙,都能看到男女老少各种香客对着佛像三跪九叩、五体投地,这就不禁令到笔者陷入深思——他们这样做在佛教看来是功德吗?我们都知道,南北朝时,达摩祖师北上,梁武帝接见了他,并问自己建寺斋僧可有功德,但达摩回答说“实无功德”;由此可见,真正的功德并不在表面功夫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修行、自利利他。修行方式有多种,可以在家修行,也可以出家修行,但过程都是“慈悲为怀”、“脚踏实地”,真正能够做到善心待人、不弄虚作假、不佛口蛇心,这样做的话,才不离觉者之教,比叩头烧香更有福德。我们可以看看九华山历史上的众位高僧,他们平生都在清修、苦行、自利利他、普度众生、不图回报,最后成就大功德,而不在于拜佛烧香的工夫上。拜佛,不是为了乞求福报,而是为了敬仰先贤、学习先贤。

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单合掌,小低头,皆成佛道”,真正的修行不是表面功夫的修行,而是平常心、脚踏实地修行,一切生活皆有禅理,一切善行皆是佛道。

第二十三章:别了九华

在观景台上停留约大半个小时以后,笔者就到达百岁宫索道山上站,搭乘缆车回到山下站,再一次用“神仙视觉”欣赏了九华山层峦叠嶂之美。

从索道山下站下来以后,笔者就算是游览完九华山的各大重要景点了,便向着祗园寺方向回程,回到祗园寺再往下走到迎仙桥,然后检票乘车向山下出发了。实际上,在此前笔者由于不熟悉九华山景点路线,还预先规划此次九华山之旅至少要两天时间,而且每段行程都是满满的;结果真正来到九华山之后,才发现景区的路线原来这么便捷,只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就将各大重要寺庙都游览完毕了,真为人生一大块事。

约半个小时后,旅游车就缓缓驶出了九华山风景区,所以说笔者的这次九华山之旅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笔者的路线就要继续在山下进行了。

第二十四章:大愿无边

在九华山迎仙桥坐旅游车下山之后,期间就经过山下的大愿文化园,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地藏王铜像,很多游客都要求在这里下车进去参观,而笔者自然也在此下车,进园参观了。

在下车入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在笔者看来较为奇异的事:当时笔者下车之后,刚进入文化园大门的时候,不知道是否为此前长时间爬山的缘故,笔者右腿竟然发生膝关节韧带痉挛,腿根本站不住,要抬高弯曲着,一着地就抽筋,这样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任由笔者频繁伸展、敲捶大腿以舒筋活络,均未起作用;这时笔者想起佛教徒的讲法,于是朝着远处九华山下的地藏王铜像默念地藏王圣号,期待能起到作用;结果,神奇的一刻就发生了,在默念完地藏王圣号之后,笔者的右腿就没事了,可以着地行走如常了。这是笔者九华之旅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可以说是本不值一提,但由于事出奇异,故记录下来,期待有识之士能给出合理解释。

之后,笔者就越过文化园的几道牌楼,进入到核心景区。景区非常大,里面有佛光池、莲花净土、八功德水、地藏圣像等,虽然从远处看地藏圣像近在咫尺,但真正到了景区内之后,才知道那是相当远的距离,过到去至少还需要一小时的行程。由于当时天气过于炎热,加上笔者已经消耗相当多的体能,所以笔者并没有前往地藏圣像处,而是在佛光池处远远参观,然后就原路返回了。

虽然大愿文化园只是近年来新开辟的一处景区,但其与九华山景区互相辉映,确实起到辅助九华山之功能。站在这里,更能欣赏九华群山的雄伟气势,更能感受地藏王的大愿精神。

第二十五章:老田吴村

老田吴村,位于九华山下九华河西岸,是当地著名的千年古村落,被誉为“永沐佛光的村庄”;因此,这么重要的一条村庄,自然也在笔者此次的行程之内。

从大愿文化园出来以后,笔者就要打车前往附近的老田吴村,结果可能因为距离不远不近,根本就没有的士接单;恰巧当时有一三轮车主停在路边接客,于是笔者就上前与其商量好价钱,然后乘坐他的一晃一晃的三轮车前往老田吴村,倒是别有一番风味。笔者到老田吴村的目的地就是九华行祠,也就是传说中金地藏来九华山时的第一处修行地;结果那三轮车司机不知道是听错了还是误会了笔者的意思,拉着笔者就去到老田吴村的吴氏大宗祠前,指着大宗祠说那就是笔者要去的目的地,笔者哭笑不得,两个人就各自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理论了起来;结果就在理论之间,笔者突然发现前面吴祠旁边还有一座祠庙,再仔细一看,那就是九华行祠,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笔者看到九华行祠以后,就对刚刚还坚持说这里没有行祠的三轮车司机说——那就是九华行祠啊!结果三轮车司机也是哭笑不得,他说他在本地生活了几十年,还从来不知道这里有一座九华行祠,于是好奇的司机和笔者都下了车,笔者前往九华行祠内参观、礼拜,而司机则一惊一乍地用好奇的目光端详着行祠的各部建筑;这时,我们的说话声还惊动了九华行祠里的吴氏宗亲,他出来很客气迎接我们、给我们讲解地藏行祠的历史,还给笔者三支香在行祠地藏像前上香,最后还为笔者在行祠前拍照留念。

那么,老田吴村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何这里是地藏修行第一处?实际上,老田村开村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其始祖吴栋材早在汉朝时就来到此地落籍,是中国境内罕见的一个宗族绵延二千多年的古村落。唐代时,金地藏自新罗国来,至九华山下,遇到老田村吴用之,受到吴用之的热情款待,而老田村也自然成为九华山区最早的地藏修行处。据说金地藏曾有《酬惠米诗》诗云:“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而今飱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这与宋代苏轼《答周循州》诗韵律颇相似。

而老田吴村九华行祠,则创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明弘治元年《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载:“庙所以神也,惟神有以福乎人,宜人有以奉乎神也。九华之神,吾邑之主。而九华行祠石壁庙则老田吴氏之所创也......昔有金池藏者,新罗国王之属也。唐肃宗时,浮海来青阳,依吴氏水口以居,吴氏孟光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以修行之所,今化城寺是也......吴之始祖吴栋材,汉宣帝元康中以唐州桐柏县任顺元守,左适六安令,弃官来隐陵阳县九子山,遂家山之西松阳新城里......石庙复建,居之,奉乎神也,非一世矣。神之于吴,宁不阴佑而默相之乎......”可见,老田村吴氏先祖接待金地藏大师种下深厚福德,世代沐浴九华佛光,泽荫千秋。

笔者早闻老田吴村之大名,一开始就想在老田村夜宿一晚,感受在九华佛山下夜宿的意韵,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不过笔者相信以后总有机会再来的,到时会在老田村好好住一晚,并用足够时间游览这条徽韵古村落。

第二十六章:九华山主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有关九华山主人的说法,一说是九子山神,一说是闵公;而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真正作为九华山主的是山下巨族老田吴家,就连当时山上百岁宫更换住持之前都要向老田吴家递送荐书、以期得到许可。这里,笔者将清末民国时九华山上百岁宫的七份更换住持荐书抄录于下,以方便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九华山与老田吴村的深厚联系。

(一)

荐书

立荐书百岁宫惠公支下裔定融等,荐到宝公徒孙开念,堪奉吴府敦睦堂之万年香火,斯人淳厚朴实,志诚无伪,不误将来承继万年常住之宗祀,栲栳结缘,普济十方之僧众,不辱宗祀,不误香火,为常住得斯人也,是以僧等公同荐上,惟尊府山主诸大老爷,赐光卫护常住得大幸也,是为荐。

光绪十四年正月

惠公支裔定融

开元、开慧、开参、广月、广常、广晔、大信

(二)

百岁宫常住    荐书

立荐书百岁宫裔  定娴  信彻  定馥等为常住香火事、今荐到宝公尘祖支下之徒名定才,足可照应吴府敦睦堂万年之香火,其人志诚无伪,足可承继祖嗣,以续传宗,宏宣法化,不误尊府香火,是以裔等公同荐举,以继将来。

侍奉

皇朝

圣恩

钦赐

御制

龙藏经一份

钦赐銮驾半副

奉旨传戒一则

非斯人不可承继,我等公同荐上,不误尊府之万年香火寺,不误常住之后事可者也,是为荐。

龙飞光绪十五年正月十六日

百岁宫裔

有缘

长发

开礼

觉乘

悟光

了鼎

悟诚

合院公荐

(三)

荐书

立荐书百岁宫裔宝胜、参祖等为常住香火事,今荐到开祥之下之首徒名觉乘,足可照应吴敦睦堂万年香火,其人志诚无伪,足可承继祖祠,以续传宗,宏宣法化,不误尊府之香火,是以裔等公同荐举,以续将来。

侍奉

皇嗣

圣恩

钦赐

御制

龙藏经一份

钦赐銮驾半副

奉旨传戒一则

非斯人不可继承,我等公同举上,不误尊府万年香火,不误常住之后事可者也,是为荐。

定才、开传、开全、悟诚

心彻、开礼、定馥、有愿    同荐

定闲、长发、提清、了星

(四)

立荐书僧人定才、开现等,常住香火大事,今荐到宝身老和尚后裔孙常修,足可照应吴府敦睦堂万年香火,其人志诚无伪,可足承继祖嗣,以续传宗,宏宣法化,不误尊府之香火,是以裔等公同荐举,以继将来。

侍奉

皇朝

圣恩

钦赐

龙藏经一份

钦赐銮驾半副

奉旨传戒一则

非斯人不可继承,我等公同荐举,不误吴府之万年香火不误,常住之后事者也,是以为荐。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三日百岁宫

僧定才+(画押)

僧开现+

僧开见+

僧志海+

僧开根+

僧开瑄+

僧明月+

僧觉兴+

僧明理+

僧月朗+

(五)

百岁宫护国万年禅寺住持纳月朗,自到常住数拾余秋。曾在常修老和尚座下领职西堂,兼代各职,协辅修公广化十方,檀那解襄乐施,恢复巍峨梵宇。宝殿耸出云霄,楼阁闳丽,空际金容灿烂,光照三千,法相威严,诸天拥护,增置田产,供给十方访道高僧,鸠造客寮,安歇朝山宾客。荷蒙修老人鉴识,识授以重任朗不忘嘱托,虚秉宏愿,两肩荷负重担拾载另四矣,於今春,自度力颓,竟作退院之计,齐集两序同胞诸师,合同商议,公推荐举常修公支下之徒大沧,大师为人老诚练达,堪以付托展兴。梵旨犹恐伊惮劳诿却,再三思之,不揣冒昧嵩肃寸楮,仰邀敦睦堂诸大檀越,不吝玉趾,烦请台驾同合院诸师,恭请大沧大师为万年常住住持和尚,承事先祖香灯,丕振法门宗风佛圣荷德先祖同赖朗之幸甚,同人幸甚!

恳乞台旌降临,则四壁峻岩尽生光辉,专渺丹悃

恭请吴府敦睦堂诸位大护法全安、贵族增祥

仰冀原鉴衲月朗谨启

时在中华民国乙丑四月吉日

百岁宫两序诸师暨眷属等

志海    常悟

大芳    常法

大珘    常如

大明    宗启

大树    宗行

大行    雨霖

大珍    智光

大禅    悟道

(六)

立荐书字人百岁宫僧人大沧,情因身黍任住持有年,兹因身病难以进行当凭,本寺两序并眷属人等,公举本寺僧常谛为现任住持,如蒙不弃,恳为允许,不胜盼切之至。此呈吴府敦睦堂司事人公鉴。

民国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立荐书百岁宫僧大沧等具

(七)

荐书

具荐书人百岁宫后裔僧觉真,情因年近古稀,维持力薄,同本寺两序大众公举僧悟光为本寺住持,期定本月二十六日授受,上下一心一德赞同无异理,合具荐书相应,烦请贵府遵依祖规,合请进院,是荷。

具荐书人百岁宫

僧觉真

僧常就

僧空尘

僧悟广

僧悟性

僧悟超

僧悟用

僧悟修

僧悟来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具

第二十七章:别了池州

在游览完老田吴村以后,笔者就又乘坐三轮车离开这里返回到九华山景区游客中心处;这样,笔者的整个九华山之旅就圆满结束了。

回到九华山景区游客中心时,笔者就寻找九华山至池州的汽车,找了大约半小时,终于在汽车出发前的时刻找到了车站,司机非常热心地指示笔者前往前台去购票,于是笔者急冲冲地去买了票,最后安然上车,汽车随即就出发了。又是约一小时车程之后,笔者回到了池州客运站,刚出站,就有几个妇女在招呼游客们前往她们的旅馆居住,当时有一人问到笔者,笔者就回答先去汽车站做了核酸检测再去住宿,结果那个人说火车站时不能做核酸的,她说笔者住她的旅馆她就带笔者前往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做检测,笔者于是询问了住宿价钱,认为还合适,于是就乘坐她的车前往附近核酸点做检测,然后再坐车回到她的旅馆做了入住登记,这样,笔者就又在池州住下了。

因为这个时候笔者已经购买了次日凌晨池州回广州的火车票,所以笔者只是在这里住半晚就要离开,而旅店老板也答应明天凌晨送笔者前往火车站坐车。入住旅馆以后,笔者先是洗漱一番,然后就下楼上街准备找餐馆用晚餐,结果这附近竟然没有一家餐馆,走了很远、过了几条街,倒是看到有一些餐馆,但又不合口味;遂作罢。于是笔者就到街上的商场购买了一些零食,然后回到旅馆作为晚餐。晚餐以后,笔者由于已经疲劳,加上次日凌晨又要离开,所以很快就休息了。

次日(即6月28日)凌晨3时许,笔者就起床了,然后收拾好行李,退了房,然后由旅馆老板送笔者到池州火车站,这样,笔者就即将要踏上从池州到广州的回家之路了。

第二十八章:难说再见

6月28日3时多,笔者乘坐旅馆老板的车到达池州站后,便检票入站,在候车室等候不久之后,k677次列车缓缓入站,而笔者也和其他旅客一起上车了,之后,列车开启,笔者就此告别池州。

由于笔者刚刚醒来,所以上了列车以后,尽管时间尚早,所以笔者并无困意,反而很是清醒。约一个小时后,天色渐亮,隔着玻璃窗看列车外的清晨风景,倒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趟列车同样行驶十几个小时、停靠十几个车站,本应晚上8点半左右到达广州,但因为中途晚点了一个小时,所以是晚上9点半左右到站。这趟列车是南下的,所以途中上车的人非常多,比北上时的人要多一大半,而且这些人基本上是到广东后才陆续下车的。期间,笔者与身边的乘客交谈起来,交谈中得知他这次南下是先到广州、然后再转车到云浮上班,遂感叹世上竟有如此凑巧之事,一个素未谋面的同乘旅客竟然是去自己的家乡工作,真是感慨。直至晚上9时半左右,火车回到广州东站,笔者顺利回家了。

池州,是笔者多年来都魂牵梦绕的城市,因为她是莲花佛国、地藏道场九华山的所在地,是大愿文化的所在地,所以说,笔者此次池州之行,亦是一次圆梦之旅。旅行是短暂的,但它所产生的记忆却是永恒的,每遇到的一个人、一件事,都是因缘,都值得铭记。池州之行,有太多太多的收获,对以笔者以后人生亦会增益不少,所以说,笔者对于池州、九华山,是难说再见的;今后一有机会,笔者就会再到池州、故地重游,再次亲近这片神圣而可爱的土地。

第二十九章:地藏文化

九华山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就是地藏文化,而且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地藏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地藏文化体系,这是外来文化实现中国化的成功例子。

我们常说“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佛法、佛经、佛教典故都是由西方天竺传来,从而让不少中国佛教徒产生了对西域、西天、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向往;然而,佛教的种子播在天竺,花却盛开在中国,这就是实现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文化。盛唐之时,地处中国东方的新罗国的金地藏远来中华,到达九华山驻锡弘法七十余载,最后以九十九岁高龄坐化于九华山,被佛教徒认定是地藏王菩萨应世,九华山亦从此成为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千年以来名盖寰宇。或者就是在那个时候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佛菩萨应世不一定在西方、在遥远的东方亦能应世,佛菩萨的道场不一定在西方、东方亦能成为其道场。于是,人们基于这个共识,逐渐丰富九华山地藏文化,使得九华山与地藏文化深深融合在一起,这在古印度是没有先例的。这正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别”的禅理不谋而合。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个誓愿是在太大太广了,这种脚踏实地、大慈大悲的地藏王大愿精神,令佛教徒感动、敬仰、崇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地藏王菩萨能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九华山能成为佛教四大名山的原因。薄生厚葬,其实是过去中国传统观念,厚葬不一定是为了展示财富,而更多的是出于对亡者死后世界的生活着想,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精神上对于死后世界的无知与敬畏。而地藏王信仰,刚好就迎合多数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担忧,地藏王的度尽地狱众生的大愿精神给了无数人以希望,所以人们敬仰他、崇拜他。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若是小月则提前一日为廿九日),传说是地藏王成道纪念日,被佛教徒认定是“地藏诞”,于是每年这天,都会有十方信众不远千里、不辞劳苦地前往九华山地藏王道场朝拜、顶礼地藏王菩萨,以盖到“地藏王利生宝印”为幸,并形成“百子会”朝山、到达月身宝殿通宵达旦地进行“守塔”活动,希冀地藏王能够乘愿超度亡灵、普度众生。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伟哉,地藏王;大哉,九华山!

第三十章:诗歌辉映

笔者此次游九华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因此,在游览完九华山之后,笔者曾为之写下多篇诗、词、联作品,以冀传于来人。今将所写九华山之诗、词、联拙作记录于下。

(一)《七绝·九华山赞》

九华自古有真神,幻化金刚不坏身。

圣境灵山天下拜,池州富沃育斯民。

(二)《诉衷情·九华山归来有感》

平生爱向大山游,今复上丹秋。

青阳九子峰岭,地藏古清修。

金殿宇,玉台楼,路通幽。

为今之念,身返羊城,心寄池州。

(三)《渔歌子·赞九华山肉身菩萨兼怀外祖父辞世十三周年》

菩萨月身佑人天,精神赓续九华巅。

无尽想,十三年,一声佛子已成贤。

(四)《甘州曲·九华山地藏王颂》

青阳之主九华王,源半岛,化中唐。

启幽冥盛世辉煌,度尽业无常。

钟响处,觉者遍寰疆。

(五)《题九华山联》

上联:四岳辉腾,而推九子神峰,七贤五老列仙相会,地藏再来修百岁。

下联:双溪映耀,遂夺三清福域,二圣十王万佛同钦,袈裟一罩盛千年。

(六)《七律·游青阳九华山抒怀》

大愿精神无局限,幽冥教主布袈裟。

宝珠照彻三千界,锡杖振穿万亿沙。

普度众生施法雨,超升佛国品甘茶。

朝山盛会年年举,地藏儿孙拜九华。

(七)《七律·九华山娘娘塔凭吊》

娘娘来自新罗国,有子修成地藏陀。

欲劝高僧难志改,决留圣境正心嵯。

汲泉洗目还原相,跃井往生脱苦波。

长伴化城风雨共,佛光回照度娑婆。

(八)《七绝·梦九华山娘娘塔》

今晨忽梦娘娘塔,雄武庄严耸昊霞。

圣迹岿然能默赞,足衣足食足桑麻。

(九)《七绝·九华山老田村》

汉代开村九子图,佛光永照老田吴。

物华天宝地灵秀,不负谪仙酒一壶。

九华山

部分参考资料:朱采堂《九华山佛国百岁宫》

(注:由于本文太长,内容中难免有错漏处,敬请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华探胜)